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可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這兒,常常是「道理我都懂,但依然做不好」。如何讓「光碟行動」在幼兒園裡真正實施起來?寧波市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找到了新辦法。
不愛吃蔬菜?幼兒園廚師用上「隱身術」
還為小中大班定製三種尺寸的包子
周四中午,11點15分,寧波市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的「飯點」,小中大班的小朋友都乖乖坐在教室裡吃著飯。糖醋魚塊、菠菜蘿蔔,一葷一素一湯,小菜不錯。
「我最喜歡吃這個魚啦,我肯定能光碟的!」小班的小朋友們鬥志滿滿。
儘管吃得不快,但大多不太挑食,餐盤裡的菜也漸漸減少,剩得不多。而在大班,記者看到,有的小朋友對吃飯興致缺缺,餐盤裡的飯菜還沒怎麼動過,有的小朋友則是大口吃菜大口喝湯,做到了實實在在的「光碟」。
「浪費糧食是不好的,我們要把菜菜吃光光,我跟爸爸媽媽也是這樣說的。」睿睿小朋友捧著餐盤,擺著手,向記者強調。
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副園長馬燕飛說,雖然各班的菜式都一樣,但在份量上,食堂有控制。比如糖醋魚塊,小班三四塊左右,大班再多一兩塊,米飯也是,小班米飯佔飯盤的一半,大班飯盤基本是滿的。為了從源頭控量,幼兒園還有規定,每天入園後,各班老師對班級人數進行統計,上報到食堂,儘量做到有多少孩子就做多少飯菜量。
話說回來,孩子能不能「光碟」,菜好不好吃也很關鍵。
「很多孩子都不愛吃西藍花,我們廚師就想辦法,把花切得很小很小,甚至藏起來,加入其他菜裡頭,讓孩子不容易發現。還有一次,發現小班小朋友剩了很多包子,老師問了才知道,原來是包子太大,小朋友吃不完,就又讓廚師為小中大班三個年齡段的孩子,定製做出三種不同尺寸的包子。」馬園長說,為了小朋友們能夠快樂「光碟」,幼兒園的膳食會每月都會對孩子的用餐情況進行調研,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剩飯稱重,更直觀提升孩子惜糧意識
爭做小小愛糧宣傳員,帶動全家人「光碟」
12點15分左右,午飯時間進入尾聲。在食堂門口,幫廚阿姨擺好一臺電子秤,等著孩子們的到來。
馬園長說,這是幼兒園這學期商討出來的「光碟」新招,每天對各個班級剩飯剩菜稱重,一周統計一次,重量最少的班級就能獲得流動小紅旗。
小朋友拎著垃圾桶,往秤上輕輕放下,「1.27……千克」,在保育員幫助下,小朋友在評比表下寫下了剛剛跳出的數字。
記者翻看掛在牆上的評比表,大班組的陽陽五班,「星期一,23人,剩餘廚餘垃圾1.7千克;星期二,22人,剩餘廚餘垃圾0.8千克;星期三,22人,剩餘廚餘垃圾0.4千克」,「光碟」進度突飛猛進。中班組的剩餘廚餘垃圾大多在1. 2千克左右,
「每個班級每天都有值日生,負責為班級的廚餘垃圾桶稱重也是值日生工作之一。」馬園長表示,通過親身體驗為剩飯剩菜稱重,帶動孩子們的光碟行動,孩子們飲食習慣、環保意識得到了提升,也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與幼兒園內「光碟行動」同步開展的,還有「小小愛糧宣傳員」行動,大班的小朋友們將自己製作的「愛惜糧食」倡議書 送到家人手中,帶動父母祖輩們一起加入「光碟行動」,哪怕外出就餐,也不忘「惜糧」,吃不完就打包,拒絕剩宴。
馬園長告訴記者,「剩飯稱重」 只是「光碟行動,你我通行」主題活動中的一種評價方式。想讓孩子們惜食,必須讓孩子產生對勞動對食物的「敬」和「愛」。幼兒園平時還會利用小小種植園,讓孩子們共同經歷種植糧食作物的艱辛過程。長此以往,相信孩子們定會在「光碟行動」中培養起施而不奢、儉而不吝的性情和品格,讓惜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記者 陳嫣然 通訊員 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