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聞寫作,啟蒙來自於我的大哥和一位發小鄰居本家同齡哥哥。
上小學時,沒有如今的手機、微信、電視等,有的是二位哥哥合在一起買的「畫書」也就是現在說的「小人書」。他們看完後,我也跟著看。
他們到縣城上高中時,每逢周日,會從學校圖書館給我帶文學書籍看,有四大名著、世界名著,還有《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當代》《十月》等暢銷雜誌。看得多了,思考多了,我就把一腔熱情,傾瀉於每周一篇的作文上。語文老師經常把我的作文當作範文,在班裡讀給同學們聽。當時,那種自豪感、成就感,令我飄飄然。現在想來,多是幼稚、無知。
我喜歡寫作,如痴如醉。當時我的同桌,現任泗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尉成輝,是個學霸。有一次我的作文得了90分,尉成輝對我說:「金春,我們不能只鑽一門,你要全面兼顧。你作文寫得好,我得向你學習寫作」。後來,他考上師範學校,當上教師,自己也不斷寫些文章在報刊發表,被縣裡領導看上,從此改行從政。
我高考時,名落孫山,回到家裡,心不甘,更加鍾愛寫作。朱樓鎮團委書記知道我文筆不錯,找到我,說鎮團委需要一位宣傳委員,希望我能到鎮團委工作。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到鎮團委,我如魚得水,從此打開了暢遊新聞之旅的大門。
這期間,工資低,稿子寫好後,我都是騎上自行車,前往40裡外的縣廣播電臺送稿。記得第一次去縣城送稿是1990年12月底的一個下午,天氣寒冷,北風凜冽。到縣廣播電臺已是4點多了。我茫然敲開王臺長辦公室門。他得知我是騎了近2個小時自行車趕來送稿的,熱情接待了我,並端來一杯熱水,讓我暖和暖和。那時沒有空調,他還特意把煤球爐打開,讓我取暖。然後他坐下來修改我的稿子。
當時我心裡忐忑不安,七上八下,怕稿子寫得不好,惹臺長不高興,把我驅之門外。只見臺長神情自然,沒有不悅之色,我心才安定一些。沒過多久,稿子改好了,他對我說,這篇小通訊寫得不錯,能結合當前的社教活動,立意新,有借鑑意義。你再抄一遍,爭取晚上發出來。
聽了臺長的話,我高興極了,對他一連說了好幾個感謝。看了臺長改過的稿子,我深知自己寫稿水平層次還很低。原稿標題《社教喚新風歪風邪氣散,村支書倡導成立籃球隊》,被臺長几個字概括了——《青年籃球隊誕生記》。正是這次經歷,不時呈現在腦海,激勵我在新聞道路上不斷學習進步。
稿子抄完後,臺長把我送出辦公室,才知道外面下起了大雪。他叮囑我路上注意安全,並為我找來一件雨披,為我擋寒。
一路上,北風裹著雪花,猛烈無情抽打在臉上、手上似刀割一樣疼。但上稿的喜悅和臺長的關愛,讓我心裡始終春意盎然。冬天晝短,出縣城天就黑了,地上積雪厚厚的,一路上不知摔倒多少次。40裡路走了4個小時才到家。
經過這一次,我寫稿勁頭更大,每兩天騎車去縣廣播電臺送一次稿,一個月發稿28篇,領了35元的稿費。王臺長在一次通訊會議上表揚我說,一個編外通訊員,一個月發稿這麼多,每次都騎車40多裡來送稿,這種敬業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一次偶然機會,讓我的新聞「處女作」見諸報端。那是1991年的春天,一次去鎮教辦室辦事,也是曾經就讀學校所在地,恰巧遇到鎮教辦室舉辦果樹修剪培訓班。我無意中聽到講課老師是一位退休老教師,發揮餘熱,不計報酬,傳授果樹修剪技能。新聞敏感觸動了我,於是利用課間休息,我對陳宗明老師進行了採訪。晚上回到家,我挑燈夜戰,一氣呵成,寫好一篇題為《悠悠桑梓情——記碭山縣朱樓鎮退休教師陳宗明》的通訊,第二天寄往《拂曉報》,一周後的二版頭條刊了出來。
後來我認識了縣廣播電臺副臺長劉月良。他不光是我新聞寫作的老師,還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伯樂」。有個星期天,我在村裡辦事,突然有人喊「金春」。我一愣,發現是劉臺長,我驚奇問:「劉臺長,你從縣城來我們村裡做什麼,採訪嗎?」「找你啊,我從縣城騎車來的」。我更驚奇了,這麼遠還騎車來的!劉臺長滿頭大汗地說:「縣人武部需要一名報導員,我推薦了你,平時送稿時,只知道你是朱樓鎮團委的,不知你住在哪個村,沒想到還真碰到你了!」
我高興地想請臺長到家喝杯茶。這時過來一輛公共汽車,劉臺長說,「天快黑了,我坐車回去,你明天去縣人武部報到」。說完,他把自行車搬上公共汽車,急忙趕回縣城。
看著臺長為了我的前途,騎了2個小時自行車來通知我,連杯茶也沒顧上喝,就匆匆趕回的疲憊身影,一股感動感恩之情湧上心頭,我暗暗發誓一定好好工作、好好寫作,不辜負他的一片愛心。
後來才知道,是我對新聞不怕吃苦、痴情熱愛之情打動了他。縣人武部讓他推薦新聞報導人選時,劉臺長第一個就想到了我。如今27年過去了,劉臺長前幾年因病過逝,事後我才得知。現在只能把對他的感恩和思念藏在心裡,讓它成為推動我努力工作和新聞寫作的永恆動力!
為什麼學寫新聞非要懂得「熱愛」?因為只有時時刻刻用「熱愛」做動力,才能一步步艱難向上攀登,一步步邁向成功;因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有這個「老師」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向前進;因為「熱愛」是成功的前提,只有這個成功前提,才能面對困難不妥協,更加堅韌;因為「熱愛」是一種工作態度,只有態度端正,才能決定成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