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佛經的知名度排名,第一是心經,第二是《金剛經》。《心經》因為字數少,含義深刻,是大乘修學常常記誦的經文。心經乃至其他佛經本身是佛陀繪製的地圖和攻略,佛陀所宣講的成佛道路,它屬於經歷者,屬於親自上路探險的旅人。
據考證,心經寫於公元前一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此後有多種語言的多個版本產生。漢地最早的是三國時,大月氏人支謙和尚在孫權的吳國翻譯的。其後又有數個版本產生,目前所記古本有十一種。兩種已經散失了。這些版本分為兩類:一類是詳細的稱為廣本;一類是簡約的稱為略本。廣本就是比略本多了序言和後記,序言交代了心經所說的時間、地點、背景。後記交代了佛在觀音說完心經後認可他所說的。
各個版本就其內涵來說並無差別,但是翻譯水平是有區別的。玄奘所譯最美,所以傳播也最廣。但是翻譯的好並不代表其修行境界就高。在早期流行比較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後來唐玄奘的譯本更為流行。以致現在我們提到心經就是玄奘譯本。鳩摩羅什和玄奘的都是略本。一方面簡單,一方面朗朗上口,所以更容易傳播。《心經》用白話講就是:
觀照「自身這個存在」的菩薩,修行超脫生死的般若法門到極深處時,洞見到:構成這個「我」的五種要素——肉體、感覺、思想、內在衝動、意識,它們因為一定的條件聚在一起,相互依賴,本質上是看不見摸不著卻遍布宇宙的能。明白了這個,當下就超越了一切痛苦。
舍利弗長老啊! 肉體乃至一切所謂的物質,不過是因為一定的條件聚在一起並顯現出來,和遍布宇宙的能並無差別;而遍布宇宙的能和顯現出來的物質也沒有不同。感覺、思想、內在衝動、意識,同樣也是如此。
舍利弗長老啊!其實這一切存在,都是遍布宇宙的能所顯現給人的幻象。在遍布宇宙的能裡面,沒有什麼出生,也沒有什麼消失;沒有什麼是骯髒的,也沒有什麼是清淨的;沒有什麼缺損的,也沒有什麼完整的。所以,在遍布宇宙的能中,五蘊是幻象,肉體、感覺、思想、內在衝動、意識,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
至於六根(主觀/生理世界)、六塵(客觀/物理世界)、六識(主客相作用/心理世界)這十八界也是幻象。人接觸外部環境的六種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軀、頭腦,對應這六種器官的外部環境中的六種材料-圖像(形色)、聲音、香氣、味道、可觸知的東西、概念,器官對外部材料的六種作用(反饋、分別與命名)-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也都不是真實的存在。
至於十二因緣也是幻象。沒有對「緣起性空」的無知,沒有無知下的執著,沒有執著生的心識種子,沒有種子投胎進母體,沒有胎兒長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沒有六根和外部環境的接觸,沒有接觸後或快樂或痛苦的感受,沒有感受後的貪戀,沒有貪戀後的追取快樂或逃避痛苦,沒有追取和逃避造的因果業報,沒有業報牽引下的輪迴,沒有輪迴中的衰老與死亡。本來就沒有無明乃至老死,又何談要想辦法去斷除它們呢?
至於四諦也是幻象。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也沒有痛苦的起因,沒有痛苦的消除,更沒有消除痛苦的種種方法。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對象。正因為沒有所知的對象,菩薩如此修行超脫生死的般若法門,才做到心中沒有一絲牽掛,因為沒有這個障礙,也就沒有對生死的恐懼,遠離了一切認假為真的執著幻想,最終解脫了生死與煩惱。
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一切佛,都是依照超脫生死的般若法門,才證得了圓滿的覺悟。 所以說,般若法門,是摧毀一切煩惱的神奇力量,是破除愚昧黑暗的光明,是最高的法門,是無與倫比的真言。它能除去一切痛苦和災難,這是確定無疑的。
這個真言是借著超脫生死的智慧所講出來的,就像這樣說:去吧!去吧!走向生死的彼岸!每一個人都到生死的彼岸!歡呼覺醒吧!
根據一些修行人的經驗,心經可以幫你相當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經21遍心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反覆的求觀世音菩薩幫你達成你心中的好的願望!一般而言,觀世音菩薩絕對會聞聲救苦,幫你達成你的善願,關鍵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經,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奧意思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不管,念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