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專家解讀《關於推動文化...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記者  周瑋)國務院辦公廳16日公布轉發的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如何通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讓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優秀資源煥發新的生命力?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對意見進行了詳解。

拓展文化文物單位職能 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

意見明確,推動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發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此前,文化文物單位的職能定位是依託館藏文化資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意見一個突出亮點是拓展了文化文物單位職能。」祁述裕說,對文化文物單位而言,發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是「活起來」極為重要的路徑。與此同時,文化文物機構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是國際趨勢。發達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有上百年歷史,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鑑,我國故宮博物院等一些文化文物單位也有成功的探索。

意見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目標,即力爭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意見還對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出了兩個統一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同時要求文化文物單位要在履行好公益服務職能、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調動文化文物單位積極性,加強文化資源系統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這為文化文物單位發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指明了方向。

走社會化路子 鼓勵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

意見提出,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要充分調動文化文物單位積極性、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加強文化資源梳理與共享、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完善文化創意產品營銷體系、加強文化創意品牌建設和保護、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等七項主要任務。

「意見強調要充分調動文化文物單位和社會力量兩方面積極性,加強文化資源開放和共享,鼓勵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研發、生產、經營。」祁述裕說,「可以看出,強調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要走社會化的路子,是意見一大亮點。」

意見提出了多種與社會力量合作的形式。如鼓勵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鼓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以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為主體,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研發、生產、經營等活動提供便利條件;鼓勵企業通過限量複製、加盟製造、委託代理等形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設計機構、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開展合作,提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水平;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配合優秀文化遺產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企業,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推廣;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

穩步推進試點 防止一哄而上盲目發展

意見提出了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穩步推進試點工作、落實完善支持政策、加強支撐平臺建設、強化人才培養和扶持、加強組織實施六項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指向精準,切實可行,確保意見能落在實處。體制機制有創新,支持政策有突破是最大亮點。」祁述裕說。

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收益分配上,意見明確文化文物事業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的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加強公益服務、藏品徵集、繼續投入開發、人員績效獎勵等。在文化創意產品資金保障上,意見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的支持力度。

意見提出,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在國家級、部分省級和副省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中開展試點。試點單位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更大:如允許試點單位通過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試點單位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在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單位批准,可以兼職到本單位附屬企業或合作設立的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活動;探索將試點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業績掛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可適當增加績效工資總量,並可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對在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按規定予以獎勵等。

祁述裕說,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但要把好事做好,就要做到積極探索,有序推進,因地制宜。既要防止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又要防止急躁冒進,魯莽行事。意見強調,注意加強規範引導,防止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強化開發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和資產管理,防止破壞文物,杜絕文物和其他國有資產流失。

相關焦點

  •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解讀
    9月22日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 ...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各直屬機構:  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依託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增強文化文物單位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的必然要求,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陳出新、以文化人
  •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這就需要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幹,用文化提升旅遊品位,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經濟發展,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旅遊精品,讓自然景觀更富神韻、文化體驗盡顯魅力。  (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路徑。旅遊業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發展旅遊經濟,對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雒樹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把握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律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實踐。這就需要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幹,用文化提升旅遊品位,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經濟發展,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旅遊精品,讓自然景觀更富神韻、文化體驗盡顯魅力。(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路徑。旅遊業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發展旅遊經濟,對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旅遊部有關負責人解讀《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數字賦能「活化」文化資源 激發產業消費潛力——文化和旅遊部有關負責人解讀《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新華社記者 餘俊傑、陳愛平文化和旅遊部日前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萬敏:深入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助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作為中國最大的旅遊央企,中國旅遊集團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擔當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著力推動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期間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也為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旅產業發〔2020〕78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屬單位,國家文物局: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 吉安市城投提質增效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吉安市城投公司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文化旅遊項目,同時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項目提質和綠化提升上,在惠民利民民生工程和綠化環境提升工程積極作為,通過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有力地提升了「紅色搖籃·山水吉安」的旅遊品牌形象,推動了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唐金培  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
  • 推動灣區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和文化資本轉化
    其二是融合的典範,深圳處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陣地,它以海納百川的精神,不斷地包容提煉著各種文化元素。從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到從香港、澳門所汲取的多元文化要素,乃至於世界各國、各種主體所提供的文化要素,各種文化資源在深圳這片熱土上不斷融合、不斷開花、不斷轉化,形成了深圳文化兼收並蓄、融合創新的鮮明特色。
  • 花建:推動灣區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和文化資本轉化
    海內外人才來到深圳、紮根深圳,從流動者變成了建設者,成為深圳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繼而又把這種文化基因傳承給更年輕的一代,這種不斷流動,不斷更新,不斷集聚的過程,本身也形成了一種文化的積澱★推動文化資源轉換的關鍵在於把大灣區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現代人的開放胸懷、品牌意識、時尚需求相結合,經過反覆的探索和實踐,讓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密碼獲得現代形態的美妙呈現
  • 範周丨推動「十四五」文化產業新發展
    同時,文化產業也是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消費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具有市場屬性,應從人民群眾實際文化需求出發,以技術創新迸發產業活力,生產滿足人們更高層次文化生活和更高水平文化消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
  •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本報資料圖片)     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其中包括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要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 發改委發布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來源:金融界網站關於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改產業〔2019〕176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部門: >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 以資本力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當前產業發展競爭趨勢以及文化體制改革走向深入的背景下,要進一步用好資本這個產業放大器,通過資本運作整合資源、優化布局,推動精品打造、融合發展、業態創新和文化走出去,助推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實力、發展質量和競爭力、影響力。
  • 佛山禪城深挖傳統文化資源 推動特色小鎮建設
    傳承嶺南文脈 引領創新發展  禪城深挖傳統文化資源,推動特色小鎮建設  ■開篇語  2017年以來,禪城圍繞自身稟賦和基礎,聚焦「城產人文」深度融合,開展培育特色小鎮的探索嘗試。
  • 專家解讀|楊越明:放大文化金融創新機制與協同效應 推動首都文化...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要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需要推動文化金融要素市場的建設,一方面優質文化內容生產及新興文化業態成長需要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需要政策支持。《關於加快推進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的出臺,表明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攻克文化金融領域的要點難點,打造文化金融發展高地,推動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先行先試、綜合創新的機制優勢,也有利於相關措施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 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推動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對加快轉型升級、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下,我國整體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我省也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如何推動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 李金早: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全力推動優質旅遊 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決策,舉措之一是組建文化和旅遊部。這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文化和旅遊改革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著眼於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
  •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等部門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務院有關部門: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當前,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持續更新迭代,為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