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看古代的官名經常會覺得莫名其妙。其實,有時候當時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明朝時候的《玉堂叢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明朝有個叫楊守棟的人擔任太子洗馬。又一次他外出,住在驛站。驛丞大概也是個二把刀,很關心地問他:「您這麼大的官,每天是不是也要洗刷馬匹?一天要洗幾匹馬?」楊守棟被問得沒脾氣,知道解釋不清,就說:「看情況吧,勤快的時候就多洗,懶的時候就少洗幾匹。」
其實這就是不懂官制鬧出的笑話,其實洗是冼的誤傳,而冼又通先。最早是太子先馬,就是在太子馬前,意為先導,老師等。後來變成冼馬,再後來以訛傳訛就變成洗馬。最後歷代史書統一規範為「洗馬」。
連明朝的官兒都會鬧笑話,那在遙遠的夏朝時候,有官員嗎?都是什麼官?
作為一個王朝,夏朝當然是有官員的。其實早在夏朝之前,就有了管理的分工。在舜的時候,禹負責治水、棄負責農桑、垂管理百工、益管理山林川澤、契負責教育、皋陶負責刑罰、伯夷負責祭祀、龍專管發布命令等。
進入夏朝,最初啟並不是稱「王」,而是稱「後」。「後」的意思是生育或是祖先,反正沒脫離大家族傳宗接代者的概念。後來才稱為「王」。王的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代表貫通三界。這可不是我說的,是漢朝時候董仲舒說的。
所以夏朝「王」是最大的。
王下面應該是「三正」和「六事之人」。這個「三正」有點麻煩,通常說「庖正」,管做飯的,後來演變為人事、行政;「車正」負責車馬,後演變為訓練及執法;「牧正」管理牲畜,演變為各種勞務勞役。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所有的官員都稱為「正」,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長」。而前面所說的「三正」則是「王」以下級別最高的官員,通常是兩到三人。但不管怎樣,在以石器為主的社會中,管好膳食、財產(牲畜)和集體勞作,應該就算是管理國家了吧。
《尚書.甘誓》中記載了「啟」和「有扈」在甘之野作戰前的動員: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其中出現了「六卿」、「六事之人」以及「三正」,後面還有「左」、「右」、「御」等人。「六卿」和「六事之人」都應該是軍隊中的主要將領,跟王非常熟悉。而下面的「左」、「右」、「御」等人則應該是軍隊中的兵將。
另外,史書上曾提及的官員還有「王」身邊幫助頒令的「遒人」(音球),負責徵收農副產品的「嗇夫」,負責刑獄訴訟的「大理」,掌管記錄、文化的「太史」,掌管天文曆法的「羲和」,還有學校的校長「官師」。另外,負責音樂的被稱作「瞽」,這讓人想起舜的父親叫「瞽叟」,都說起這名字的原因是失明,難道就不能因為他是掌管禮樂的?
最後根據《禮記》中所說,夏朝設立了百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這對於當時的社會,應該也算是龐大的官僚隊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