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古稀,難免懷舊。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留戀串門兒的文章,最近我又懷念起了寫信。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人們傳遞信息、人際交往等帶來了極大便利,傳統手寫信函的方式,便不知不覺又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不可否認,智慧型手機有它的優勢,可我還是時不時想寫信,為什麼?因為手寫的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由於手書「字如其人」,所以才能「見字如晤」--看到家人、親朋的來信,就跟見了面一樣,多愜意!至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種感受,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寫信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休閒,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鋪開信紙後,先要想一想稱謂:對長輩、老師應該怎麼稱呼?對同學、摯友、晚輩應該怎麼稱呼?想好了才能動筆。為了尊重對方,字跡不可太潦草(這也是展示自己書法的機會),還可以炫耀一下半文半白的書面語言。書信的落款也有講究,需根據不同的關係對象及季節時令寫:敬禮、頓首、大安、暑安、闔安、秋祺、握手、編安等。
太長時間不寫信,不知道郵局是否保留了這項業務,一問,還有。於是我給四位朋友分別寫了四封信:畫家和曲藝活動家李燕、孫燕華夫婦,相聲學子徐德亮,崑曲演員張衛東,北京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田靜。
其實我跟這幾位朋友都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就是為了享受一下寫信的樂趣,所以信都寫得不長,各用毛筆小楷、老式八行信紙寫了兩或三張。過了三天,李燕和徐德亮先後寄來回信,田靜沒回信,打來電話,說沒什麼事就不回信了云云。張衛東遲遲沒回信,打電話一問,他說收到來信的當天就寫了回信。壞了,可能由於寄的是平信,當中出了閃失。我們小區的傳達室沒人值守,報紙、雜誌、信函等都還算有序地放在一個像圖書館裡那樣的木架子上。我找了三四個來回,連木架子後頭、桌子底下都找了,還是沒有,看樣子是丟了。
好在我還收到兩封回信,讀信也是樂趣。李燕兄的大札毛筆豎寫,字體頗具特色,抬頭一句「崔琦老友如晤」,燕兄那鶴髮童顏的形象立刻浮現在眼前,展誦來函,如言在耳:餘一向好靜,足不出戶,乃畫八哥兩隻,作上下和鳴狀,文配東籬黃花並題順口溜一首以自愉自樂也。
燕兄的信言辭幽默,不僅「從瓢把兒至大軸」這樣的曲藝行內術語盡在其中,小詩亦是信手拈來:「菊放東籬側,彭澤魂自知。從無登高欲,暢懷臨墨池。」
最後,他也對手寫書信表示了留戀:「閣下大札,書精紙佳,盡述信札文化恐遭手機淹沒之憂,心心相印矣」!
徐德亮對書信之留戀,比我有更多的感慨,他寫道:「欣賞來信之樂,恐我這歲數的是最後一輩人了。蓋因我上高中時,與青島一位女同學交過筆友,每周盼著來信。一進校門,先去傳達室看看有無信件----至今難以忘懷。等我上大學時,電腦開始普及,人們之間通信多用電子郵件了,失去了很多讀信的樂趣。」
最近讀王世襄傳記,彼時他與袁荃猷女士分隔兩地,每日最重要的事即是給對方寫信或等對方之來信。有時印遠隔重洋信使有誤,往往兩三天的信一齊郵到,度過美好一個下午,那種感覺是簡訊、微信、甚至視頻通話之類新式通信方式萬萬不及的。又念及民國時男女戀愛,往往是剛分開,到家後迫不及待地寫信了,因感情正熱,有無數話要說,筆下斟酌總比口頭說幾遍「我愛你」更用心得多。文人寫信,往往是有意做文章,所以一絲不苟……
德亮最後寫道:「書信交流真是不應該被毀棄的一種方式,書信中的溫度,字體傳達的情緒,是任何方式難以替代的。所以我收到您的信也真有意外之喜!盼望著您的下次來信。」李燕先生和德亮賢契的來鴻,表達了與我相同的感受;遺憾的是沒有尋到張衛東弟的回信,不過我敢斷言,他必定和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因為他是我所有朋友中唯一一位不使用手機的人。
話說回來,在下這篇小文寫的是留戀寫信,並不是主張摒棄手機通信而改為手寫書信,畢竟智慧型手機的優勢明顯存在。「留戀寫信」,是說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更適合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也寄託著對信札文化的一種情懷。
流程編輯: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