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戀寫信:字如其人、見字如晤,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

2020-12-10 北晚新視覺網

人過古稀,難免懷舊。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留戀串門兒的文章,最近我又懷念起了寫信。

作者:崔 琦


新華社資料圖 宋佑民 攝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人們傳遞信息、人際交往等帶來了極大便利,傳統手寫信函的方式,便不知不覺又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不可否認,智慧型手機有它的優勢,可我還是時不時想寫信,為什麼?因為手寫的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由於手書「字如其人」,所以才能「見字如晤」--看到家人、親朋的來信,就跟見了面一樣,多愜意!至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種感受,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寫信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休閒,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鋪開信紙後,先要想一想稱謂:對長輩、老師應該怎麼稱呼?對同學、摯友、晚輩應該怎麼稱呼?想好了才能動筆。為了尊重對方,字跡不可太潦草(這也是展示自己書法的機會),還可以炫耀一下半文半白的書面語言。書信的落款也有講究,需根據不同的關係對象及季節時令寫:敬禮、頓首、大安、暑安、闔安、秋祺、握手、編安等。

太長時間不寫信,不知道郵局是否保留了這項業務,一問,還有。於是我給四位朋友分別寫了四封信:畫家和曲藝活動家李燕、孫燕華夫婦,相聲學子徐德亮,崑曲演員張衛東,北京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田靜。

其實我跟這幾位朋友都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就是為了享受一下寫信的樂趣,所以信都寫得不長,各用毛筆小楷、老式八行信紙寫了兩或三張。過了三天,李燕和徐德亮先後寄來回信,田靜沒回信,打來電話,說沒什麼事就不回信了云云。張衛東遲遲沒回信,打電話一問,他說收到來信的當天就寫了回信。壞了,可能由於寄的是平信,當中出了閃失。我們小區的傳達室沒人值守,報紙、雜誌、信函等都還算有序地放在一個像圖書館裡那樣的木架子上。我找了三四個來回,連木架子後頭、桌子底下都找了,還是沒有,看樣子是丟了。

好在我還收到兩封回信,讀信也是樂趣。李燕兄的大札毛筆豎寫,字體頗具特色,抬頭一句「崔琦老友如晤」,燕兄那鶴髮童顏的形象立刻浮現在眼前,展誦來函,如言在耳:餘一向好靜,足不出戶,乃畫八哥兩隻,作上下和鳴狀,文配東籬黃花並題順口溜一首以自愉自樂也。

燕兄的信言辭幽默,不僅「從瓢把兒至大軸」這樣的曲藝行內術語盡在其中,小詩亦是信手拈來:「菊放東籬側,彭澤魂自知。從無登高欲,暢懷臨墨池。」

最後,他也對手寫書信表示了留戀:「閣下大札,書精紙佳,盡述信札文化恐遭手機淹沒之憂,心心相印矣」!

徐德亮對書信之留戀,比我有更多的感慨,他寫道:「欣賞來信之樂,恐我這歲數的是最後一輩人了。蓋因我上高中時,與青島一位女同學交過筆友,每周盼著來信。一進校門,先去傳達室看看有無信件----至今難以忘懷。等我上大學時,電腦開始普及,人們之間通信多用電子郵件了,失去了很多讀信的樂趣。」

德亮繼續談體會:

最近讀王世襄傳記,彼時他與袁荃猷女士分隔兩地,每日最重要的事即是給對方寫信或等對方之來信。有時印遠隔重洋信使有誤,往往兩三天的信一齊郵到,度過美好一個下午,那種感覺是簡訊、微信、甚至視頻通話之類新式通信方式萬萬不及的。又念及民國時男女戀愛,往往是剛分開,到家後迫不及待地寫信了,因感情正熱,有無數話要說,筆下斟酌總比口頭說幾遍「我愛你」更用心得多。文人寫信,往往是有意做文章,所以一絲不苟……

德亮最後寫道:「書信交流真是不應該被毀棄的一種方式,書信中的溫度,字體傳達的情緒,是任何方式難以替代的。所以我收到您的信也真有意外之喜!盼望著您的下次來信。」李燕先生和德亮賢契的來鴻,表達了與我相同的感受;遺憾的是沒有尋到張衛東弟的回信,不過我敢斷言,他必定和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因為他是我所有朋友中唯一一位不使用手機的人。

話說回來,在下這篇小文寫的是留戀寫信,並不是主張摒棄手機通信而改為手寫書信,畢竟智慧型手機的優勢明顯存在。「留戀寫信」,是說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更適合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也寄託著對信札文化的一種情懷。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3

相關焦點

  • 你好,見字如晤
    寄給你,我所有的想念你好,見字如晤這種交流方式也幾乎沒有了。我親愛的妻子,孩子是否有乖乖長大,我多麼想留在你身邊,幫你曬曬玉米,照顧女兒。女兒是不是又長大了一點,如果下次見到她,她忘記我是她的父親怎麼辦,我多想此時此刻就在你們身邊陪伴著你們。從那些一張紙泛黃的信紙中,我好像看見父親在燈下寫信的愁緒,在我印象裡,父親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會默默的關懷著家人,但言語上的表達卻少之又少。但父親寫的信裡,卻字字句句都帶著關懷。
  • 《見字如面》(第二季):重溫書信帶給我們的肝膽真情
    《見字如面》作為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第一報導 | 見字如晤:書信往來間,習近平這樣推動國際合作
    回信、覆信,致賀信、致慰問電,互致賀電、互致信函……書信往來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同外方人士交往互動的重要方式。最近一個月(6月18日至7月17日),習主席的「書信外交」尤為頻繁。就在本周三,7月15日,習主席給「全球執行長委員會」成員代表回信。
  •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互訴團圓思念之情思念跨千裡家書抵萬金一封小小的家書紙短情長寫的是情訴的是念祈的是安(為你讀信)爸爸、媽媽:見信如晤
  •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讀了一遍又一遍,竟有落淚的衝動。想來,書信被逼退牆角,有十多年了吧。以前,和外界聯繫只能靠筆墨紙硯,「見字如晤」,寫一手好字就備受大家重視。進學堂第一天,家長就提著耳朵,千叮嚀萬囑咐:方塊字,要橫平要豎直,不能趴不能歪,不能跑到格子外。學校隔三差五舉行鋼筆字比賽,字帖火遍。依然記得,我寫的第一封書信,是寄給報社。
  • 展信佳,見字如晤
    展信佳,見字如晤 2020-02-2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一報導 | 見字如晤:書信往來間,習主席這樣推動國際合作
    &nbsp&nbsp&nbsp&nbsp回信、覆信,致賀信、致慰問電,互致賀電、互致信函……書信往來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同外方人士交往互動的重要方式。&nbsp&nbsp&nbsp&nbsp最近一個月(6月18日至7月17日),習主席的「書信外交」尤為頻繁。
  • 見字如面,見信如晤:那些值得一讀的書信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教育子女及其嚴厲的傅雷直抒胸臆,愛子情深:「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會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 見字如晤
    我不願說那是戀愛,那自然是比戀愛更純粹的信念。我願意懂得『永恆』兩字的意義,把悲壯的意義放入平凡的生活裡,而做一個虔誠的人。因我是厭了易變的世事,也厭了易變的自己的心情。」朱生豪信中的這段話描述了超越「男女之歡」的一種愛:借對方承載自己對人世的信與望。  箋短情長,在那個沒有電腦手機的時代,有什麼比書信更助於一段愛的送達呢?
  • 5年,8552封書信!大學生志願者與4276名山區孩子「結對」當筆友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張芳敏、許丹、藍永麗)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支教過程中,發起「見字如晤,筆友呵護」項目。記者12月10日獲悉,該項目已連續開展5年,8552封書信往返於1319名大學生與4276名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手中,為相隔千裡的大小筆友架起溝通橋梁。「見字如晤,筆友呵護」項目於2015年發起,招募該校在讀大學生志願者,與西藏山南、廣西三江、貴州銅仁和湖北恩施等地的孩子們進行一對一的書信往來。志願者通過紙筆陪伴,幫助孩子解惑答疑,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增進民族團結。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徵文啟事
    以前我們都用寫信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每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很久,但每一封信的情感寄託也很濃。今天,你是否還保留著寫信的習慣,你是否還保留著當初收到的信,你是否還有某一封寫好但是沒有寄出的信? 書信是百姓和家庭的獨白,書信之美在於真情文字中有愛、有情、有家、有國。一封封書信,除了感恩和思念,更多展示著勵志、向善、期望等豐富的精神內涵。
  • 「見字如晤」日本文豪書法展
    舊時人們寫信時,習慣以「見字如晤」開頭,意思是見到他的字,就如同見到他本人。書法更是一門禪意的藝術,方寸之間體現揮毫者的意志、情趣和追求。 細數已逝世的文豪作品,《人間失格》、《逆行》、《金閣寺》、《羅生門》每一部深刻作品的背後都湧動著充盈人生閃亮碎片的暗河,而作者揮毫寫下的文字則為我們揭示了暗河下的波瀾。
  • 別讓紙質書信成了絕跡的文化遺產
    可是,如果今天你還能收到一封一筆一畫、用心寫就的紙箋,讀著白紙黑字的墨馨心香時,定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與感動。   因為,紙質書信,有著一個用心打磨、情感氤氳的過程,飽蘸濃濃情義的深厚,寄送收發的千裡迢迢之不易,都讓傳統的紙質書信,融入了非同一般的情感因子;加之於紙質書信與漢字書寫的結合,更讓其成為融匯貫通傳統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見字如面!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 有些話我想寫信對你說
    我一直覺得寫信是一件很浪漫、很文藝同時也是很充滿儀式感的事情。可能這個時代沒有老師能說出靜坐聽雨這樣的話,也沒有幾個富家公子還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更沒有多少人會寫家書告訴遠方的親人自己安好。但是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紙張和墨水裡蘊含的情感卻是無可替代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寫信,是否有過寫信的經歷。
  • 重走傳統書信禮儀之路 中文系女生驚呼不會寫信
      ▲格式比較規範的書信毛澤東寫給老師的信是什麼樣的魯迅為什麼在信中稱許廣平為兄為什麼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書信裡面有那麼多生僻的字看不明白我們現在寫書信需要什麼樣的格式和禮儀記者有幸旁聽了這堂長達兩個小時的課程,彭教授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資料和實例為學生們講解了應該怎樣寫信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一名中文系女生聽了課後,感嘆自己原來一直不會寫信。■書信歷史古代就有書信禮儀專著  彭教授先是給大家講解了中國古代書信禮儀的悠久歷史、文化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典故。
  • 大學傳授傳統書信禮儀 中文系女生感嘆不會寫信
    為什麼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書信裡面有那麼多生僻的字看不明白?我們現在寫書信需要什麼樣的格式和禮儀?三月十八日晚,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老師給選修他的中華傳統禮儀課的一百五十餘名清華大學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書信禮儀課程。記者有幸旁聽了這堂長達兩個小時的課程,彭教授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資料和實例為學生們講解了應該怎樣寫信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
  • 書信裡的溫度-中國質量新聞網
    朋友一臉的茫然——除了那些公務信函,幾乎沒有私人書信。一種失落繚繞心頭。書信,在那些黯淡的時光裡,溫暖了我們的歲月。大哥是恢復高考後鄉裡第一個大學生。離家那天,瘦弱的母親站在山梁上叮囑大哥:到學校後要給家裡寫信。日子在秋風送爽裡行走。十多天後,郵遞員從偌大的綠色郵包裡掏出汗跡斑斑的一封書信。「你大學生兒子給你們來信了!」
  • 【收藏】教你如何寫一封很有」禮貌「的書信
    提稱語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後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道鑑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平輩:足下、閣下、臺鑑、大鑑、惠鑑同學:硯右、文幾、臺鑑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女性
  • 見字如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寫信了
    可再也沒有尋到更心儀的信紙,只好用報告紙來報告一下姐妹之情了。端一杯熱茶,在檯燈下鋪開信紙。忽然想起上次提筆寫信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封信是寫給一個叫我姐姐的男孩子。心地善良,笑起來露出小虎牙特別可愛。可惜,後來失聯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原本說好的相知相惜一輩子,永永遠遠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