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8552封書信!大學生志願者與4276名山區孩子「結對」當筆友

2020-12-11 荊楚網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張芳敏、許丹、藍永麗)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支教過程中,發起「見字如晤,筆友呵護」項目。記者12月10日獲悉,該項目已連續開展5年,8552封書信往返於1319名大學生與4276名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手中,為相隔千裡的大小筆友架起溝通橋梁。

「見字如晤,筆友呵護」項目於2015年發起,招募該校在讀大學生志願者,與西藏山南、廣西三江、貴州銅仁和湖北恩施等地的孩子們進行一對一的書信往來。志願者通過紙筆陪伴,幫助孩子解惑答疑,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增進民族團結。5年來,該志願服務項目已累計完成9期、14批次、近萬封書信往來,並定期開展「筆友計劃」分享會。疫情期間,該項目還推出線上讀書交流會。

在最新一期的結對卡上,中南民大生科院滿族學生呂品煒寫道:「希望我可以在你成長的路上幫助你,我們一起進步。」法學院仡佬族學生胡睞告訴素未謀面的孩子:「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通過信件的方式陪伴彼此,成為彼此心裡的一道光。」

幾年來,在鴻雁往來中,孩子們通過書信了解遠方的世界,志願者也有沉甸甸的收穫。

「西藏的很多孩子沒有走出過雪域高原,非常期待收到遠方哥哥姐姐們的來信。他們在寫給志願者的信中,也滿是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中南民大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馬珠說,孩子們收到來信時歡呼雀躍的可愛模樣,讓他至今無法忘懷。在一次家訪中,八年級學生尼瑪倉決和支教老師一起分享了來自武漢的信件,用不太流暢的普通話一字一句地讀著,令人感動。

回族姑娘楊花參與志願項目已有兩年,與結對的學生往來通信14封。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孩子們都會在信裡向她一一訴說。有些書信的文字顯得零碎,楊花總會耐心地進行梳理,並結合自身成長經歷為他們解答。

桑吉梅朵在寫給楊花的信中,一次次詢問武漢的模樣、民大的模樣,也用稚嫩的語句描述自己眼中的西藏,想把西藏的美食和風景裝進信裡送給遠方的姐姐。這在楊花心裡悄悄埋下了要去西藏支教的種子。如今,楊花已成為中南民大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2021年將赴西藏支教。她說:「我們陪伴引導著孩子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畢業後,我希望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馬萬玲已跟著志願服務項目「長跑」5年。「書信裡我們互相鞭策。孩子們有些上了大學,我繼續攻讀博士。希望筆友見面會時,我們都成為更好的自己。」她說,和孩子們寫信,是自己課餘生活最幸福的時光。

參與筆友項目的許多孩子,漸漸離夢想更近。去年高考結束後,措吉填報志願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南民大。

11月下旬,「見字如晤,筆友呵護」項目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中南民大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劉相是項目現任負責人,目前正在西藏支教,他表示:「我們會繼續努力,還有更多孩子在等我們。」

相關焦點

  • ...山區學生有一群武漢筆友 收信孩子圓了大學夢 寄信學生投身支教...
    該項目致力於為西藏山南、恩施來鳳、廣西三江、貴州銅仁等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生搭建長期的書信交流平臺。每年寄往西藏千餘封信2013年,一個名叫倉決吉巴的西藏小女孩給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寫了一個小紙條:「老師,你們為我們做的事,我都記在心上。我一定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來自大山的160封夢想書信
    他們在書信中表達對父母家人的愛160封夢想書信中,有為數不少的書信是寫給父母家人的。「白鷺班」學生用童心童語在字裡行間表達著對父母家人的質樸感情,動人心扉。結對幫扶志願者、來自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的韓雙說:「看完來信,我特別感動、感觸頗深,增強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的幫扶對象李美鳳和她的小孩一樣大,她非常了解李美鳳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對新事物的渴望。她表示,後續會進一步做好與李美鳳的聯繫和幫扶。
  • 千封信箋付與滿腔情誼,中南民族大學研支團「為愛發電」!
    在中南民大,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書信架起與湖北、西藏、廣西、貴州偏遠地區中小學生的「連心橋」千封信箋滿載情意以信傳意,見字如晤他們就是來自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舉辦的「筆友計劃」的志願者們「見字如晤,筆友呵護」個十百千萬工程項目(以下簡稱「筆友計劃」
  • 小學生交筆友!每周寫一封信,見面前對方的性別一直是個謎!
    不願和爸媽談論的話題在同齡人間的信中得到傾訴,通信夥伴成為彼此的良師益友,互相指出缺點,還有學生寫作水平明顯提高了……01兩個班主任一拍即合88個孩子互交筆友兩個班,一群人,結對成為「書信夥伴」,離不開兩位班主任的牽線搭橋。
  • 齊魯工業大學大學生志願者開展結對共建活動
    12月3日下午,齊魯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老師姚彬及十餘名志願者來到濟南市長清區濱河社區開展結對共建活動,進行街道清掃並為空巢老人送去日用品。其中一組志願者前往空巢老人的家中,為他們送上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二組志願者則將街道清理乾淨。
  • 新疆西藏與內地少年兒童"書信手拉手""中學生結對子"活動蓬勃開展
    自2014年7月起,由團中央、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新疆、西藏與內地各族少年兒童「書信手拉手」「中學生結對子」等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引導各族中小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友誼、接受教育、向上向善,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了各族少年兒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 50多封來信的故事:用書屋「點亮」鄉村
    大洋網訊 46歲的廣州志願者李曉輝抽屜裡珍藏了50多封來信與上千張明信片。這些信是從廣東山區多個鄉村學校寄來的,寫信的都是些孩子,他們寄信感謝李曉輝及其志願者團隊為他們建了一間間書屋。截至今年3月,李曉輝及其志願者團隊已援建了21間公益書屋,每一間書屋都配備了嶄新的書架和豐富的課外書籍,幫助3000多名山區孩子圓了「閱讀夢」。
  • 山東省濟東強制隔離戒毒所與齊魯理工學院舉行共建結對聯繫點揭牌...
    「在多次的書信往來中,讓我們感受到大學生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裡爾克《秋日》誰在寫信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12年筆友:一位洛陽人向大洋彼岸講述中國好故事
    12年,從陌生到相識,從相識到相知,賈真和郝佩裡跨越萬水千山,用書信結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筆友情」。這些年,我非常想再到中國看看,看看你們親切和善的樣子,看看你們那裡每天發生的變化……」  這是一次普通的信件往來。  這是兩名筆友之間已經習以為常的溝通。
  • 還記得你寫過的那些書信嗎?你交過筆友嗎?帶你重溫那些年的記憶
    在初高中的那些日子,流行交筆友,喜歡和全國各地不認識的人交流,就比如馬雲和他澳大利亞的筆友大衛·莫雷,他們自從西湖相識就一直有書信往來,對馬雲來說,應該也算是一段難能可貴的記憶了
  • 2019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人選|江南大學魯晨輝
    因此,她想在雲南芒寬中學和江南大學兩地支起一架「望遠鏡」,讓外面了解芒寬,也讓孩子看見並擁抱外面的世界。赴滇前,發起了江南大學-芒寬中學「星星遠望」計劃書信項目,讓兩地學生結對成為筆友,以互通書信的形式幫助芒寬青少年敞開心扉、建立自信、拓展視野,幫助他們走出「地理禁錮」,喚醒「心靈宇宙」。目前,江南大學筆友已從第一批14人擴大到了70多人,來往通信400多封。
  • 範媛媛 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
    在鄭州大學,有這樣一名輔導員,為了和學生家長做好溝通聯繫,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堅持用書信與學生家長溝通,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耐心,發現每個孩子的特徵與需求,與家長一起共同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用一封封書信架起了自己和學生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
  • 甘當學生暖心姐姐 輔導員8年給家長寫3200封書信
    為了能夠更好與家長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防止情況惡化,再次強調,請見信後速回復…… 」這是2011年4月15日,徐芬寫的一封「急件」。  「徐老師,為了我的孩子,您和學校耐心疏導、關心備至,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也是救了我們一家,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僅以書信表示謝意,請接受一個新生家長的一份濃濃謝意吧。」這是徐芬2008年剛參加工作收到的一封家長回信。
  • 《山茶文具店》:16封書信掀起懷舊風潮,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郵件,與人聯絡只能通過書信,寄來一封封相思之信,藉以由郵差的手從這頭送到那頭。現在通信發達了,想聯繫就可以隨時打電話,發微信。儘管,彼此聯繫需要的時間很近,但是心與心的距離卻很遠。
  • 廣東大學生志願者:用一年去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在這場團省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同舉辦的2019年廣東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山區)計劃座談會暨出徵儀式上,往屆的優秀志願者代表暢談了參與西部(山區)計劃的親身經歷、付出和收穫,新一批志願者代表表達了不忘初心奉獻青春、建功立業的決心。
  • 2020源夢計劃書信傳飛活動 | 見字如面,言疏意厚
    2020年源夢計劃第一期書信傳飛活動——非盈利公益組織源夢計劃自2016年創辦以來,為多所山區小學捐贈圖書館、微機室與衛生間等設施。為將優質先進的教育資源帶給山區兒童,源夢計劃每年多次在雲南、四川、河南等山區小學運用多樣化教育模式進行支教。源夢計劃希望通過支教幫助山區孩子開闊視野、認知廣袤世界、建立自信走出大山。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 四千青年志願者「雲支教」為貧困生架起「夢想雲梯」
    不過,現在周末的晚上,冼真賢多了一個「雲端」之約,嶺南師範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李舉光會固定上線與冼真賢互動,在2小時的時間裡,他們通過微信,用圖片、文字、語音等各種方式交流學習,甚至聊天、講故事,分享生活。李舉光是團省委「青年雲支教」廣東鄉村學子健康成長計劃的一名普通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