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通過文物活化利用,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

將活動地點選擇在故宮博物院,因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紫禁城基礎上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不僅擁有中國古代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而且還擁有上百萬件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資料,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印記,成為中華民族記憶傳統、傳承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2000年前後,故宮博物院逐步展開與學校的合作,目前已形成多樣完善的課程體系,開發了館校合作系列課程,覆蓋了包括幼兒園、小學六個年級、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學等12個學齡段。

「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過手寫的信了。最近我收到了一封北京中學生給我的信。我用自己非常『難看』的字回信了,我特別開心。」啟動儀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向青少年發出邀請,「未來,故宮歡迎更多學生走進故宮,了解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拿起紙筆記錄心中感悟,讓古老的故宮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給王旭東寫信的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前段時間,該校高一年級學生將課堂「搬」進故宮博物院。參觀之後,學生們拿起紙筆,給故宮寫信。有的學生給延禧宮寫一封信,因為這裡經歷過火災,留下了一座西洋風格的爛尾樓,學生在這兒看到了涅槃的力量;有的學生給乾隆寫一封信,談一談自己對宮廷菜譜的暢想;也有學生給王旭東寫信,講述自己參觀蘇軾展後的感想。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王曉燕說,這種學習實踐既是引領,也是示範,希望通過更多類似的實踐教育活動,引領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全面開啟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創新教育教學、優化育人方式的改革。

未來,更多北京的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北京市第五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等26所中小學校已被列為「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試點單位。

其實,「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疫情期間,本市7位初中生發起了「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號召同學們以書信形式交流,弘揚傳統文化,感受獨特魅力。9月10日,市教委發出第二期活動通知,鼓勵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參與書信交流和朗誦活動。截至目前,前兩期活動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的書信作品4000餘封。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冕 鄧偉

編輯 黃品超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原標題:「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9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提筆寫信的倡議。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通過文物活化利用,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
  •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
  • 北京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家長反問網絡時代有必要嗎?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
  • 「見字如面」,該多多提筆的不止是孩子
    近日,北京市教委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感受「見字如面」的力量,不少家長紛紛表達支持。書信一度是中國人情感所系的重要載體,但如今已近絕跡於中小學生的生活。多重因素交織,中小學生對寫信提不起興致,恐怕是一種必然。有科學家認為,「語言影響人的思維」。教育部門呼喚書信的復歸,著眼點並不在於這一媒介形式無可取代,而是書信承載的語言魅力、嚴謹思維對孩子十分重要。隨著網絡成為日常生活的核心,語氣詞、表情包、梗文化等「網言網語」幾乎已成年輕人的主流表達方式。
  • 「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這是北京市一些中小學生拿起紙筆,寫下的信件。有的寫給身殘志堅的歌手、有的寫給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外婆、有的寫給十年後的自己、有的寫給身在國外的好友。信中,孩子們抒發心聲、彼此鼓勵。在剛剛過去的假期,來自北京中學、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七所學校的幾名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廣大中小學生「放下手機、拿起紙筆、見字如面」,用文字表達對師長、對親友的情感,分享體悟、傳遞祝福。
  • 石景山這所學校入選「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
    入選「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試點單位「見字如面」活動是博物館與學校教育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的一種先行探索,希望通過更多類似的實踐教育活動,引領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全面開啟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創新教育教學、優化育人方式的改革。
  • 拿起紙筆 見字如面
    親愛的同學們:為落實市教委關於組織開展「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的通知要求,積極培養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現將「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 給故宮寫封信 「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寫給書畫器物、花園麗宮,寫給歷史人物、學者藏家;寫給宮廷建築、瑞獸祥雲;我們可以探究問題、分享知識,也可以交流思想、表達感情……」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現場,9位學生代表向北京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
  • 見字如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寫信了
    忽然想起上次提筆寫信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封信是寫給一個叫我姐姐的男孩子。心地善良,笑起來露出小虎牙特別可愛。可惜,後來失聯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原本說好的相知相惜一輩子,永永遠遠是朋友。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失去了聯繫,也許是離久情疏也許是不如懷念。從此,天涯海角各自安好。
  • 你家娃會寫信嗎?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
  • 記者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寫信現狀: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
    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你家孩子會寫信嗎?北京中小學生不光寫信少了,寫日記也變得奢侈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失去的「見字如面」~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就開始幫識字不多的母親寫信了。信多是寫給大姨的,寫信時母親在一旁說,我寫。信的內容很簡單,說的也都是大白話兒,無非是問候問候對方,告訴對方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惦記等等等等。唯一的「文雅」點兒的詞兒就是這句「見字如面」了。
  • 「見字如面」讓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新路徑
    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
  • 京城孩子寫信成為「奢侈品」?記者調查原因有這些,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宋溪 製圖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
  • 《見字如面》(第二季):重溫書信帶給我們的肝膽真情
    《見字如面》作為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徵文啟事
    以前我們都用寫信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每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很久,但每一封信的情感寄託也很濃。今天,你是否還保留著寫信的習慣,你是否還保留著當初收到的信,你是否還有某一封寫好但是沒有寄出的信? 書信是百姓和家庭的獨白,書信之美在於真情文字中有愛、有情、有家、有國。一封封書信,除了感恩和思念,更多展示著勵志、向善、期望等豐富的精神內涵。
  •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第三季 海報《見字如面》的成功離不開一個「真」字,在一封封情感自然流露的書信面前,似乎所有的布置都顯得多餘。《見字如面》播出到第三季的時候,最新版的實體書《見字如面:動人的中國書信》也在今年上市,導演關正文從三季節的書信中精選了70封打動人心的書信彙編成書。這些信件覆蓋中國歷史各個階段,涉及政治、軍事、情感、生活……這裡有生死訣別,有國家大義,也有尊嚴與愛情。
  •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張丁|書信|家書|信件_網易教育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