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通過文物活化利用,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
將活動地點選擇在故宮博物院,因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紫禁城基礎上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不僅擁有中國古代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而且還擁有上百萬件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資料,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印記,成為中華民族記憶傳統、傳承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2000年前後,故宮博物院逐步展開與學校的合作,目前已形成多樣完善的課程體系,開發了館校合作系列課程,覆蓋了包括幼兒園、小學六個年級、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學等12個學齡段。
「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過手寫的信了。最近我收到了一封北京中學生給我的信。我用自己非常『難看』的字回信了,我特別開心。」啟動儀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向青少年發出邀請,「未來,故宮歡迎更多學生走進故宮,了解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拿起紙筆記錄心中感悟,讓古老的故宮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給王旭東寫信的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學生。前段時間,該校高一年級學生將課堂「搬」進故宮博物院。參觀之後,學生們拿起紙筆,給故宮寫信。有的學生給延禧宮寫一封信,因為這裡經歷過火災,留下了一座西洋風格的爛尾樓,學生在這兒看到了涅槃的力量;有的學生給乾隆寫一封信,談一談自己對宮廷菜譜的暢想;也有學生給王旭東寫信,講述自己參觀蘇軾展後的感想。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王曉燕說,這種學習實踐既是引領,也是示範,希望通過更多類似的實踐教育活動,引領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全面開啟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創新教育教學、優化育人方式的改革。
未來,更多北京的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北京市第五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第八中學京西附屬小學等26所中小學校已被列為「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試點單位。
其實,「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疫情期間,本市7位初中生發起了「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號召同學們以書信形式交流,弘揚傳統文化,感受獨特魅力。9月10日,市教委發出第二期活動通知,鼓勵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參與書信交流和朗誦活動。截至目前,前兩期活動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的書信作品4000餘封。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冕 鄧偉
編輯 黃品超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