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2020-12-10 澎湃新聞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調查:上百位家長,沒一個要求孩子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說,孩子早就投身複習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說,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說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感覺就挺難,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小學門口、培訓機構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甚至表示了不理解。

探因:網絡衝擊最大,寫信也流於「節點」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說,如今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放學一回到家,就撲到了桌子前忙著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也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說,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床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說,孩子讀初二,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卻「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的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說,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著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著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說。

正說:動筆寫信好處多,學校家長需主動

「最近20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對成人來說,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群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說,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著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直接寫信的功能的確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來源:北京日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你還在堅持打拳嗎?你的夢想還是成為一名軍人嗎?」「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我特別能理解。幾個月前,我也曾有類似的體驗。但不要害怕,科學的防護和醫學的進步必將幫助我們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相信今天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會成為有意義的成長!」…………這是北京市一些中小學生拿起紙筆,寫下的信件。
  • 失去的「見字如面」~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就開始幫識字不多的母親寫信了。信多是寫給大姨的,寫信時母親在一旁說,我寫。信的內容很簡單,說的也都是大白話兒,無非是問候問候對方,告訴對方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惦記等等等等。唯一的「文雅」點兒的詞兒就是這句「見字如面」了。
  • 見字如面!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 見字如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寫信了
    忽然想起上次提筆寫信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封信是寫給一個叫我姐姐的男孩子。心地善良,笑起來露出小虎牙特別可愛。可惜,後來失聯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原本說好的相知相惜一輩子,永永遠遠是朋友。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失去了聯繫,也許是離久情疏也許是不如懷念。從此,天涯海角各自安好。
  • 筆友已成往事,難在有見字如面,郵局依然還在,但已是舊貌新顏
    你知道筆友這個詞嗎?你知道見字如面是什麼意思嗎?你去過郵局嗎?筆友這個詞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應該不陌生,突然想起來還有種懷舊的味道在裡面。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到二十世紀早期的幾年裡,人們還是喜歡用書信來傳遞感情。
  • 即時通信時代看「見字如面」 ,只是因為從前慢
    於是,人雖不能至,可自己所表達的意思卻可以到,「見字如面」的書信就成為延時通信時代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 書信是延時的,可信函在路途耽擱的時間也不能太長。總不能人自己已經到家了,信還在路上吧?聰明的人因此想出了各種加快信件到達的方法。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徵文啟事
    以前我們都用寫信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每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很久,但每一封信的情感寄託也很濃。今天,你是否還保留著寫信的習慣,你是否還保留著當初收到的信,你是否還有某一封寫好但是沒有寄出的信? 書信是百姓和家庭的獨白,書信之美在於真情文字中有愛、有情、有家、有國。一封封書信,除了感恩和思念,更多展示著勵志、向善、期望等豐富的精神內涵。
  • 電視:見字如面:書信的力量
    在黑龍江衛視推出的「見字如面」明星讀信節目上,演員歸亞蕾在讀三毛寫給王洛賓的信 這樣一封沉睡在歷史之中的信件,通過一檔「見字如面」的明星讀信綜藝節目再次引起公眾關注,所帶出的還有對那個時代的反思特定文本攜帶的人文色彩與話題能量,使「見字如面」在充斥螢屏的綜藝節目中具備了相當的辨認度。但誰能保證它能在一個碎片與速食的流行文化背景下突圍出來?事實上,這也是總導演關正文起初最擔心的問題。幾年前,關正文的公司「實力文化」製作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以比賽形式展開的綜藝節目。如果說之前的節目主要依託於傳統電視平臺,「見字如面」在一開始便被定義為網絡綜藝。
  • 拿起紙筆 見字如面
    親愛的同學們:為落實市教委關於組織開展「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的通知要求,積極培養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現將「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 學校老師寫信寄語畢業生 紙短情長見字如面
    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中學19屆13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李小茹選擇寫信。見字如面,被感動的同學們將信轉至朋友圈,讓更多人動容。儘管時代變遷,老師的信多以電子形式發送,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真情流淌。你收到過老師的信嗎?還珍藏著老師的信嗎?
  • 《見字如面》: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段歷史
    信寫得是這樣的見骨見血,王耀慶讀得是那樣的見情見義。王耀慶在讀完信之後說:「在信裡能夠看出,這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友直,友諒,友多聞,能嚴正地指出朋友之間的錯誤,這種朋友是最難得的。」   這讀信的場景發生在一檔節目裡,節目讓明星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讓現場的觀眾透過這些信件打開歷史,這檔節目叫做《見字如面》。
  • 孩子們的書信: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近日,由北京7名中學生倡議發起的「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活動,已收到數百封全市中小學生發來的手寫信件。北京日報小苗版與北京教育新聞中心、北京市教育融媒體中心聯合進行搜集整理,精選出部分佳作呈現給讀者。咫尺之書,紙短情長。坡外坡親愛的爺爺:展信安。
  • 孩子們的書信: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近日,由北京7名中學生倡議發起的「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活動,已收到數百封全市中小學生發來的手寫信件。北京日報小苗版與北京教育新聞中心、北京市教育融媒體中心聯合進行搜集整理,精選出部分佳作呈現給讀者。咫尺之書,紙短情長。 坡外坡親愛的爺爺: 展信安。我們分別至今,已有一年之久。誠以此信表達想念。
  • 「見字如面·以聲傳情」 書信作品集中展演在北京二中舉行
    成長、思念、未來,方寸間真情流露致廣大的同齡人、致相隔500公裡的姥姥、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媽媽、致童年華裔好友「小精靈」、 致一線抗洪戰士……展演共分為「致成長」「致思念」「致未來」三個篇章,孩子們以最溫柔的藝術方式,寄情身邊重要的人,帶去真摯祝福。
  • 「見字如面·以聲傳情」書信作品集中展演在北京二中舉行
    成長、思念、未來,方寸間真情流露致廣大的同齡人、致相隔500公裡的姥姥、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媽媽、致童年華裔好友「小精靈」、 致一線抗洪戰士……展演共分為「致成長」「致思念」「致未來」三個篇章,孩子們以最溫柔的藝術方式,寄情身邊重要的人,帶去真摯祝福。
  • 西安多所學校老師寫信寄語畢業生 紙短情長見字如面
    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中學19屆13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李小茹選擇寫信。  見字如面,被感動的同學們將信轉至朋友圈,讓更多人動容。  儘管時代變遷,老師的信多以電子形式發送,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真情流淌。  你收到過老師的信嗎?還珍藏著老師的信嗎?
  • 「見字如面」,該多多提筆的不止是孩子
    近日,北京市教委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感受「見字如面」的力量,不少家長紛紛表達支持。書信一度是中國人情感所系的重要載體,但如今已近絕跡於中小學生的生活。一方面,隨著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書信的社交功能大打折扣,「筆友」更成了一個富有歷史感的詞彙。另一方面,應試思維主導下,許多孩子為數不多的書信寫作也是功利化的,對於書信格式的重視遠大於內容。更何況,現在絕大多數成年人也是久不動筆,遑論言傳身教。多重因素交織,中小學生對寫信提不起興致,恐怕是一種必然。
  • 2012湖北高考作文範文:見字如面
    陸離的字永遠像個認真的學生,字跡小而清晰,喜歡分很多段,喜歡寫長長的「又及」。  她在我考研期間說:我想給你買點吃的補補腦子,等我這次的差旅費報了,我就立刻買了寄給你。  我在夕陽裡淚流滿面。  鄧子是我到現在也沒找回來的昔日知己。  她在石家莊寫信給我,在太原寫信給我,在介休寫信給我,在南寧寫信給我。
  • 顏真卿,見字如面
    常言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顏真卿這個人,和他的字一樣,既正且直,猶如風雪中的巍巍古松,屹立不倒,貧賤不屈。但顏真卿親自去見盧杞,對他說:「相公先中丞首傳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大意是說,「你的父親(即盧奕)身亡後,頭顱曾送到平原郡,臉上都是血,我不敢用衣服擦拭,親自用舌頭舔淨。這樣你還忍心不容忍我嗎?」這番話幾乎是指著對方的鼻子在質問了。
  • 給故宮寫封信 「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讓我們給故宮寫信吧!寫給書畫器物、花園麗宮,寫給歷史人物、學者藏家;寫給宮廷建築、瑞獸祥雲;我們可以探究問題、分享知識,也可以交流思想、表達感情……」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現場,9位學生代表向北京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