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2020-12-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調查

上百位家長,沒一個要求孩子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說,孩子早就投身複習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說,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說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感覺就挺難,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小學門口、培訓機構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甚至表示了不理解。

探因

網絡衝擊最大,寫信也流於「節點」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說,如今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放學一回到家,就撲到了桌子前忙著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也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說,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床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說,孩子讀初二,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卻「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的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說,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著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著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說。

正說

動筆寫信好處多,學校家長需主動

「最近20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對成人來說,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群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說,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著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直接寫信的功能的確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松林 周明傑美編 宋溪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北京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家長反問網絡時代有必要嗎?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
  •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
  • ...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原標題:「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9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提筆寫信的倡議。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通過文物活化利用,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
  • 記者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寫信現狀: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京城孩子寫信成為「奢侈品」?記者調查原因有這些,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感覺就挺難,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記者在中小學門口、培訓機構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
  • 你家娃會寫信嗎?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
  • 你家孩子會寫信嗎?北京中小學生不光寫信少了,寫日記也變得奢侈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張丁|書信|家書|信件_網易教育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
  • 「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 「見字如面」,該多多提筆的不止是孩子
    近日,北京市教委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感受「見字如面」的力量,不少家長紛紛表達支持。書信一度是中國人情感所系的重要載體,但如今已近絕跡於中小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應試思維主導下,許多孩子為數不多的書信寫作也是功利化的,對於書信格式的重視遠大於內容。更何況,現在絕大多數成年人也是久不動筆,遑論言傳身教。多重因素交織,中小學生對寫信提不起興致,恐怕是一種必然。有科學家認為,「語言影響人的思維」。
  • 教授給教育部長寫信呼籲改錯 人教社回信知錯就改
    核心提示:今年2月,周熾成提筆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寫信,列舉中學教材當中的諸多錯誤,呼籲袁貴仁部長能夠「過問一下中小學教材,不要出現常識錯誤、邏輯錯誤,更不要出現病句、錯句」。同時,他也把這封信公開放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       這兩天,中小學校迎來開學日。
  • ...決定暫留英國不回來 父母含淚寫信鼓勵 「在異國他鄉保護好自己」
    在全校只剩下自己一個中國學生的情況下,在英國讀高中的16歲南京學生劉豐愷告訴父母自己的決定:留在英國不回來,不給祖國添亂。劉豐愷的決定讓父母既感動又心疼,抹著眼淚提筆寫了一封信,放在口罩裡寄給無比牽掛的孩子。「希望給他鼓勵和力量,也希望他一個人在異國他鄉保護好自己」。
  • 聾啞學生述寫信背後的故事:想跟胡爺爺做好朋友
    劉丹陽是宜昌市特殊教育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前不久,小丹陽提筆給胡錦濤爺爺寫了一封充滿純真情感的信。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劉丹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講述了這封信的來由及其背後的故事。「我把信在包裡放了幾天,一直在猶豫:寄,還是不寄呢?」屈老師說,小丹陽天天追著問信寄了沒有。孩子的信任,讓屈老師覺得自己心頭沉甸甸的。屈老師終於走進郵局,在信封上寫下「中南海胡錦濤爺爺收」,讓它捎著小丹陽的心願,一起飛到北京。
  • 16歲南京留英學生決定暫留英國不回來 父母含淚寫信鼓勵 「在異國...
    在全校只剩下自己一個中國學生的情況下,在英國讀高中的16歲南京學生劉豐愷告訴父母自己的決定:留在英國不回來,不給祖國添亂。劉豐愷的決定讓父母既感動又心疼,抹著眼淚提筆寫了一封信,放在口罩裡寄給無比牽掛的孩子。「希望給他鼓勵和力量,也希望他一個人在異國他鄉保護好自己」。
  • 孩子第一封信的旅行,一起寫信給聖誕老公公
    聖誕驚喜,孩子第一封信的旅行,一起寫信給聖誕老公公+各國老公公地址。我和孩子爸爸一直沒有在關注,原來還真的可以寫信給聖誕老公公這件事…也一直對老公公會不會回信抱持著很質疑的態度!兩個孩子信件分別寄至不同國家~~真的會滿心期待!!後來哥哥收到加拿大回信,許願的禮物也有點超齡(讀小學的哥哥竟然想要手機),信件末竟然還加了一句「孩子,祝你可以收到你想要的手機禮物哦」。天呀!真的有認真回復每個孩子的信!好用心超感動。
  • 路口無交通燈令好朋友命喪車輪 廣州一中學生寫信給市長籲建天橋得...
    當看到自己最好的同學在斑馬線上命喪車輪後,該校初二(4)班的學生許善怡提筆寫信給張廣寧市長,請求他為同學們和河水村的幾萬居民裝一盞交通燈,或建一座人行天橋。昨天,許善怡開心地告訴記者,她已經收到了市建委的答覆,全校師生和附近居民很快將不用再提心弔膽地進出學校了。
  • 燈下寫信的時光
    父親提筆寫字,一是為村人寫信,二是「號」農具,三是過年寫春聯。大大小小的籮筐、風車、打稻機、竹簟、犁具、畚鬥上,都能常見到父親的字。泡一杯茶,拉幾句茶話,大家在燈下坐下來。然後父親展開信,讀給對方聽。初中畢業後,村裡的鳳英也跟人一起外出打工了——到杭州,已經是天遙地遠了。
  • 有些話我想寫信對你說
    我一直覺得寫信是一件很浪漫、很文藝同時也是很充滿儀式感的事情。可能這個時代沒有老師能說出靜坐聽雨這樣的話,也沒有幾個富家公子還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更沒有多少人會寫家書告訴遠方的親人自己安好。但是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紙張和墨水裡蘊含的情感卻是無可替代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寫信,是否有過寫信的經歷。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瀏陽日報見習記者張可夫   現象   鄉鎮郵筒連續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昨日上午,金沙北路郵政所的郵遞員胡繼成打開郵筒,裡面僅有2封信件。市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信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掛號信,以公務信函和商業信函為主;另一類是平信,主要以廣告信函為主,但目前這兩類信件都在減少,「函件業務收入僅佔郵政業務的1%,而且在逐年下滑」。儘管信件業務量銳減,但是郵遞員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這是由於包裹快遞業務快速增長,自2016年以來包裹量已經增長了3倍。」
  • 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原標題: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2月中旬,記者在雲南省軍區某邊防團採訪時發現,他們開展「寫家信、讀家信、品家信、評家信」活動後,曾被官兵遺忘的家信成了大家的「熱寵」。每到雙休日,官兵總會拿出信紙,無論長短,給家人寫上一封信,讓濃濃的親情溫暖家人。邊關重新興起寫信熱,記者就此深入該團班排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