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75中雲寧居河水校區門前沙太路無交通燈令師生居民過馬路險象環生
●接到來信後張廣寧立即批示 市建委答覆將抽調資金優先建設預計年內建成
撰文 時報記者 湯南 通訊員 張瑾 攝影 時報記者 周濤
每天上學放學,對於廣州市75中學雲寧居河水校區初二的近千名師生來說,都要冒著生命危險,穿越一條任大貨車呼嘯往來、卻沒有紅綠燈的人行橫道。當看到自己最好的同學在斑馬線上命喪車輪後,該校初二(4)班的學生許善怡提筆寫信給張廣寧市長,請求他為同學們和河水村的幾萬居民裝一盞交通燈,或建一座人行天橋。昨天,許善怡開心地告訴記者,她已經收到了市建委的答覆,全校師生和附近居民很快將不用再提心弔膽地進出學校了。
斑馬線無交通燈
過條馬路竟要等11分鐘
75中學雲寧居河水校區,位於沙太路河水村。昨天下午5:00,記者來到該校時正值放學時間,校門口對開八車道的沙太路上,有一條沒有裝交通燈的斑馬線,斑馬線的一側就是廣從環城高速公路出入口,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型貨車、貨櫃車從這裡呼嘯而過,想要過馬路實在很難。
記者站在路邊粗略統計了一下,一分鐘內,最多時有51輛各類車輛,最少時也有20多輛。一些車看到斑馬線上有行人,不僅沒有減速的意思,還拼命響著刺耳的喇叭聲。記者嘗試過馬路,卻足足等了11分鐘,還得作出跳、閃、鑽等高難度動作,尤其在馬路中間眼看著大貨車朝自己直衝過來,心都懸到嗓子眼。
善怡告訴記者,這條人行橫道缺了紅綠燈,就根本起不到安全保障的作用。
好朋友命喪車輪
決定寫信給市長求援手
不久前,善怡最要好的同學那年輕的生命,不幸結束在這條沒有交通燈的斑馬線上。回憶起那恐怖的一幕,善怡的臉上充滿了哀傷。去年11月18日早上,善怡如往常一樣開心地上學,在校門口卻看到,那條斑馬線上,一個穿著75中校服的學生,躺在了一輛紅色貨櫃車的車輪底下,頭部被壓得變了形,腦漿流了出來,血灑滿一地……善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竟是自己最好的同學小英。
失去了摯友,善怡痛哭了三天。好友的死,讓善怡萌發了寫信給張廣寧市長的念頭,請求張市長給這裡的同學和居民們安一盞交通燈、建一座人行天橋。「張市長,我代表全校師生,代表河水村村民,代表逝去的好友,以小記者的身份請求您。」今年4月中旬,善怡把寫給張市長的信寄了出去。
一個月收到回復
將建天橋年底交付使用
令善怡沒想到的是,她在信中反映的問題,引起了張市長的高度重視,一個多月後,她就收到了張市長的回信。原來,張市長收到善怡的信後,立即批轉給廣州市建委處理。市建委組織市規劃局、市交警支隊、市交通整治辦前往現場,進行實地勘察,提出了建設人行過街天橋的意見,並決定從2005年市城建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中抽調資金,優先安排河水村段人行天橋建設項目,預計該天橋將於今年底左右建成交付使用。
該校教導處盧啟基主任表示,從2002年開始,就師生出行缺乏交通安全保障的問題,學校便不斷向有關部門反映,卻一直沒能得到解決。「許善怡同學寫了這封信,為全校師生、附近幾所民辦學校的師生及河水村的幾萬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鍾sir挺身護學生
風雨無阻一年多
學校附近交通狀況如此複雜、危險,75中初二的學生卻告訴記者,有時候,過這條馬路只需要不到半分鐘時間。原來,一年來,這全有賴於一位「安全保護神」——學校的保衛幹事鍾紀生老師,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鍾sir。
昨天,記者採訪時,恰逢鍾sir頭戴小黃帽、手拿兩面小旗,站在斑馬線一端,和學校的保安維持交通秩序,護送同學們安全過馬路。看見鍾sir用身體開闢出一條安全小路,同學們便緊跟在他身後,快速走過馬路。部分村民也順便跟在這個相對安全的隊伍裡,迅速過馬路。同學們十分喜歡他,記者昨天也看到一些同學用鞠躬的形式向他打招呼。
據了解,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驕陽似火,每天早上上學、中午放學、下午放學,鍾sir都會準時出現,義務在斑馬線上護送同學。?B
第二次寫信,感覺市長七成可能會回復
許善怡留著精神的短髮,接受記者採訪時大方之餘有些俏皮,說話語速很快,給記者留下思維敏捷跳躍,膽大活潑的印象。記者了解到,這已經是她寫給市長的第二封信了。
記:其實裝個紅綠燈已經可以解決問題了,怎麼會想到建議起個天橋?
許:那條路也算交通要道了,車那麼多,裝個紅綠燈肯定會大塞車。建個天橋,行人、車輛兩不耽誤。(俏皮地笑)不過,我想天橋要建高些,否則大貨櫃車肯定要被卡住。
記:很多同學都忙於學習,你怎麼會關注學習以外的事情﹖
許:從六年級起,我就在《嶺南少年報》當小記者,都三年了。叮噹姐姐常跟我們說,做記者要認真觀察身邊的事物,要有社會責任感。
記:聽說你以前也寫過信給市長反映問題,說說那封信的情況?
許:那是去年4月,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帶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上學、放學途中經常在校外欺負學校的同學,還勒索他們呢。當時我就寫信給張廣寧市長,請求他關注這個問題,採取措施保護同學們的安全。後來,我的請求得到了張市長的關注,終於將這個不法組織繩之以法,維護了學校周邊環境的安全。
記:兩次寫信給市長,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許:第一次寫信給市長,是因為看到報紙報導有小學生寫信給市長,要求解決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很過癮,也抱著「玩」的心態,開始挖掘學校周圍需要解決的問題,寫信給市長反映。當時沒想過市長會回復的,後來問題真的解決了,我都很吃驚。
第二次寫信,就感覺到市長有70%的可能會回復我的。我覺得市長真的很偉大,對一個普通中學生的來信如此重視,而且那麼快就解決問題了。
現在,我還打算就學校周圍網吧問題進行調查,給市長寫第三封信。
編輯點評 市長回信透出的生命關懷
李 龍
收到張廣寧市長的回信後,許善怡終於可以開心地告慰她好朋友的在天之靈:在你離開的馬路上,將建起一座美麗的天橋,今後,75中河水校區全體師生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馬路了。
作為一市之長,每天都有很多的大事小事等著他拿主意,一個初中生的來信可能算不上什麼事情,然而她在信中所反映的內容卻是關係著一個學校的師生和一個村的村民出行安全的大事。市長高度重視,立即將善怡反映的問題批轉給有關部門處理,這不僅給了善怡一個驚喜,也給了75中全體師生和河水村的全體居民一個驚喜。市長把他們的事放在了心上,並且用實際行動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答覆。
其實,市長給小善怡的回信正代表了一個親民政府的執政理念,那就是尊重生命,注重對弱幼者的生命保護。無可否認,我們的城市規劃在道路通行上,目前還缺少對行人路權的保障,更缺少對老幼者、殘疾者等的優先通行保護。很難想像,一所學校門前的馬路竟然沒有紅綠燈,而那些弱小的中小學生過馬路竟然要冒著生命危險和疾馳的車輛搶時間。我們可以指責那個肇事者的魯莽,但假如我們的交通設計能夠更具有人性化、能夠真正為弱幼者的生命著想,也許這裡早就有了紅綠燈,早就有了天橋,那麼這樣的悲劇也就不會上演。
可以說,市長的批覆也給政府部門提了個醒:對生命權的尊重,對弱幼者生命的保護,是每一個決策部門的應有之責。許善怡寫給市長的信,反映的是過路難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們的城市規劃在今後應該注重的問題。生命的紅綠燈不應缺失,有關部門的分內之責更不應缺位。一個困擾了75中全體師生和河水村幾萬居民幾年之久的出行安全問題,要等到市長的批覆才得到解決,讓人在高興之餘,卻少了那麼一點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