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張丁|書信|家書|信件_網易教育

2021-01-07 網易教育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現狀

  「要不是有要求 都想不起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抓瞎,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說,孩子早就投身準備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說,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說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想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學門口、培訓機構隨機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家長覺得這種形式「很搞笑」。

  探因

  「不光寫信少了 寫日記也很奢侈」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說,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如今放學一回到家,就得撲到桌子前忙著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還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說,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床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的孩子已經讀初二了,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都「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地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著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市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著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說。

  聲音

  「家長先給孩子寫 然後要求回信」

「最近二十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對成人來說,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群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說,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著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寫信的功能性確實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王錦忱_NBJS12745

相關焦點

  • 記者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寫信現狀: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
    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你家娃會寫信嗎?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你家孩子會寫信嗎?北京中小學生不光寫信少了,寫日記也變得奢侈
    看著兒子寫信時抓瞎,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京城孩子寫信成為「奢侈品」?記者調查原因有這些,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調查:上百位家長,沒一個要求孩子寫信「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 中國人家書發掘記:一條廣播引出家書徵集路,5萬封字字是金
    張丁在電話旁守候了十多年,他說「家書中的真情文字,蕩滌我們的精神世界,激發繼續前行的力量,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條廣播引出家書徵集路搶救民間家書的項目,在張丁心中醞釀了很久。1993年,張丁從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
  • 北京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家長反問網絡時代有必要嗎?
    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北京全市5000信筒堅守書信情懷 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越是到年底,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後來商業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2012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明信片之後,開筒取出的信件更是「少得可憐」,自行車上的報兜子再也沒有鼓鼓囊囊過。
  • 「周末訪談」張丁:家書在戰「疫」中溫暖回歸(下)
    張丁,196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主編《抗疫家書》《廉政家書》《抗戰家書》《紅色家書》《家書抵萬金》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家書的文化價值與搶救性收藏研究》,發表家書研究文章一百餘篇。
  • 全市5000信筒 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越是到年底,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  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後來商業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2012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明信片之後,開筒取出的信件更是「少得可憐」,自行車上的報兜子再也沒有鼓鼓囊囊過。
  • 專家:家書是不會說謊的歷史 有帶鄉土氣的中國夢
    每個帶鄉土氣的「中國夢」  「每一封家書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是寶貴的記憶遺產。」張丁說,最初徵集民間家書時,常有人問「我們都是普通百姓,信裡說的都是家長裡短,這樣的信有價值嗎」,他總是十分肯定地回答「有,當然有。正因為你們是普通百姓,你們的家書才是最真實、最生動的歷史記憶」。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據郵政公司承德市分公司市場部馬志良主任介紹,近些年來,傳統書信明顯減少,尤其是家庭和朋友間的書信幾乎沒有了,就連掛號信都很少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設置在大街上的郵箱一天開兩次,每次幾乎都是滿箱的信件。而現在,郵箱的使用率太低了。    已經人到中年的田先生,至今保留著自己大學時代所有的書信——情書和家書。
  • 浙江一小學開學典禮上現「家書」 倡以傳統書信促親子溝通
    她表示,讀信給孩子聽,這次已經是第二次了,「一開始讓我們給孩子寫信的時候,對於十幾年來沒有寫過信的人,突然要我拿起筆寫信,內心激動,寫下的話也是語無倫次的。」對於即將步入小學校園的孩子,她希望,陳又聞凡事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開學典禮有父母的出席固然開心,但是沒能出席的家長也同樣暖心。
  • 北京5000信筒堅守書信情懷 郵政:信筒不會「退出」
    原標題:全市5000信筒 堅守書信情懷   目前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郵政:信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越是到年底,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   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後來商業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2012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明信片之後,開筒取出的信件更是「少得可憐」,自行車上的報兜子再也沒有鼓鼓囊囊過。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你最後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 現在拿起紙和筆,你會寫給誰?
    所以家書寄出去不到一個星期,就有50多封信件因為「家庭信息不詳細、(收)寄件人沒有寫姓名、收寄件人位置寫反了……」等理由被退件了。   這樣的情況在南京也存在。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南京平均每天都有10多萬封信件寄出。「根據統計,9月份南京郵區中心局寄出了288萬封,8月份448萬封、7月414萬封,基本上每個月都是上百萬封。」南京郵政相關人員介紹。現在還有這麼多人寄信嗎?
  • 老奶奶27字家書感動網友 家書抵萬金仍需傳承(圖)
    這是他第一次寫信,信裡有不少錯別字,可是每個字都是他最想對兒子說的話。  羅志明找到了兒子開的火鍋店,選一個最偏僻的位置坐下,點了不少菜。結帳時,他讓服務員給老闆轉交了一封信。而老闆見到信後情緒崩潰,淚流滿面,父子15年的恩怨瞬間消散。
  • 情書、家書、求職信…… 如今的你還寫信嗎?
    這檔節目吸引大家的不僅僅是信件背後感人的歷史和故事,更喚起不少人難以割捨的書信情懷。書信是信息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更是實用的技能。情書、家書、求職信……你都寫過嗎?這檔節目吸引大家的不僅僅是信件背後感人的歷史和故事,更喚起了不少人難以割捨的情懷。  曾幾何時,沒有手機,電話也不普及,有十萬火急的事才會發電報打電話,分隔兩地,平時溝通全靠書信。
  • 家書:歷史與親情的交響
    張丁攝   【守望家園】   歲末年初,一檔名為《見字如面》的書信類視頻節目在網絡和電視臺播出,其清新的風格、溫暖的情懷,收穫一片好評。特別是首期節目中有兩封寫於兩千多年前的家書,經過通俗的翻譯和明星的朗讀,把聽眾拉回到戰國末期秦統一戰爭的歷史現場,再現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裡行間的人倫親情歷經兩千餘年依然溫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