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現狀
「要不是有要求 都想不起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抓瞎,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說,孩子早就投身準備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說,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說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想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學門口、培訓機構隨機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家長覺得這種形式「很搞笑」。
探因
「不光寫信少了 寫日記也很奢侈」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說,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如今放學一回到家,就得撲到桌子前忙著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還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說,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床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的孩子已經讀初二了,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都「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地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著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市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著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說。
聲音
「家長先給孩子寫 然後要求回信」
「最近二十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對成人來說,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群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說,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著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寫信的功能性確實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王錦忱_NBJS1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