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會寫信嗎?北京中小學生不光寫信少了,寫日記也變得奢侈

2020-12-13 京報網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寫信 漫畫:京報集團記者 宋溪/北晚新視覺供圖

現狀

要不是有要求

都想不起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抓瞎,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說,孩子早就投身準備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說,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說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想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說,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學門口、培訓機構隨機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家長覺得這種形式「很搞笑」。

探因

不光寫信少了

寫日記也很奢侈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說,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如今放學一回到家,就得撲到桌子前忙著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還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說,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床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的孩子已經讀初二了,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都「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地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著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市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著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說。

聲音

家長先給孩子寫

然後要求回信

「最近二十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對成人來說,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群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說,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著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寫信的功能性確實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原標題:記者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寫信現狀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松林 周明傑 插圖 宋溪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記者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寫信現狀: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
    插圖 宋溪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  記者在中學門口、培訓機構隨機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個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著,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裡住著,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家長覺得這種形式「很搞笑」。
  • 你家娃會寫信嗎?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
  •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
  • 「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
  • 北京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家長反問網絡時代有必要嗎?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
  •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張丁|書信|家書|信件_網易教育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導,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京城孩子如今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
  • 京城孩子寫信成為「奢侈品」?記者調查原因有這些,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宋溪 製圖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
  •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
  • 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原標題: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2月中旬,記者在雲南省軍區某邊防團採訪時發現,他們開展「寫家信、讀家信、品家信、評家信」活動後,曾被官兵遺忘的家信成了大家的「熱寵」。每到雙休日,官兵總會拿出信紙,無論長短,給家人寫上一封信,讓濃濃的親情溫暖家人。邊關重新興起寫信熱,記者就此深入該團班排展開調查。
  • 有些話我想寫信對你說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我一直覺得寫信是一件很浪漫、很文藝同時也是很充滿儀式感的事情。可能這個時代沒有老師能說出靜坐聽雨這樣的話,也沒有幾個富家公子還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更沒有多少人會寫家書告訴遠方的親人自己安好。但是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紙張和墨水裡蘊含的情感卻是無可替代的。
  • 如何給市長寫信才能做到「必有迴響」?
    「我們這些普通市民,不瞞你說,對你和你的政府對霧霾的治理非常不滿。你可能聽不到,許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責你,謾罵你!市長可以來治霧霾,罰黑的士司機,甚至趕走「牛屎」……可是,能幫林志玲穿好衣服嗎?「不要啊,市長你要幫我!不要讓他們再傷害我的身心健康了!」工商部門依法條實地查看,以成人眼光評判,得出了廣告沒有不妥之處的結論,但這個世界不光有成人,面對孩子,我們在廣告審查時是不是應該更嚴苛些?
  • 給聖誕老人寫信
    「雖然有缺點,但是聖誕老人到底知道你是個好孩子!」於是力數一輪他的優點,孩子聽得眼睛發亮,又剛得了禮物,便慷慨獻出擁抱,抱完了大人回被窩繼續睡覺,小人坐在床上玩火車,有半天可以快樂。 這場遊戲的高潮,是在孩子學會寫信的時候到來的。我預先申請了兩個電子郵箱,一個是他的,一個是我的,名叫「狗狗的聖誕老人」。今年聖誕要什麼禮物呢?別來煩我,自己去跟聖誕老人寫信吧。
  • 微信時代您還寫信嗎?
    我在郵寄的禮盒裡專門附上一封信:「感謝你對我的信任與支持。願祖國大西北的紅棗給你帶來濃濃的家的問候。」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書信微信不能少   ■ 劉 珂 新疆喀什  某邊防連  上士   入伍11年來,我見證了連隊通信聯絡的巨變。
  • 寫信的人,是喧囂時代最後的貴族
    先是簡訊逼退了書信,再後來,只有騙子和運營商會給你發簡訊,現在,只剩小廣告會@你。寫信的人,是喧囂時代最後的貴族。而大多數人,活得越來越粗糙。文/鄧娟你上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而最後一個給你寫信的人是誰?馬爾克斯寫過一個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他生活的最大動力就是每周五去碼頭邊守候郵船,十五年裡換了七屆政府,年邁的上校依然在等待。
  • 你最後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 現在拿起紙和筆,你會寫給誰?
    你還會寫信嗎,上次寫信是什麼時候?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調查。現代快報記者 徐岑   寫信的尷尬  南京上月寄出288萬封信,多是商業信函   昨天,網上一則「寧波大學2907名新生寫家書,50多封因格式被退回」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學生寫信還不規範,這是怎麼回事兒?
  • 「你會寫信嗎?」短短一句話引發熱評!杭州的第一封信從這裡寄出...
    近日,人民網微博發布了一條《你還會寫信嗎?》,用九張圖文並茂的圖片給網友科普了如何正確使用從稱謂、提稱到署名的寫信格式。此條微博很快被諸多主流媒體關注和轉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原來寫好一封信有這麼多講究」、「如今的社會很少人會寫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類情感最佳的載體」、「信息化時代,寫信更像是一種情懷」……事實上,從去年到今年,諸如《信·中國》、《見字如面》這類有關書信的節目火爆也成為現象級事件
  • 很想你,所以我寫信給自己
    最近總是夢到以前的場景,以前的工作,以前的人,有好些不相關的人,大辦公室裡從未說過話的無名男女,食堂裡掌勺的廚子……時不時地也會冒出你的身影,未走過的天下第一橋上有你,拉著大大的行李箱,不知為了什麼原因要離開;古樸的北京城裡有你,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出差任務又陰錯陽差地擦肩;美麗的星空下有你
  • ...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原標題:「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9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提筆寫信的倡議。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此次發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是依託教育融媒體平臺,探索館校合作、融合育人。通過文物活化利用,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
  • 「我不敢寫信給你,所以找了代筆。」
    在年代劇裡,我們時常能看到有讀書人以代人寫信為職業,因為當時識字的人不多,只好把自己的家長裡短、惦記思念都告訴代筆人,再傳遞給遠方的親友。但如今,因為更便捷的溝通工具的出現,寫信的機會變得極少。代筆人,也就好像消失在了歷史中。但是,有一本日本的小說《山茶文具店》講了一個關於新一代代筆人的故事。
  • 寫作技巧 | 如何用英文寫信?
    我們可以寫信或發郵件向給朋友表達祝福或發出邀請,或分享近況或討論學校事宜。寫信是一門寫作藝術。不同於學術論文,信件更加地私密。信件又不像日記那樣私密,它不是僅為作者自己保存,而是寫給別人看的。下面,小E來分享一下用英語寫信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