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市5000信筒堅守書信情懷 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2020-12-13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見字如面。」又到了年根兒底下,多年前這個時候,遠方的親人捎來一封家書,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期盼,郵遞員在這個時候也成了「最可愛的人」。時過境遷,在通信手段日益發達的今天,寫信的日子早已離我們遠去。再過兩天,手機會空前繁忙,拜年的信息、群裡的紅包,都會接踵而至。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有多久沒從書信上讀過節日問候了?記憶裡讓人倍感親切的「郵政綠」信筒,是否早已讓你視而不見了?

信筒·故事

開筒員:一早上只取回11封信

上周五,北京晨報記者騎著自行車,跟隨東四郵局開筒員楊明軒去取信,老楊負責整個東四郵局片區,騎自行車一圈8公裡多,分布有9個信筒。早上9點準時出發,從東四郵局往東順著朝內大街不遠,來到第一個信筒。老楊打開箱門,裡面空空如也。關上箱門,他從自行車上取出撣子,上下左右把信筒擦拭了一遍。「甭管有信沒信,我們要求逢筒必擦,做好保潔。」騎著自行車再來到朝內南小街,打開第二個信筒,僅一封信件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信筒裡。

9個信筒都開了一圈,用時大約一個半小時,老楊取回來11封信,其中有4封是明信片,其餘都是發往單位的信函。將取回的信蓋戳銷票後再分類放好,等待中午投遞;下午4點,再開第二遍信筒。

「最開始剛乾開筒員的時候,信是真多!」2001年,老楊來到東四郵局當起了開筒員,那個時候東四郵局轄區共有21個信筒,早上8點半就得出去,經常在開了第二個信筒時,報兜子就裝滿了,不得不返回一趟把信送回郵局。「越是到年底,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

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後來商業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2012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明信片之後,開筒取出的信件更是「少得可憐」,自行車上的報兜子再也沒有鼓鼓囊囊過。

王府井郵局的開筒員李鵬,幹這行12年了,他還記得,「在業務量最多的時候,打開信筒,信件譁譁往下掉。」但最近幾年,經常打開信筒沒有信件,還總是發現有人拿信筒當垃圾筒,一打開信筒裡面全是餐巾紙或者雪糕棒。

投遞員:上世紀80年代「夾道歡迎」

朝陽區水碓子郵局主管投遞工作的副局長寧建幹了30多年的投遞工作。1978年,高中畢業的寧建被招到朝陽郵局當投遞員,負責安定門外到德勝門外的信件報紙投遞。他還記得那個時候還是老式水泥澆注的圓形信筒。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絡的主要工具,每天都得有二三百封信,再加上報紙,報兜子總是裝得滿滿的。由於郵件量太大,開筒員每天要開三回。

從安外到德外,寧建每天給居住在這一片的居民送報紙信件,一幹就是4年。那個時候,老百姓特別認可郵政投遞員這份工作,一來郵政和鐵路一樣都是「鐵飯碗」;二來郵遞員來了,老百姓盼著的家書也到了,尤其是每年11月底至次年1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家書。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上9點左右和下午四點來鍾,寧建都會準時出現在胡同口,按例會「喊報、喊信」,比如「人民日報來啦!」這時候,家家戶戶的人都出來了,等在家門口翹首以盼,或者招呼他「有沒有我家的信?」寧建每天也會受到兩次「夾道歡迎」的待遇。

在此期間,寧建轉崗到營業部門,幾年後又回到投遞部門擔任管理工作。他記得大約從2000年以後,家書數量就開始逐年在減少。據北京郵政部門2004年統計,當年「家書」類的私人信件大約只佔到25%,市民收到的信件中四分之三都是各種信用卡對帳單、保險單、商場的打折廣告等商業信函。現在,打開信筒,幾乎都是公函、商業信件,家書還不到十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雙十一」過後那數量猛增的電商包裹。

營業員:常見大學生不會寫信

上世紀80年代,陳蘭穎上高中,學校門口有一個鑄鐵的大信筒,是她對郵局最初的印象。1994年,陳蘭穎進入東四郵局做營業員。剛上班的時候,帶她的師傅就告訴她,經常會有不識字的客戶來寄信,營業員有時候還要幫忙寫封家書。結果,等她「獨當一面」後,卻發現不識字的人幾乎沒有,倒是經常會遇到大學生來寄信時,提筆寫信常犯愁。

比如不知道寫信的格式,經常出現家庭信息不詳、收件人姓名寫錯、收寄件人位置寫反的信件,這種信件一般都無法發出。所以每次她在收信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一一確認信息是否正確。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貼郵票,他們經常會遇到郵票正面貼一張,背面貼一張的信件,這種信件,通常都會當作「欠資」處理,退回寄件人。

在東城區「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中,東四郵局就在周圍的史家小學、北新橋小學、交道口小學開展了「書信進校園」的活動,帶著孩子體驗寄信。去年12月,東棉花胡同幼兒園還主動與郵局取得聯繫,郵局職工將「書信進校園」活動帶到幼兒園,教孩子親手做賀卡、寫信封、貼郵票,再通過郵寄的方式,給父母送祝福。孩子們排著隊寄信的場面,被陳蘭穎拍了下來發到了朋友圈,引來無數感慨。

集郵家:從信件上集郵才有樂趣

說到集郵,崇文集郵協會會長鄂文江在郵迷裡有大批的「粉絲」,他不僅有著64年的集郵史,而且是《丙申年》特種郵票首發日紀念戳、郵資機宣傳戳的設計者,也是丁酉年「大吉大利」生肖主題郵資機戳設計者。

今年80多歲的鄂文江老先生,從1953年開始集郵,從事紀念戳設計也有30多年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的郵友給他寄的信件每天都有二三十封,到現在,他三四天能收到一封信。鄂老說,信件有著寄件人的心意在裡面,是微信、電話所比不了的。這些年的信件,他都精心收藏了起來。

從集郵來說,對於傳統的信件他也有著特殊的感情。「最早集郵時,都是從信封上找郵票。」集郵的人對於郵戳的位置非常講究,要求位置正、清晰,蓋住郵票左下角四分之一。如果能遇到信封整潔,品相好、郵戳又正又清晰的郵票,那真是太難得了,簡直「如獲至寶」。而從信封上鉸下來的郵票身價要次之,流通的自然封比作為商品的首日封又要珍貴。通過這種方式要想收集到整套郵票,相當不容易,對於郵迷的感受自然不一般。而如今幾乎沒有人寫信,集郵的方式都是排隊在郵局購買首日封,現場蓋戳,雖然也是文化傳承,但他認為已經失去了那份樂趣。

信筒變遷

圓柱筒

早期的信筒是水泥澆築的圓柱筒,2015年,長安街沿線更換「復古筒」,形狀形似古老的落地圓柱形信筒,顯現出厚重的歷史感。

方形筒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郵政的平信郵筒,與現在的方形信筒最大的區別,底座是一根獨立的柱子,而不是現在的兩根柱子。

「黃帽子」信筒

1983年,北京出現了「黃帽子」信筒,信筒的頂部被塗了一層黃油漆作為標識,主要是搜集那些需要加急的信件。

信筒·現狀

圓形「復古筒」重現長安街

在採訪中,北京晨報記者接觸到的在郵政系統幹的時間最長的「老人兒」,就是朝陽區水碓子郵電局主管投遞工作的副局長寧建,他剛剛入職那會兒,信筒還是水泥澆築的圓柱筒。如果您腦補不出來,可以去長安街沿線看一下,現在長安街邊兒上有鑄鐵的仿製老式的圓柱信筒,在婦聯門口、東方新天地路邊都有。全北京市圓形信筒一共有31個,大部分都放在長安街邊兒。而這一批圓信筒也不是一直在這兒的,這是「九三」閱兵前夕,長安街沿線更換的「復古筒」,為了襯託厚重的歷史感。

上世紀80年代,信筒改為方形信筒,與現在的方形信筒最大的區別,底座是一根獨立的柱子,而不是現在的兩根柱子。在1983年,北京出現了「黃帽子」信筒。這種黃帽子信筒又叫「趕班信筒」,主要是搜集那些需要加急的信件。這個時期,北京市民的郵政通信量大幅增長,而郵政運輸能力嚴重不足造成信件傳遞速度下降,北京郵政決定設一批特殊的郵筒,由當時的北京郵區中心局分揀處開筒班直接負責,配備專用車輛,近20名職工分早、夜班進行專人專格分揀,使本市上午投遞的信件當天下午就可以到達收件人手中;晚上9點以前投的信,次日早上就能收到。為了方便居民識別,當時的64個信筒的頂部被塗了一層黃油漆,這便有了「黃帽子」的稱呼。

到了2005年,「黃帽子」日均開筒量不足5000件,還不到一個分揀員一天分揀定額的四分之一。在北京市服務22年的「黃帽子」信筒面臨轉型,北京郵政部門提出,「黃帽子」可以升級為24小時收寄快件的「特快信箱」。

如今,北京市普遍適用的信箱有兩種,一種是方形平信信筒,全身綠色,兩邊都可以開門,分本埠、外埠;另一種是一半綠一半紅的方形信筒,紅色的一面收同城快件。

主題郵局出現個性化信筒

體育郵局、美猴王郵局、大清郵政信櫃……近幾年,主題郵局也在北京開始逐漸發展,讓市民眼前一亮。在北京什剎海菸袋斜街的一幢清式建築內,是一個面積60平方米的郵政營業廳,叫大清郵政信櫃,隸屬於地安門郵局。什剎海是中國大運河漕運文化的起點,是中軸線文化的重要元素,「大清郵政信櫃」將傳統郵驛文化與什剎海中軸線、大運河等多種文化元素結合,用文化創意的角度去重新詮釋大清郵政。門口的信筒也頗有「皇家」特色,仿古的信筒上還盤著一條龍,旁邊有一個「寄信小孩」的銅像,而這裡也成了不少遊客留影之地。

每逢有重大體育賽事,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工體北路3號的體育郵局,也成了不少球迷必然要來的地方。體育郵局有兩個足球杯信筒,屋內一個屋外一個,此外還有一個大力神杯信筒。藉助室內的「閃印機」,用戶還能通過掃描二維碼,把手機內的照片列印出來製成明信片,蓋上紀念郵戳,寄給親友。

2016年1月5日,「美猴王」生肖文化主題郵局在北京市朝陽區水碓子郵電局成立。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扮演孫悟空的著名演員章金萊(六小齡童)受聘擔任主題郵局名譽局長。

信筒·未來

郵政+網際網路是未來創新方向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實現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當天,中國郵政太空郵局正式開通。去年11月3日,是中國郵政太空郵局成立五周年的日子,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首次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向公眾展示了太空郵局天地通郵。51萬封家書通過天地郵路寄往天宮二號內的太空郵局。

除了開通太空郵局,中國郵政還與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合作,開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遞業務,如手機郵局、微信郵局、「網際網路+商函」、「微信+商函」等。中國郵政集團總公司總經理李國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信息、圖像、音像、視頻,記錄在像手機一樣的電子終端上,通過網際網路傳遞到對方,這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傳播方式,正是中國郵政函件轉型創新的方向。」

信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不少市民表示由於多年不用了,對身邊的信筒也是視而不見,連長安街邊的31個復古圓形信筒,有的市民也表示頭一次聽說。「實際上,這麼多年來,信筒的數量並沒有減少。」中國郵政集團北京市分公司相關人士介紹,據統計,目前全北京市共有郵政信筒5403個,有紅信筒、綠信筒、圓信筒和掛箱4種規格。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信筒會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對此,中國郵政集團北京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肯定地說,「作為一種公共設施,信筒不會退出。」按照規範,一般區域道路同側大於等於1000米、人流密集區域道路同側大於等於800米範圍內,需要設信筒(箱)。

該負責人說,「雖然私人信件在逐漸減少,但還有各種商業信函接踵而至,比如話費對帳單、信用卡對帳單、社保單,信筒仍然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現用信筒

目前北京市有兩種信筒,一種是方形平信信筒,全身綠色,兩邊都可以開門,分本埠、外埠;另一種是一半綠一半紅的方形信筒,紅色的一面收同城快件。圖片攝於地安門。

【記者手記】 農曆新年 寫封家書吧

在通信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書信,仍然是最具有文化內涵、最能夠傳達心曲,最能夠撥動心弦的情感媒介。當您拿起筆,將一腔深情傾注到一筆一畫之中,再通過郵政服務完成最終傳遞時,文字便在不知不覺中延伸了開來。我們常說,「見字如見人」,在收到親人來信時,除了收穫千裡如面的溫暖和深情,您的文字,也成為您的生命體驗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經過時間的沉澱,變得愈發厚重綿密,彌足珍貴。

如今,書信早已不再是親友之間聯繫的媒介,想要聯繫隨時能打個電話、發個微信,但您有沒有想過,有多久沒寫信了?又有多久沒有感受在郵筒前投出一封充滿期待的信件,體會到收信的快樂與滿足?不如正好借農曆新年,讓我們暫時摒棄屏幕兩頭的問候,讓雙手離開鍵盤,拿起筆,嘗試向遠方的親朋,寫一封飽滿溫情、暢訴衷腸的家書——給那些被冷落的信筒一次機會,也給自己一次重溫「以筆傳情」的機會。在農曆新年到來之際,這封「家書」,或剛剛好。 

相關焦點

  • 北京5000信筒堅守書信情懷 郵政:信筒不會「退出」
    原標題:全市5000信筒 堅守書信情懷   目前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郵政:信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他記得大約從2000年以後,家書數量就開始逐年在減少。據北京郵政部門2004年統計,當年「家書」類的私人信件大約只佔到25%,市民收到的信件中四分之三都是各種信用卡對帳單、保險單、商場的打折廣告等商業信函。現在,打開信筒,幾乎都是公函、商業信件,家書還不到十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雙十一」過後那數量猛增的電商包裹。
  • 全市5000信筒 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2001年,老楊來到東四郵局當起了開筒員,那個時候東四郵局轄區共有21個信筒,早上8點半就得出去,經常在開了第二個信筒時,報兜子就裝滿了,不得不返回一趟把信送回郵局。「越是到年底,家書和明信片都多,最火的時候一開筒呼啦啦兜子就滿了。」  老楊說,十幾年來信件是每年都在減少,類別也在發生變化,最初大部分都是家書,後來商業函件和明信片增多,家書逐漸減少。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作者:成都市民李渝生)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減少森林砍伐的環保意識增強,我肚子裡的郵件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被塞進廣告單、廢紙屑……」  昨日,本報接到一篇讀者來信,作者在信中化身成都街頭的立式郵筒,反映信件越來越少的現實,並希望能讓綠色郵筒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寫信|張丁|書信|家書|信件_網易教育
    她說,如果不是學校的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裡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裡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 郵政新版同城信筒快件上線 掃二維碼輸郵寄信息
    據北京郵政方面介紹,與此前不同,今後該業務不再只依賴紅色信筒寄遞,紅綠兩色信筒均可接收該業務寄遞的快件。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該業務寄遞快件時,除了要自己把快件投遞到信筒中外,還必須使用專用的信封,而新版的信封則同時具備了電子面單的功能。記者了解到,該業務使用的專用信封分為大小兩版:大版定價8元,與普通快遞信封大小相當;小版定價6元,相當於郵政6號信封的大小。
  • 紙短情長,道不盡太多漣漪:古人郵寄的是信件,傳遞的是濃厚情感
    而在古代,由於通信設備的不發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遠程交流幾乎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都說「濃縮就是精華」,那一封封的書信,郵寄出去的只是隻言片語,但是傳遞的卻是濃厚的情感啊!那麼,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我們這裡說的不是那種口信,而是那種以文字為載體,需要人力傳輸的信件。
  • 信件傳哀思,您的「家書」有他們用心對待
    信件傳哀思,您的「家書」有他們用心對待金羊網  作者:符暢  2020-04-06 廣州市創新推出了「信郵哀思」服務,市民群眾可以把對先人的思念寫成一封信
  • 懷念書信來往的歲月
    一封封家書,承載了多少希望和重託,也是一種精神皈依。信中的反覆叮嚀,殷殷的囑託,如洪鐘大呂般的聲音又在耳邊迴蕩, 幾十年前的點點滴滴又歷歷在目。面對書信,引發無數感想。在過去,收到一封家書,是何等的興奮,沒有一封家書不帶溫暖,沒有一封家書不抵萬金。特別是在古代「一行書信千行淚」,這種情感想怕今人難以體會。好想提筆寫封家書,給天堂的父母,帶去我的感恩與思念,傾訴別之苦,離之痛。天堂過得好嗎?
  • 4月20日起北京同城信筒快件上線 24小時寄快件
    從北京市郵政公司獲悉,為進一步創新服務,北京郵政開始發力同城快遞業務。4月20日起,北京郵政全新的同城信筒快件業務正式上線,提供24小時便民快遞服務。  在北京街頭,市民經常可以看到北京郵政紅色和綠色的郵筒,這樣的郵筒在全市有近1700個,他們如同靜止的「快遞員」,可以接收市民需要寄送的信件和同城快件。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上世紀八十年代,設置在大街上的郵箱一天開兩次,每次幾乎都是滿箱的信件。而現在,郵箱的使用率太低了。    已經人到中年的田先生,至今保留著自己大學時代所有的書信——情書和家書。他是1994年離開家鄉到外地讀書的,從那時起,大約5年的時間裡,書信就是他和父母、戀人的聯繫紐帶。    「那時候,一想爸爸媽媽和女朋友,就翻翻這些信,看到這些信,心裡就踏實多了。」
  • 200篇優秀書信作品出爐 感恩父母表白祖國
    活動自啟動以來便得到全市33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區縣的300多所鄉村學校積極參與,通過人民網、重慶發布上傳作品達2萬餘件。經過學校初選、區縣推薦、網絡展示和綜合評審後,共有600篇書信作品進入到最終的專家評審環節。評審會上,14名專家評委按「小學父母」「小學祖國」「中學父母」和「中學祖國」分為了四組,拿著厚厚的作品材料,他們一邊翻看,一邊評分,全身心投入到了評審工作中。
  • 變論文為家書 吉林大學生郵寄書信感恩親人
    &nbsp&nbsp&nbsp&nbsp變論文為家書 吉林大學生郵寄家書感恩親人&nbsp&nbsp&nbsp&nbsp11月2日,在長春一所高校教室內,百餘名在讀大學生通過書寫傳統家書的方式表達對長輩親人的感恩之情。
  • 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
    書信曾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綜藝節目,名人書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林則徐的私信,曾國藩的家書,徐志摩熱烈的情話,劉慈欣對女兒200年後的寄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不可入信,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繾綣,書信記錄了愛與痛,穿透了歷史煙雲。
  • 《寄父家書》:邢福義先生的家國情懷
    1985年,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我們認識了。1994年,我負責籌建了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1997年,我給他發了聘書,請他到中心來半年,從事華語語法研究。大學向他提供的待遇和聘請歐美著名學者的一樣,非常優厚。邢先生回信要求我讓他考慮一個月。後來,他拒絕了我的聘請,理由是太太的眼神告訴他捨不得他離開。這時候,我才知道,邢太太癱瘓在床。
  • 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京啟動大小學生分享家書記憶
    4月16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青年文摘》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北京啟動。「小時候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會給我爸寫信,不管這學期犯了哪些錯誤,每次寫信我爸都會哭,哭完他就不會埋怨我了,我爸還把那些信都存著」,回憶起小時候給爸爸寫信的經歷,郭帥彤深有感觸,「書信承載的情感是即時通信工具所無法替代的,可能你在寫信的時候北京剛下雪,等信寄到家的時候,北京的雪已經融化了……」,書信的真實可能就在於在某種情境下表達的情感、記錄的心情,不會隨天氣的改變而改變,對於寄信和守信的人而言
  • 浙江一小學開學典禮上現「家書」 倡以傳統書信促親子溝通
    浙江一小學開學典禮上現「家書」 倡以傳統書信促親子溝通 2017-8月31日,杭州長江實驗小學主題為「長江家書,溫暖你的成長」的新生開學典禮在此舉辦。此次活動旨在提倡當代家長放下手機,以傳統書信方式加強親子溝通,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  今年4月初,該校在新生報名面試時,校方要求所有來報名的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
  • 《信·中國》重溫經典書信 黃繼光家書感動觀眾
    節目中「打開」一封封中國信,其實也是講述關於信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國故事。 《信·中國》 第一季帶觀眾重溫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經典書信。首期節目「打開」的,是圍繞朱德、黃繼光、江姐和聶榮臻的四組信件。被時間定格的文字裡,帶給今天的觀眾哪些啟示?
  • 成都一學校輔導員在新生家書裡悄悄放入軍訓照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8日訊(記者 張近春)56封家書,已全部貼上郵票、寫上地址……9月16日,成都五月花高級技工學校計算機與藝術系二班輔導員田致榮整理完辦公桌上高高一摞信件。學生寫好後,交到我這裡統一郵寄。」田致榮透露,在每封信裡,他還悄悄放入一張學生的軍訓照。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