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進程儼然就是一部偉大的戰爭史,不管是古代歷史國內的各種混戰,還是朝代和政權交替之時產生的大變革,亦或是近代規模最大的一戰二戰,這些無疑都證明了戰爭在歷史的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大大小小的戰爭數不清,道不盡,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有時候要靠領導者的戰略規劃,有時候靠的是士兵們過硬的作戰實力,還有些時候不得不用一點陰謀詭計。戰國思想家韓非說得好,兵不厭詐,只要能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用一點詭辯,欺詐策略並非不可取。這一點在二戰時期,被美國巴頓將軍運用得淋漓盡致,連精明強悍的希特勒都被他給耍了。
二戰時期,自從德國攻入蘇聯以後,歐洲戰場上就剩下蘇聯紅軍和德國納粹軍打的你死我活,蘇聯壓力巨大,這種局勢下,史達林向英國提過要在歐洲開闢第二個戰場的計劃,一方面可以分散德國的軍力,讓蘇聯的壓力得到緩解,另一方面,方便盟軍不同方向圍剿德軍。但是當時美國還未加入戰爭,只靠英國一人之力難以實現另闢戰場的計劃。
史達林的想法破滅,一直等到1943年,美國參戰,同盟國做出了在第二年登陸歐洲戰場的決定。要開闢戰場,從哪裡登陸是個問題,首先,地點要選在離英國機場飛行距離不宜過遠的;其次,航渡距離不能過長,港口還要求比較寬廣,這些條件分析下來,選出三個備選地點,那就是康坦丁、加萊和諾曼第。
康坦丁地形較比其他兩地比較狹窄,不利於大部隊登陸計劃的開展,首先被排除掉。加萊距離英國和德國都很近,但是此地德國防守軍力比較牢固,典型的易守難攻。諾曼第和加萊相比,雖然距離英國不是很近,但是那裡德軍兵力比較薄弱,而且港口比較大,地勢開闊,大部隊登島都沒有壓力。
權衡之下,最後選擇在諾曼第登陸,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三百多萬同盟軍順利登陸,第二戰場開闢成功,對加速德國法西斯的滅亡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戰場開闢的過程中,美國巴頓將軍功不可沒,雖然他並沒出現在前線戰場上,但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巴頓出生在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在度過了一段愉快的童年後,他被送去軍事學校學習,一年後,被保送西點軍校。畢業後,巴頓進入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參加一戰時,表現突出,作戰英勇,被提升為上校。隨後,組建了美國第一坦克兵。
1942年,美軍在突尼西亞被德軍打的落花流水,士氣全無,巴頓受到上級命令,接管軍隊,僅用十幾天的時間,美軍的精神面貌與之前大不相同,幾次大捷後,士氣大增。在攻佔西西里的戰役中,美軍在巴頓的帶領下,用驚人的速度,獲得戰役的勝利,這場戰爭讓巴頓的名聲大震。
巴頓是出了名的好戰分子,也正是因為好戰,讓他也吃了不少苦頭。終於,一次因為慰問傷員的問題,巴頓動手打了一名哭著說害怕戰爭的傷員後,被美國眾界人士所批判,美國政府迫於壓力只能將其暫時停職。而這恰到時機的「停職」卻是美國政府的故意安排。
巴頓停職後就跑到英國去做演講,和英軍大搖大擺的聯繫。這些自然逃不過德國人的耳目,巴頓被停職德國人是不相信的,德國人不會相信美國會放任這麼一個「大殺器」不用,德國人認為這是美國耍的把戲,巴頓停職跑到加萊港演講,很可能同盟國登陸的地點就是加萊港。
可惜德國猜對了開頭卻沒有猜對結尾,巴頓的確是演戲,而且是「將計就計」,美國故意讓巴頓去加萊吸引德軍注意力,好讓德軍以為同盟國將在加萊登陸,降低對諾曼第的關注,將兵力全撤防到加萊去,而德國也很「配合」的往加萊港加防。
於是「諾曼第登陸」計劃就在這樣一個「驚天騙局」下成功實施,希特勒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瞎了眼睛。諾曼第成功的登陸直接推動了二戰的結局,加快了同盟國的勝利,也徹底粉碎了希特勒稱霸的希望,再無翻盤的可能。
登島成功之後,巴頓便開始大展拳腳,不顧一切往前猛攻,在歐洲大陸上開始瘋狂的推進戰爭。這齣好戲著實把希特勒騙得很慘,登島成功後,三百萬盟軍對德軍來了一次大總攻,給了德國一次有力的打擊,解放了歐洲大陸,也讓蘇聯得到喘息的機會,為二戰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看來,戰爭中不僅需要訓練有素,物質充足,足智多謀也是很重要的制勝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