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背後隱藏著秘密?用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復盤巴巴羅薩計劃

2020-12-25 騰訊網

人們都知道,小鬍子希特勒親自參與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制訂。而在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希特勒一直在嚷嚷著他的將軍們不懂戰爭經濟學。那麼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是什麼?它又和巴巴羅薩計劃有著什麼聯繫?

一、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從何而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席捲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也影響到了德國。在30年代初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超過了30%,大量中小型企業破產,工人失業,農民失去土地。

小鬍子希特勒在這一期間組建了自己的黨派,並發動過即不算失敗也不算成功的政變,儘管被德國法官塞進了監獄,但是希特勒意外的獲得了人氣。出獄以後的小鬍子希特勒發現自己想要躋身高層,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民意支持率參加選票競爭。

此後小鬍子希特勒和小黃博士戈培爾將納粹黨包裝成了一個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進步黨派形象,並在一些諸如保證人民利益等冠冕堂皇的口號中夾雜了大量民族主義仇恨信息,以蠱惑民眾。

而經歷了戰爭失敗和經濟大蕭條,不甘心又深陷疾苦的德國人民在這種煽動性的鼓動之下紛紛選擇了希特勒。在最初的時候,很多德國人以為納粹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組織,並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顯然納粹的政治口號比其他黨派更有煽動性和感染力。

在1933年的時候,小鬍子希特勒得到了優勢選票,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德國總理。為了提供就業率並鞏固自己的地位,希特勒和容克們做了一筆交易。他將原本德皇威廉二世親手建立的德國皇家企業賣給了容克們,以此提高就業率。同時將工作時間一度提高為每天10小時,後來又改成了8小時。並且減少了農副產品的出口率,還對農副產品實施了統一監管統一銷售。

小鬍子希特勒的政策很大程度上確實挽救了德國,在保證了德國人民的基礎利益以後,德國的經濟開始有所好轉,失業率開始下降。此時的希特勒被人們當做了德國的救星,並陷入對他的狂熱崇拜之中。但是德國的農副產品依然很依賴進口,即使希特勒想盡辦法,但是德國可使用的農業耕地面積依然極其有限。

後來小鬍子幹掉了提出激進建議的羅姆,如果希特勒聽從羅姆的建議,那麼德國可能將面對兩個不同的未來。一個未來是德國爆發內戰,然後賊眉鼠眼的英法聯合野心勃勃的波蘭瓜分德國,從此德國萬劫不復。另一個未來同樣會發生德國內戰,為了取得勝利,希特勒必須向蘇聯靠攏。

以獲取援助並戰勝英法等國的軍事幹涉,但此舉會使得蘇聯在未來進入德國,消滅德意志的靈魂和肉體。對希特勒來說,這兩個未來都是他不能接受的,他想要的是一個強大的,拳打英法,腳踩美蘇,稱霸世界的德國。

因此希特勒必須解決國內糧食供應問題,他提出了一個通過戰爭,奴役佔領區來為德國提供必要資源的構想。這個構想的第一步是先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獲取昔日奧匈帝國在當地的工業資源和煤炭,鐵鉛等礦藏資源,以充實德國的戰車,為下一步擴張做準備。

當然,政府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大阻力來自波蘭,因此德國必須徵服波蘭。而徵服了波蘭,就能獲取波蘭平原上的農業資源,當地盛產的穀物和茶葉可以充實德國的糧倉,並成為德國的出口經濟來源,而波蘭利沃夫地區的油田可以使德國的戰馬充滿活力。儘管波蘭的工業並不算強大,但是再少的肉也是肉。有了波蘭的資源,德國的戰爭實力將進一步擴大。

可是要消滅波蘭,那麼波蘭的盟友,英國和法國必然會成為敵人,那麼德國還需要徵服法國,並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只要徵服了法國,法國豐富的礦產和農業資源可以使德國的國力一躍超越蘇聯,同時法國龐大的造船業也能夠使德國擁有一支可以抗衡英國海軍的強大力量。從法國南部出發的德國艦隊可以和義大利艦隊合作稱霸地中海,並將北非納入控制之中,這樣北非豐富的石油資源,也就能夠為德國提供充足的戰爭燃料了。

只要有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波蘭的糧食,北非的石油,法國的工業和資源,然後將佔領區實施戰爭動員,要擊敗蘇聯並獲取蘇聯龐大的工農業資源並不是夢。只要再擁有了蘇聯的豐富物資,德國將擁有問鼎世界,同英美叫板的資本。

為了達成這些目的,德國必須發動戰爭,必須一個接一個的幹掉上訴目標,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直到建立一個強大的,可以依靠佔領區進行自給自足的德國為止。至於佔領區人民的死活,希特勒將這些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法國人是和德國人同樣驕傲的歐陸民族,他們有著光輝璀璨的歷史,可以作為德國人最親密的僕從一同前進。捷克人是日耳曼的近親,而斯洛伐克人和波蘭人是西斯拉夫人,在歷史上他們同德國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屬於日耳曼民族的遠房表親。只要他們反對蘇聯那就擁有利用價值,如果他們不反對蘇聯,那就應當予以消滅。而那些蘇聯人,也就是東斯拉夫人,希特勒將他們列為亞人類種族,應當被徹底消滅。

以戰養戰,並通過民族政策煽動動員佔領區,奴役佔領區的人民為德國的「戰車」生產「燃料」,這就是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基於上訴思想,德國在1936年開始擴編軍隊,並將許多的重工業企業轉型為軍事工業企業。小鬍子希特勒和大肚子戈林還制定了一個四年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在未來四年內,完成德國的戰時經濟轉型,並實施戰爭動員,一舉消滅法國和蘇聯,這兩個歐洲大陸徵服之路上最大的戰略目標。

二、以腓特烈·巴巴羅薩大帝之名

小鬍子希特勒擁有自己的一套所謂以戰養戰的戰爭經濟學策略,並將之應用到了佔領區中。在徵服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他成功的動員了這些國家的反蘇分子和民族主義分子為自己拼命工作,生產戰爭所需的武器彈藥,甚至組建僕從軍為德國充當炮灰。

儘管在佔領法國後,對法國的管理並不理想,但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法國民族主義分子為納粹工作。因此小鬍子希特勒認為自己的戰爭經濟學是十分可靠完美的,接下來只要幹掉蘇聯,那麼一個問鼎世界的德國指日可待。

1940年的時候,在希特勒看來,不可一世的歐洲第一陸權強國法國,已經被德國輕鬆幹掉了,那麼下一個應該輪到誰呢?早在一戰結束的時候就深知德國的位置夾在歐洲正中間,「絕對不能同時得罪英國和俄國」的希特勒,看了看坐擁英吉利海峽地利,又有規模世界前三的皇家海軍,以及英倫空戰裡頑強抵抗的皇家空軍保護,但卻一時半會也沒法反攻歐洲大陸的大英帝國。

又看了看地大物博,資源眾多,而且還在德國情報部門一手炮製的「圖哈切夫斯基謀反案」中自廢武功,在希特勒眼中「不可救藥的亞人類民族」的蘇聯。哪一個更容易「立竿見影」的獲取資源,以戰養戰,那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小鬍子希特勒幾乎每天都在向容克軍官團瘋狂的碎碎念。

德國漢斯的將軍們,終於忍受不住小鬍子希特勒的碎碎念了。他們開始著手研究入侵蘇聯的軍事計劃。德軍最高統帥部,德國國防軍司令部,德軍最高司令部紛紛制訂了自己的進攻計劃,甚至就連德國海軍統帥部也來橫插一槓,制定了一套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展開行動,以掩護陸軍進攻和保障德國航運安全為主要內容的作戰計劃。

不過德國漢斯的各個部門和他們的將軍們,首先就為了名字而爭論不休。將軍們竟然為計劃起草了多達7000個名字,例如;「弗裡茨計劃」,「東部作戰計劃」、「俄羅斯反擊計劃」等等。為了爭論出誰起的名字更加的拉風,甚至險些上演高級軍官之間的真人拳皇爭霸賽。

軍官們的爭論不休終於引來了小鬍子希特勒的注意,看著這幫一點藝術範的不懂的將軍們,這名曾經勵志成為建築設計師的奧地利下士實在是忍無可忍了,他親自介入了計劃的制定,將名字暫時命名為「奧託一世」。

希特勒認為這個名字很有藝術範,並且寓意深遠。奧託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創始人,第一位神羅皇帝,他團結了當時的日耳曼諸侯,並向東擴張一路進入了東歐白俄羅斯地區,成為了西斯拉夫人的統治者和庇護者,那些被徵服地區的文化也逐漸的日耳曼化。

希特勒對自己的藝術範非常自信,但是在國防部任職的路德維希·貝克將軍認為這個名字並不妥當。因為之前德軍在吞併奧地利的行動中已經使用過「奧託」作為行動名字了,並且這個名字是希特勒親自命名的。而且元首在今年下發的波蘭交通網絡翻新擴建計劃也被命名為「奧託計劃」,因此存在嚴重的重複問題,元首的藝術不過就是一個「兇殘的複讀機」而已。

當時在德軍總參謀部工作的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向希特勒提議新的軍事計劃應該命名為巴巴羅薩計劃,這寓意著德軍正在踏上當年偉大的腓特烈·巴巴羅薩大帝對東歐的徵服之路。

個命名深深的打動了希特勒,在希特勒看來這實在是太藝術範了!於是針對蘇聯的軍事計劃也就這樣定名了。

然而,所有人都選擇性的遺忘了一件事:妄圖徵服東歐的紅鬍子腓特烈·巴巴羅薩大帝在參加十字軍東徵時跌落河中淹死了。而大家都知道最終法西斯德國也跌入了蘇聯人民的海洋中,希特勒的將軍當中甚至有人在謀劃取代他,可以說這個命名本身就是插滿了FLGA!

三、巴巴羅薩的秘密與交通經濟

根據希特勒的要求,巴巴羅薩計劃將沿著蘇聯整個西部邊境發動浩大的攻勢,以奪取德國問鼎世界所需要的麵包和牛奶。

1940年6月25日的時候,參謀長哈爾德制定了初步的關於進攻蘇聯的計劃。這份計劃的初步構思是發動一場短暫而迅速的殲滅戰,消滅蘇聯西部的軍隊,迫使蘇聯求和。計劃一經提交,就得到了屈希勒和古德裡安將軍的支持。但是由于波蘭的公路與鐵路問題,這個計劃在7月初又進行了一些細節性的修改。

但是到了7月中旬,軍官團們又建議大幅度削減進攻部隊,騰出足夠的人手進行軍事工業生產,以支援前線的戰爭,使用80到100個師進攻蘇聯。直到7月下旬,小鬍子希特勒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向將軍們咆哮著解釋自己的思路:

「和英國的戰爭已經沒有有任何緩和的可能了,史達林正在蠢蠢欲動。假如英國,蘇聯與美國結成同盟,那麼我們也就失去了向東,奪取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間,以及德國戰爭所必須資源的機會。請諸位將軍務必做好進攻蘇聯的心理準備,想要摧毀蘇聯的西部地區,至少需要175個師,當我們消滅蘇聯,英國也會屈服於德國的武力,任何敵人都將無法對德國本土造成威脅了。」

小鬍子希特勒在7月末親自參與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制訂工作,他對哈爾德短期內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的殲滅戰迫使蘇聯投降的策略給與了極大的贊同。但是希特勒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如果美國和英國援助蘇聯怎麼辦?如果美國參戰怎麼辦?如果蘇聯在經歷了一次慘重的打擊以後沒有立刻投降又怎麼辦?

將軍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提問,一時間竟然無言以對。但是他們很快就明白過來,對蘇聯作戰必須一鼓作氣的解決掉。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國越不利,這就是希特勒所擔心的。

但是在1940年10月,不列顛空戰基本宣告無望以後,希特勒又提出了另一個設想。假如德國無法短時間擊敗蘇聯,那麼德國就將在蘇聯陷入持久戰的局面,因此必須一邊在蘇聯作戰,一邊從蘇聯領土上獲取戰爭資源,以戰養戰,來支持戰爭的進行,這也是之前希特勒曾經提出過的戰爭經濟學。

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下,軍官團對進攻計劃又進行了一些修改並和盟友協調溝通,將軸心國入侵蘇聯的進攻力量被加強到了180個師,總兵力超過380萬人,僅德軍兵力就佔據了320萬之多,並且德軍的工兵人數被擴編到了30萬人。詳細的進攻計劃是在40年末到41年3月完成的,4月到5月正式下發部隊。

通常的說法認為是因為德國幫助義大利進攻巴爾幹,把進攻蘇聯的時間拖延到41年6月,假如在2月末到3月末之間發動進攻,三周滅亡蘇聯不是夢。但事實上2-4月蘇聯處於冰雪初步開化和春雨連綿的季節,如果此時發動進攻,德軍不但無法三個月滅亡蘇聯,還會掉進東歐泥潭,使蘇聯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戰爭動員。小鬍子希特勒就是發現了這一點才選了了在6月下旬發動進攻的。

巴巴羅薩計劃包含軍事打擊同時在佔領區實行戰爭經濟學,來徹底的摧毀蘇聯,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德軍將對蘇聯西部邊境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摧毀蘇聯西部防線和舊防線,殲滅600萬蘇軍,打破軍事平衡,迫使史達林投降。

第二部:為搶在蘇軍實施焦土政策前,奪取蘇聯的工業基地和農業基地,充實德國的戰爭實力。

第三步:迅速奪取蘇聯的交通樞紐,為德軍的後勤運輸提供便利,同時截斷蘇聯南北主要港口和可能獲得外部援助的路線。

第四步:假如前三部計劃無法迫使蘇聯投降,德軍將向烏拉爾山以東繼續突擊。直到佔領蘇聯全境,消滅全蘇黨政機關為止。在此期間為了便於管理,和未來對蘇聯人實施最終解決。應當在蘇聯地區集村並鎮,將分散的人口集中管理。即方便獲取勞動力,同時又能消滅遊擊隊抵抗力量的後勤來源。

具體的實施由德軍四個軍群負責,他們分別是挪威軍群,北方軍群,中央軍群,南方軍區群,他們的具體任務是:

挪威軍群將在芬蘭軍隊的協助下對蘇聯最北部的科拉半島發動進攻,奪取蘇聯北部最大的高質量稀有金屬礦藏基地,為德國獲取生產坦克,軍艦必須的資源。奪取摩爾曼斯克港口,佔領當地蘇聯的潛艇和驅逐艦生產線,同時封鎖蘇聯在北冰洋和巴倫支海的航運路線,以阻止英國和美國從這裡為蘇聯提供援助。

北方軍群從波蘭西部出發,一路打穿白俄羅斯北部和波羅的海地區,殺向列寧格勒,奪取蘇聯北部最大的工業基地,奪取當地的蘇聯車輛,電子設備,航空發動機,造船工廠和核物理研究所為德國服務。然後再佔領阿爾漢格斯克港口和北德文斯克港口,配合挪威軍群徹底封鎖蘇聯北部重要航道,切斷蘇聯通過北部海域與國外的聯繫,讓英國和美國無法通過巴倫支海和北冰洋以及北極海域向蘇聯提供援助。

同時北方軍群還需要奪取愛沙尼亞和列寧格勒地區的運河出海口,這裡自漢薩同盟時代就是聯通東歐北部的重要漕運貿易航道。從裡加出海口沿著運河南下,可以橫穿整個白俄羅斯地區,經過維捷布斯克,向東抵達特維爾,一直抵達莫斯科水系。

如果沿著裡加運河南下,可以抵達斯摩稜斯克,再通過斯摩稜斯克鐵路樞紐,向東部一直抵達維亞濟馬,卡盧加和圖拉鐵路樞紐。

而沿著列寧格勒出海口經運河可以進入拉多加湖,然後穿過沃爾霍夫,向西南進入大諾夫哥羅德鐵路樞紐。或者沿河向東南經過季赫溫交通樞紐,一直進入雅羅斯拉夫爾水系,沿著該水系可以進入莫斯科水系,亦可以繼續沿著雅羅斯拉夫爾東南運河進入下諾夫哥羅德水系,經喀山,可以選擇向東進逼烏拉爾山,或者南下進入伏爾加河和裏海。從而可以大大降低德軍的後勤壓力,並對蘇聯構成巨大軍事威脅。

假如沿著阿爾漢格斯克河道南下,德軍可以控制科特拉斯鐵路和運河樞紐,經此南下可以直接進攻基洛夫工業區。如果東進,經過則可以進入烏拉爾西部水系,將對烏拉爾山以西的數座工業城市產生嚴重威脅。而在基洛夫地區繼續南下,則可以進入喀山鐵路和運河樞紐,與中央軍群和南方軍群匯合。

中央軍群向白俄羅斯烏克蘭北部地區發動進攻,沿路奪取蘇聯西部的運河和鐵路樞紐。打通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北部邊境地區的鐵路和漕運聯繫,使得物資可以經過鐵路和水陸進入蘇聯腹地。尤其是漕運航線,如果打通了白俄羅斯的南北運河就可以將列寧格勒與烏克蘭通過水路連接起來。物資可以通過主流進入基輔,大大加強南方軍群的後勤保障。亦或者通過各條直流向蘇聯腹地各個方向進行投送,加強對莫斯科等地區的攻勢。

同時,中央軍群還需要奪取白俄羅斯工廠與農業基地,驅使當地蘇聯人為德國生產戰爭物資,為德軍向莫斯科以東地區繼續發動進攻做準備。

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打穿蘇聯西南地區的防禦,奪取基輔和尼古拉耶夫,控制第聶伯河漕運航線,和烏克蘭西部的鐵路樞紐。然後佔領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哈爾科夫地區,控制當地的蘇聯重工業基地和礦產基地,同時擁有了烏克蘭糧倉,德軍的後勤線會大幅度縮短。然後繼續向東,染指頓河和南伏爾加河。來自羅馬尼亞的物資可以從黑海與亞述海登陸,加強德軍南方軍群的攻勢。

同時南方軍群此舉會與中央軍群形成聯動,打通整個蘇聯歐洲地區的運河水系,使得德軍可以控制可以利用南北通暢的運河實施軍事行動。控制了黑海和裏海,那麼蘇聯的高加索工業區和中亞糧倉也就是德國的囊中物了,源源不斷的石油和糧食將使德國成為一個真正的鋼鐵巨人。如果德軍奪取了高加索地區和中亞地區,德國就能夠切斷蘇聯通過伊朗和英美的聯繫。

然後中央軍群控制下的薩馬拉運河向東,可以匯通南方軍群控制下的烏拉爾斯克運河,接下來一路東進進入奧倫堡鐵路樞紐,這樣可以威脅到車里雅賓斯克。藉此德軍可以通過鐵路和漕運為進攻烏拉爾山東南工業區提供可靠的後勤支援。

假如蘇聯還不投降,德國也有足夠的力量和充足的時間繼續向烏拉爾山及西伯利亞地區發動進攻,一直消滅全蘇黨政機關為止。當然希特勒還沒有傻到真的要打到遠東濱海邊疆區去,因此他向日本承諾,只要日本配合德國的攻勢,截斷並阻止美國通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向蘇聯提供援助的航道,那麼未來德國可以將整個烏拉爾以東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送給日本管理。

現在來把上面的漕運戰略目的串聯起來,是不是非常可怕?如果實現戰略目的,德軍將控制四通八達的蘇聯西部運河水系,配合鐵路,德軍的後勤與戰略物資可以快速的向任何戰區實施投送。這並非空穴來風,上述漕運體系擁有悠久的歷史。

儘管有一些運河在赫魯雪夫時期因為一系列的開荒和水利改道工程而中斷,但是在比利時歷史學家亨利·皮郎的《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一書中,對於俄羅斯大地上最主要的兩條水系運輸線擁有著詳細的記載。

從公元9世紀開始,猶太商人和拜佔庭商人,就已經通過貫穿俄羅斯和烏克蘭南北地區水系,實施貿易的資料,這些商人就是這樣從黑海到波羅的海,沿著東歐俄羅斯與烏克蘭南北水系,同斯拉夫人和高加索人進行貿易活動的。而且,不管是諾夫哥羅德(公元859年建城,是留裡克王朝的首都),還是基輔羅斯(建於5世紀下半葉,是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的第一個首都),都是依賴於這兩條航線而興旺起來的。

到了十世紀以後,無論是北歐的維京人、瑞典人,還是漢薩同盟,甚至條頓騎士團們的開荒計劃,都是通過這兩條河上航線聯絡著裏海這個絲綢之路最大的中轉站。同時也聯繫著當時還叫做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乃至於通過這裡直接進入地中海,最終到達當時還是一片富饒的中東。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北歐人的手裡,來自拜佔庭帝國和裏海突厥人的貨物——尤其是珍珠——是緊俏的財源。而同樣的,拜佔庭帝國也是一度流行著漢薩同盟和德意志諸多邦國所特產的波羅的海的琥珀。

主要的航線有兩條:

第一條:從涅瓦河逆流而上(也就是數百年後彼得大帝建立的聖彼得堡——蘇德戰爭的時候這裡有一個更加赫赫有名的名字:列寧格勒!),進入拉多加湖,然後朝向東南方繼續朝沿著沃爾霍夫河一路逆流而上,經過千年古都和交通樞紐諾夫哥羅德,將河運物資轉運到伏爾加河的上遊。從此一路大江東去,經過雷賓斯克(莫斯科以北200公裡,是莫斯科河的出口),在喀山再由東進轉為南下,再經過烏裡揚諾夫斯克到達查裡津地區(即後來的史達林格勒)——在這裡既可以轉運頓河進入裏海連通上拜佔庭帝國,也能夠直接順流而下阿斯特拉罕進入裏海和突厥人接上線。

然後再經過當時的花揦子膜水系,一路向東抵達「帝國墳場」—阿富汗的東北邊境,最後經過傳說中的絲綢之路,抵達遙遠的中國邊境。或者沿著南下昆士都的支流一路南下,雖然這條水路流量,不算豐厚。但是沿線是阿富汗最富饒的綠洲地,足以保證水源供應,以使德軍能夠抵達巴基斯坦地區,然後殺進印度。好了,題外話就此打住,我們言歸正傳。

如果德軍按照這條線路前進,那麼在攻克列寧格勒之後,不但可以從北面徹底包圍莫斯科。還可以一路向東,依靠伏爾加河強大的水運能力,直接攻佔喀山和烏裡揚諾夫斯克,這樣的交通樞紐和工業重鎮。如上帝降臨洪水清洗人間罪孽一般直接衝進烏拉爾山,而且還能順勢挺進中亞地區。從裏海的方向直接包抄拿下蘇聯當時的石油核心巴庫油田,甚至還能依靠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朗的反英美勢力,給英國人在中東的統治製造或大或小的麻煩!

而第二條線雖然沒有第一條線的波瀾壯闊,但是對於德國來說,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一些,因此反而能夠為德國的後勤提供「即時補給」,利於德軍徹底攻佔「第一條航線」,進而達到大德意志千年帝國的野心:

攻佔裡加之後,同樣是朝東南方向前進,然後在(現在白俄羅斯西北部,和俄羅斯比鄰的)維捷布斯克地區通過鐵路轉運到莫吉廖夫以南,位於第聶伯河之濱的日洛賓或戈梅力,然後南下基輔(這裡有當時蘇聯最大的鋁土礦),經過物產富饒、煤鐵資源豐富的烏克蘭大平原,最後從敖德薩直接進入黑海——而且出海口正好對著羅馬尼亞最大的石油出口港—康斯坦察!

就算這條航線的運力比不上伏爾加河大動脈,但是這也無疑是一條近路!而且對於當時獨步天下的德軍裝甲集團軍來說,這條航線可以說是更加的唾手可得!

這就是小鬍子的巴巴羅薩大戰略背後隱藏的戰爭經濟學大陰謀,幸運的是,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得德軍軍官團對前線戰局失去了控制。原本的交通樞紐戰變成了以對蘇軍有生力量實施不間斷的殲滅打擊,續而演變成了雙方推磨盤的消耗戰,完全偏離了目標。

而在小鬍子希特勒精神分裂的操作之下,他的戰爭經濟學也被他親手破壞。在戰爭一開始,小鬍子就派出了一支所謂的特別行動隊,他們跟隨在德軍的四個軍群之後。任務是肅清消滅所有斯拉夫人和韃靼人,猶太人等被希特勒認定為亞人類的民族。此舉使得德軍佔領區中遊擊隊遍地開花,德軍的後勤沒日沒夜的遭受著遊擊隊的襲擊。

前線部隊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兵力到後方去圍剿遊擊隊,從而大幅度降低了蘇軍的軍事壓力,並最終導致了德軍在蘇聯的徹底失敗。隨著蘇聯軍民的奮起反抗,納粹德國最終走向了徹底的失敗,人類最終戰勝了法西斯納粹。

結語

雖然小鬍子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就是翻版殖民者掠奪遊戲,但是它確實加強了德國的戰爭實力。在入侵蘇聯初期,也確實一度起到了一些對德軍有利的作戰指導作用。小鬍子的剛愎自用親手摧毀了巴巴羅薩戰略中的經濟交通戰戰略,也是他親手葬送了德軍唯一的勝利機會,可以說成也小鬍子,敗也小鬍子。但對德國的不幸,就是人類的幸運,德國在蘇聯的軍事失敗,就是人類反法西斯鬥爭的巨大勝利。

參考文獻:

《歐洲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希特勒戰爭命令》

《希特勒的歐洲政策》

《希特勒如何贏得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經濟學》

《德國總參某部戰爭日記》

《德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對蘇聯的軍事構想》

《希特勒對東方戰役計劃的影響和領導》

《敵人在東方:希特勒的秘密計劃》

相關焦點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巴巴羅薩計劃:當希特勒選用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註定一場殊死搏鬥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級戰爭,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被迫捲入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傷亡就接近一億人。在猛攻英國未獲得成效的情況下,希特勒又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法,表面上往西線大量增兵,造成德軍將要強攻英國本土的陣勢,暗地裡卻策劃了一個驚天計劃——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這個計劃早期叫做「奧託計劃」,後來才改為「巴巴羅薩計劃」。您道這奧託和巴巴羅薩是啥意思?
  • 從「巴巴羅薩」到「沙漠盾牌」:軍事行動代號簡史
    二戰德軍「巴巴羅薩」計劃最近玩《將軍的榮耀》時,偶然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戰役的名字,如太平洋戰場中的「紅色風暴」、「沒落行動」,韓戰中的「屠夫行動」、「攤牌作戰」等等,毫無疑問,當然,德軍中最有名的軍事行動代號當屬「巴巴羅薩」。1940年德軍制定了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計劃的主要制定者羅斯堡,以自己兒子的名字「腓裡茲」,來命名此次作戰計劃。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個平凡的名字配不上宏偉的計劃,於是親自操刀,將其定名為「巴巴羅薩」。
  • 巴巴羅薩行動,戰鬥在1941年6月22日—7月5日的蘇德邊境
    位於中央集團軍群對面的是德米特裡·格裡戈裡耶維奇·巴甫洛夫大將領導的西部特別軍區,戰爭爆發後,該軍區改稱西方面軍。德軍入侵時,西方面軍呈單梯隊布勢,三個集團軍靠前部署,彼得·米哈伊洛維奇·菲拉託夫中將的第13集團軍司令部遠遠落在後方。
  • 竟讓拿破崙與希特勒都如此崇拜?
    答案是巴巴羅薩。法西斯魔頭希特勒在1941年指揮550萬大軍向蘇聯發動進攻,為此他制定了一個計劃並命名為「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曾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驚失色。」為什麼希特勒將這次行動稱為「巴巴羅薩計劃」,是因為對巴巴羅薩的崇拜。巴巴羅薩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 希特勒得勢之時的老照片:威風之下盡顯瘋狂,之後害慘德國三代人
    1938年,當希特勒從慕尼黑回到柏林時,他以勝利者的身份與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籤訂了《慕尼黑協定》,柏林人站在路邊向他們的元首致敬,人群從柏林火車站湧向帝國大廈,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以為希特勒給德國帶來了勝利,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瘋狂給他們帶來了毀滅。
  • 前有拿破崙的前車之鑑,為什麼希特勒還要開闢兩線作戰重蹈覆轍?
    可是西線並非已無戰事,擁有歐洲最強海軍的大英帝國依然是希特勒的大敵,於是在1940年希特勒籤署了「海獅計劃」,誓言要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英格蘭三島,徹底徵服英國。可是德國海軍相對於英國皇家海軍來說,實在是有些羸弱不堪,德國海軍總司令卡爾·鄧尼茨潛心貫注研究出了與閃電戰齊名的「狼群戰術」。
  • 巴格拉季昂行動,被譽為蘇軍戰爭史上的巔峰之作
    或許是冥冥之中早有註定,3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但最終他沒能向橫掃歐洲那樣橫掃蘇聯。而在3年之後的同一天,蘇軍的二百四十萬大軍,卻將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擊潰,並將戰線一直推進到了德國東普魯士的邊界。
  • 希特勒自殺前曾說:我這一生最害怕一人,敬佩兩人!他們都是誰?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便是以鐵血手腕著稱的希特勒,也有敬佩的人和害怕的人,在戰敗時,他說:我這一生最害怕一個人,敬佩過兩個人,他們都是誰?能讓希特勒敬佩、害怕,讓我們看看他們都有哪些能耐!阿爾弗雷德·約德爾阿爾弗雷德·約德爾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他是希特勒在軍事作戰方面的主要顧問之一,他一直都很「受寵」,他親手炮製了「巴巴羅薩」計劃,這也讓德軍開始走向覆滅。
  • 李公明︱一周書記:「沙赫特經濟學」與……希特勒的權力意志
    (3頁)無論是關於西班牙內戰還是納粹帝國走向戰爭的研究,在我閱讀過的極為有限的著述中已經可以得出類似的感覺。例如英國學者伯內特•博洛滕的三大卷《西班牙內戰》(戴大洪譯,新星出版社,2017年),只是很簡略地提到德國援助西班牙有兩個目的(159頁),而沙赫特的名字僅僅出現過一次,而且只是提到德國外長寫給沙赫特的一封信可以說明蘇聯與德國曾經就西班牙問題舉行過秘密談判。
  • 此人死的很奇特,德國有個進攻蘇聯的計劃,還以他的名字命名
    若是提起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很多人都恍然大悟。巴巴羅薩指的便是這個腓特烈一世,意思就是「紅鬍子」。所以人們稱呼腓特烈一世也稱紅鬍子皇帝。公元1122年,腓特烈出生在德意志,父母都是兩個很顯赫的家族。而且有一方還是德意志的統治家族,長期壟斷者羅馬帝國的職位。1152年,腓特烈的叔叔康拉德三世去世,年僅三十歲的腓特烈被推舉為德意志的國王。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蘇德戰爭,雖然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許多人仍然對閃擊戰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在於閃擊戰給二戰帶來了新的戰場視角,也給世界軍事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那麼,德軍的閃擊戰為何輸給了蘇軍的持久戰消耗戰呢?巴巴羅薩計劃難道沒有充分考慮到閃擊蘇聯的後果嗎?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藍色行動方案是巴巴羅薩計劃的繼續,史達林格勒必有一戰要問史達林格勒戰役怎麼打起來的?還得從德軍的藍色行動方案說起。在整個蘇德戰爭過程中,藍色行動方案是僅次於巴巴羅薩行動計劃的第二個最大軍事行動。
  • 希特勒培養的接班人, 金髮美男, 有猶太血統, 遇刺受傷, 死因暗藏...
    如果他能接替希特勒擔任元首,在將領選拔上和人才任命上絕對是把好手,至少要比「波西米亞下士」好得多,那樣恐怕戰爭勝負、鹿死誰手都很難說!這個人便是在傳聞中擁有四分之一猶太人血統的萊茵哈德·特裡斯坦·歐根·海德裡希,他跟「四條眉毛」的陸小鳳一樣,經歷既傳奇又桃花。他是德國擊劍高手,在1941年還擔任國際擊劍聯盟的執行主席,在黨衛軍也大力推廣擊劍運動。
  • 史達林格勒戰役,雪崩般的死亡改變了戰爭的走向|有關蘇聯的那些書
    他生動、詳盡地描述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從 1941 年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為開端,到一年半以後德軍將領在伏爾加河上的投降結束。此外,比弗還在書中生動地記錄了這場戰鬥的內幕故事,從士兵所使用的俚語、俄國人對狙擊手的崇拜,到戰役中一些德國軍人寧願自殺也拒絕投降的執著觀念。
  • 二戰時期,蘇德兩軍抵抗,為何都「喜歡」用敵國的衝鋒鎗?
    無論從戰鬥規模還是影響力上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相關數據顯示,超60個國家或地區被捲入到這場戰爭中來,傷亡人數達到了9000餘萬人,無數家庭變得支離破碎。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起攻擊,由此拉開了歐洲戰場的序幕,到了1941年6月,憑藉著閃電戰戰術迅速橫掃大半個歐洲的法西斯德軍,根據希特勒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紅軍發動了進攻,這場慘烈的蘇德戰爭,構成了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以極大的代價,牽制了法西斯德軍的勢力,為推動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