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戰鬥規模還是影響力上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相關數據顯示,超60個國家或地區被捲入到這場戰爭中來,傷亡人數達到了9000餘萬人,無數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起攻擊,由此拉開了歐洲戰場的序幕,到了1941年6月,憑藉著閃電戰戰術迅速橫掃大半個歐洲的法西斯德軍,根據希特勒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紅軍發動了進攻,這場慘烈的蘇德戰爭,構成了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以極大的代價,牽制了法西斯德軍的勢力,為推動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雖然蘇聯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已經消失在了1991年的寒冬,但人們從未忽視蘇聯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蘇德戰爭一直都是後世歷史學者們的重點研究對象。隨著對蘇德戰場了解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在蘇德兩軍對抗期間,蘇聯士兵喜歡用德國衝鋒鎗,德國士兵更喜歡用蘇聯衝鋒鎗,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這兩國「喜歡」用敵國的槍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順利實現其對外擴張戰略,德國集中國內大量資源來研製先進的武器裝備,意圖讓德軍能在武器裝備上佔據優勢。據了解,MP40衝鋒鎗是納粹德國國防軍使用得最為普遍的衝鋒鎗,性能也遠在其他同類槍枝之上。蘇聯當時也為本國軍隊研製出了PPSh-41衝鋒鎗,為蘇聯紅軍作戰的主力武器之一。和MP40衝鋒鎗相比,蘇聯的「波波沙」更加笨重,不易攜帶,所以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重量較輕的MP40衝鋒鎗,便成為了不少蘇聯紅軍的作戰武器。
到了戰爭後期,德國國內戰爭資源基本已經消耗殆盡,對前線的補給也頻繁被同盟軍中斷,為了緩解武器急缺的情況,德軍也開始使用繳獲的蘇式武器。這種情況下,皮實耐用的PPSh-41衝鋒鎗還有著幾乎雙倍於MP40衝鋒鎗的載彈量,於是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便大量出現在了德軍手中。這就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在前文提到的奇怪現象。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史無前例的大戰,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慘絕人寰,毫無人性的殺戮,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大的劫難。俗話說:讀史明智、鑑往知來。這樣才更能讓我們更貼近歷史,感受歷史的溫度。
《二戰全史》被稱為迄今為止關於二戰內容最全面、視角最豐富的歷史讀物。書中還附帶百餘幅二戰中珍貴歷史照片,不論是自己讀還是給孩子買,這本書都是十分不錯的選擇。
二戰是人類的傷痛,卻也有很多或可歌可泣、或令人反思的大事記。《二戰全史》全冊共4本,分為上下兩篇,性價比只有那麼高,如果你感興趣,不妨點擊下方橫條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