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M1931「索米」衝鋒鎗
「索米」衝鋒鎗是由芬蘭的萊迪在其設計的M26衝鋒鎗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並用其國家的名字命名(「索米」是由芬蘭語中「芬蘭」一詞演變而來)。該槍問世後名氣不大,但在蘇芬戰爭中以其性能和戰術使用而名聲大震,並深深「傷害」了蘇軍,也影響了蘇軍的裝備建設。大容量彈鼓,以及拉機柄在射擊時固定不動的設計是該槍最大的亮點,也影響了其它衝鋒鎗的設計。優質選材和嚴格的加工工藝標準使「索米」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連發時射擊非常穩定,以其優異的性能成為二戰衝鋒鎗的佼佼者。但也正因它複雜的加工工藝和昂貴的材料,不適合大量生產,在二戰時期的總產量不超過8萬支。該槍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900發/分,配有多種供彈具,容彈量最多的為70發彈鼓。
蘇聯PPSh-41「波波沙」衝鋒鎗
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斯帕金有一句名言:「將一件武器設計得很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設計得很簡單卻是極其複雜的事情。」 他設計的「波波沙」衝鋒鎗正是如此。該槍用於取代PPD衝鋒鎗,外形明顯有「索米」的影子,但在內部構造上卻不同,只是借鑑了「索米」的70發大容彈量彈鼓,並增加了1發儲彈量。該槍結構簡單,大部分零部件都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製成,槍管膛內鍍鉻,可靠性和耐用程度都很高。其槍管外的散熱筒前端稍超出槍口並向下傾斜,具有制退和防止槍口上跳的作用,提高了射擊的準確性。該槍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900發/分,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衝鋒鎗,達500萬支。
蘇聯PPS-43「波波斯」衝鋒鎗
蘇聯PPS-43 「波波斯」式衝鋒鎗於1943年正式列裝,到二戰後停產時約生產了100萬支,有許多國家裝備。該槍在外形、結構以及加工工藝上已具備現代衝鋒鎗的一些特點。它大部分零件採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而成,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可靠性和勤務性都很好。該槍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沒有配用彈鼓,由35發弧形彈匣供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650發/分。
美國M1928 「湯姆遜」衝鋒鎗、 M1 / M1A1 「湯姆遜」衝鋒鎗
美國衝鋒鎗發展較早,第一支「湯姆遜」衝鋒鎗M1919式1919年問世。在二戰中開始大量使用的是M1928A1式,其後在其基礎上又相繼發展了M1和M1A1式,M1系列湯姆遜衝鋒鎗在外觀上與M1928湯姆遜衝鋒鎗最明顯的區別就是:M1的拉機柄在機匣的右側,而M1928的拉機柄在機匣頂部。M1A1槍管處無散熱圈和槍口減震器,不能用彈鼓。M1A1式和M1湯姆遜衝鋒鎗區別,M1槍託上有一貫穿銷釘。
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40多萬支「湯姆遜」。該槍在中國也有許多仿製品,俗稱為「湯姆槍」。該槍發射11.43毫米手槍彈,有效射程200米,配用多種供彈具,彈鼓最大容彈量100發,具有火力猛、威力大的特點。但缺點是結構複雜,太長太重,不易加工,造價高。
M1928
M1928A1
M1
M1A1
各型湯姆遜衝鋒鎗
美國M3衝鋒鎗(蓋德衝鋒鎗),綽號「黃油槍」
二戰初期,「湯姆遜」衝鋒鎗已然落伍,急需一種衝鋒鎗來替代,於是M3於1942年「走馬上任」,其後又有了改進型M3A1。M3/M3A1大量使用金屬衝壓件,結構簡單,製造工時比「湯姆遜」低一半有餘,因此造價低廉,單價只有20美元。二戰結束時,M3/M3A1大約一共生產了60多萬支。M3採用摺疊式槍託,發射11.43毫米手槍彈,由30發彈匣供彈。該槍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連發射擊時更容易控制穩定性,但也被一些士兵抱怨射速太低。
德國MP38/40衝鋒鎗
MP是德語「衝鋒鎗」的字母縮寫,德國最早的MP18因其槍管外的多孔氣冷散熱筒在中國被稱作「花機關槍」。而MP38是世界上第一支採用摺疊槍託和用鋼材、塑料製成的衝鋒鎗,被稱為最早的「現代衝鋒鎗」,戰後許多衝鋒槍的設計都受到了它的影響。針對MP38的不足,通過改進一些結構和加工工藝,又誕生了MP40等型號。MP38/40的各項性能和其它衝鋒鎗相比都很「中庸」,但整體性能優良,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20萬支。該槍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由32發彈匣供彈,理論射速500發/分。
英國「司登」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擁有幾個二戰之最:結構最簡單,做工最粗劣,造價最低廉,外形最醜陋。該槍是英國應對德國入侵威脅而研製的,有多種型號,其中的一型還是二戰中唯一可以安裝消音器的衝鋒鎗。該槍的幾「最」也概括了它好和壞的特點。它的設計是「多、快、省」的代表,結構以及加工製造極其簡單。但其供彈具和保險裝置的不可靠也常常引來罵聲。它在二戰中產量達400萬支。該槍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32發彈匣供彈。因這種槍從側面插彈匣,因此在中國被俗稱為「偏插梭」。
義大利貝萊塔M1938A 衝鋒鎗
義大利雖然是衝鋒鎗的發明國,但其後因對衝鋒鎗的戰術使用不明確,因此較長時間內少有建樹。M1938A是義大利著名的多產設計師圖利奧·馬恩戈尼於1938年研製的一型非常成功的衝鋒鎗,有Ⅰ、Ⅱ、Ⅲ型。Ⅰ型是原型槍,裝有摺疊式刺刀;Ⅱ型將散熱孔改為圓孔,在扳機護圈內增加了一個連發射擊扳機保險;Ⅲ型取消了刺刀,設計了新的槍口防跳器,並將活動式擊針改為固定式。雙扳機機構分別控制單發和連發。該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40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150米,理論射速550發/分。
捷克斯洛伐克ZK383 衝鋒鎗
ZK383於1933年獲得專利,二戰期間不僅裝備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軍隊,還是比利時的制式衝鋒鎗,一些南美國家也曾裝備該槍。該槍特點 是射擊精度較好、有兩種射速可調,並能夠快速更換槍管。通過更換不同質量的槍機,使該槍的射速在500發/分和700發/分之間轉換。還有就是它還配用兩腳架,不用時摺疊到前護木內,這在當時的衝鋒鎗中很少見。該槍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由30發彈匣供彈,表尺射程100~800米。
澳大利亞「歐文」衝鋒鎗
「歐文」衝鋒鎗由澳大利亞陸軍中尉歐文設計,1941年被澳大利亞軍隊正式採用。經過幾次改進,該槍有幾種改型。該槍射擊精度高,風沙等惡劣 氣候條件下動作可靠、耐用性能優良,性能遠超同期生產的「湯姆遜」等衝鋒鎗。但其缺點是外形和槍重都較大,製造成本較高。該槍共生產了約45000支,在東南亞叢林地帶作戰中非常有效。採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由33發彈匣供彈,採用世界上非常少見的彈匣裝在槍的上方的方式,彈殼向下拋 出。該槍表尺射程為91.5米,理論射速根據型號不同而不同,最大為700發/分。
瑞典M45衝鋒鎗
瑞典M45衝鋒鎗通常稱作卡爾·古斯塔夫衝鋒鎗,於1944~1945年由瑞典卡爾·古斯塔夫步槍廠(已併入FFV軍械公司)研製,用於裝備瑞典軍隊,曾向埃及、印度尼西亞、愛爾蘭等國出口。目前,該槍已停止生產,但瑞典軍隊仍在繼續使用。該槍發射9毫米M39手槍彈(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可配裝36發或50發彈匣,射速600發/分。
日本百式衝鋒鎗
1935年,日本陸軍在實戰中領教衝鋒鎗的威力後,方才開始式制衝鋒鎗,鮮為人知的百式衝鋒鎗便應運而生。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鎗」的名稱,日軍對此槍的正式名稱為「100式機關短銃」,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百式衝鋒鎗共分為前期型、後期型和摺疊槍託型三種,產量分別是1000、1萬和數百枝。該槍全長約900毫米,槍管長280毫米,槍重4.2公斤,裝彈量為30發,射速700發/分。由於該槍始終處於沒有保險的開膛待機狀態,因此走火的危險很大。
國際上設計衝鋒鎗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通過密集的火力給敵人以威懾,但日本陸軍卻對白刃戰有著特別的執著,往往在戰鬥的最後階段拚刺刀。所以,直到戰爭後期,才有一支日本海軍陸戰隊部隊裝備了百式衝鋒鎗,還是實驗性質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日本不適合裝備衝鋒鎗,這使得百式衝鋒鎗一直沒有列為步兵標準武器。
戰術思想落後的日本人認為:步槍打得比衝鋒鎗準,寧可保證步槍和彈藥的質量,也不浪費寶貴資源造衝鋒鎗。另外,日本工業生產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衝鋒鎗和彈藥。和日軍正好相反的是蘇軍,蘇軍二戰時的衝鋒鎗產量最高,使用最廣泛,前線的步兵幾乎都放棄了步槍而改用衝鋒鎗。原因也很簡單,蘇軍對德作戰是靠人海戰術和武器數量優勢,需要不間斷的用新兵補充戰場損失。所以蘇軍士兵接受的訓練時間很短,不可能去花時間練習槍法。而且對新手而言,衝鋒鎗要比步槍好用多了,製造過程也不那麼講究,因此非常適合蘇聯的國情。
百式衝鋒鎗這個怪胎,就這樣剛剛產生,還沒有來得及經過戰爭的考驗,就和日本鬼子一起,被送進了歷史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