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5-10 11:28 來源:
網易曾有劇迷總結過韓劇的「三寶」――「車禍、癌症、醫不好」,如今韓劇已發展出了新的「三寶」——「簡單、好看、家庭吵」:首先劇情要簡單,三集下來就能知道個大概,免得消耗觀眾的腦力;其次場景和男女主角要養眼,服飾也得漂亮;第三,圍繞家族愛恨情仇的劇情往往對觀眾有格外的吸引力。
《幸福的麵條》充分遵循了韓劇的上述模式,你最多看個兩三集就能總結出劇情:一個孤兒跑到異國邊工作邊尋找失散多年的父親,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變成麵條大師,而且最終與父親相認。這種溫和勵志的主旋律,人人都愛。人物設計也簡單得很有漫畫感,兩位男主角既帥又個性鮮明:陽光可愛的男一號姜秀燦(尹施允 飾)出身平民,主打親和力,溫柔的眼神能讓觀眾和女主角一樣在三秒鐘內融化成水;男二號張健(張峻寧 飾)則是大企業的太子爺,不可一世的傲嬌樣子輕易就能讓少女心裡痒痒。在觀眾的印象中,廚師都應該長成範偉那樣,但「腦袋大脖子粗,不是老闆就是夥夫」的廚師印象在本劇中可不成立,男女主角的五官和妝容都精緻漂亮得讓你挑不出毛病,廚師們個個光鮮得可以隨時走上T臺,可見來自韓國的藝術監製確實功力不凡。再加上拍攝地在杭州和海寧,茶園、竹林、西湖、雲棲、九溪、海寧鹽官古城風情街等名景在鏡頭前層出不窮,養眼程度比韓劇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經受了無數觀眾考驗的韓劇模式,讓《幸福的麵條》腳下的肩膀十分紮實,籠絡一批忠實觀眾自然不成問題。
對收視率有了基本的信心之後,向《食神》致敬便成了該劇的更高追求。麵條屬於家常食品,很難像《後廚》中的精美粵菜,或者《林師傅在首爾》中的光鮮川菜,光靠鏡頭就能引得觀眾大淌口水,但編劇通過賦予「麵條」額外的意義來吸引觀眾。於是《幸福的麵條》學習《食神》,用飲食之道來談人生,給觀眾增加了不少可供咀嚼的臺詞和劇情。道行高深的爺爺經常語重心長地告誡張健:「放下名利心去做面,為顧客做面的時候要注入自己的滿腔感情,這樣你的廚藝才能更進一層。」姜秀燦嘗試把拉麵做出「青春的味道」,最終用精心調製的辣醬讓食客體驗到「火熱的青春」。還有「炸醬麵的故事」,與日本麵館的擂臺賽中,姜秀燦因為懷念媽媽在去世前為自己做飯的一幕,臨時更換菜品,帶著感恩的心燒出了讓評委讚不絕口的炸醬麵——這樣的情節設置讓人聯想到《食神》中經典的「黯然銷魂飯」橋段。
向《食神》致敬當然也缺不了無釐頭的細節。跟《食神》中使用奪人眼球的丑角一樣,《幸福的麵條》開場第一個鏡頭就頗有周氏之風:在吃炸醬麵大賽上,姜秀燦的對手們要麼是歪眉斜眼的胖大嬸,要麼是鼻孔朝天的娘炮絡腮鬍,一閃即過卻令人印象深刻,不禁讓人想起《食神》中瘦得肋骨凸起的大力士和非要跳著講話的齙牙古惑仔。「亞洲麵條新秀大賽」排場極大,從安保到布置都煞有介事,處處讓人看到「食神大賽」的影子,杭州麵館創始人張高秀在賽前的和面表演拍得有如武俠片,用太極拳把面揉得極具韌性,拉出百萬根細而勁道的麵條,和《食神》中用火雲掌煎蛋的場景異曲同工。
可惜的是,《幸福的麵條》對《食神》的致敬還不夠徹底,相形之下顯得邏輯欠缺。《食神》在講述史蒂芬周崛起的過程中,對餐飲行業的產品開發、店鋪選址、包裝宣傳、融資上市都做了詳細介紹,雖然手段誇張,但遵循了商業邏輯,令人信服。而《幸福的麵條》中,姜秀燦在面對食材供應商時屢屢犯錯,居然也能靠著天才的廚藝一路升到店長,實在於理不合——會做面和會經營麵店可是兩碼事!不過總的來說,《幸福的麵條》成功借用了韓劇《麵包大王》(《麵包大王》的主角和監製都加盟了《幸福的麵條》)的框架,保證了基本的可看性,又在部分橋段上學習了《食神》,抹上了幾絲有別於韓劇的獨特風格,雖稱不上經典,但這種製作思路相當取巧,從結果來看也值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