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3分鐘」:一個人和一座村的苗銀故事

2020-12-11 紅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項目傳承人麻茂庭。

銀飾鳳冠。

擁有近300歷史的祖屋。

紅網湘西站6月9日訊(記者 周楚怡 石邦庭)對於苗家人而言,苗銀是不可缺少的飾品。苗人佩戴銀飾已有千年的歷史,銀匠們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精美無比的銀飾,極具民族特色的苗銀受到不少的人青睞。今天,「湘西3分鐘」就為您帶來銀匠麻茂庭和「銀匠村」德榜村的故事。

有苗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會有銀匠,湘西鳳凰山江鎮就是其中一個苗族聚居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麻茂庭的家就在這裡。麻茂庭出生於銀匠世家,麻家的苗銀鍛制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是第五代了,小時看著長輩們敲敲打打,從小耳濡目染,20多歲時開始跟著父親正式學習這門家傳手藝,63歲的麻茂庭已與苗銀結緣43年。

「沉迷」大概是較能準確形容麻茂廷與銀飾之間的關係,一張椅子,一把剪刀,一盤銀片,他就能坐一上午。苗銀製作工藝繁雜,銀塊要經過熔銀、鍛打、拉絲、紐絲等環節,才能製作成一件銀飾。

麻茂廷坦言,銀飾鍛造手藝傳下去容易,繼承困難。由於市場經濟,許多銀匠逐漸放棄製作銀飾。欣慰的是,麻茂廷的小兒子麻金企在2015年退伍後,主動跟父親學習製作銀飾。儘管才學習兩三個月,馬金企已能製作出一些簡單單的銀飾。「有些簡單的手鐲,客人都分不出哪個是我做的,哪個是他做的」,說到這裡,麻茂廷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鳳凰縣德榜村被譽為「銀匠村」。據德邦村村委會主任麻利明介紹,德邦村打造苗銀的歷史始於宋朝末年。如今,村裡共有12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苗銀鍛造技藝第七代傳人龍文松說,他的祖屋現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而他的爺爺就是在那間屋子裡打造銀飾。45歲的銀匠龍先虎跟家人在這裡經營著其中一家傳習所,16歲跟著父親龍吉堂學習銀飾製作手藝,愛人吳珍愛,二姐夫龍加貴,二嫂石妹玉都是苗銀製作能手。老銀匠龍玉春和龍建楊也為苗銀鍛造技藝的傳承奉獻了大半輩子。

由於政策扶持,每個傳習所都獲得了兩臺制銀機器,可他們依然堅持用手工製作,機器僅用來加工一些簡單的印花。

他們用自己雙手和智慧賦予了銀塊生命力,一敲一打間都體現了對苗銀文化的熱愛。匠人,說的就是他們。

相關焦點

  • 湘西民族文化村:走進木芽,就是走進一首優美的詩
    湘西民族文化村:走進木芽,就是走進一首優美的詩湘西民族文化村:木芽寨☆  石遠定    「兩面青山排對排,一條小溪穿村寨;幾聲嗩吶傳聲遠,五方親朋匯攏來。」    這裡說的村寨,即保靖縣葫蘆鎮四十八灣村木芽寨,苗名叫「夯蒙蒽」,全寨僅141戶600餘人,寨子小,位置卻好,歷史上是保靖六都鄉民爬山涉水販賣桐油等山貨,和周邊村民走親訪友的必經之路,現在是遷默公路和其它通村公路交匯處,有「小南京」之稱,是湘西最美的苗寨之一。
  • 湘西鳳凰,一座充滿「酒和故事」的風華古城,絕非烏有其名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其實不然。但沈從文筆下樸素和迷人的邊城風情卻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想像,鳳凰也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於世。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小城「的古城,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淳樸安靜,古貌猶存。
  • 苗銀與藏銀有什麼不同?-苗銀
    現在大街小巷經常會見到一些穿著苗族服飾的不知道是不是苗族人的賣苗銀首飾者;也經常會見到地攤上擺著藏銀手鐲。各式各樣的名稱襲擾著我們的認知判斷,那麼苗銀與藏銀有什麼不同?什麼是苗銀?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述的苗銀都並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他們把一切象徵美好吉祥的事物,如花草、魚龍、飛禽等編織刺繡在自己的衣服、圍裙、頭巾、鞋襪、背篼以及床上用品上,組成一曲充滿浪漫色彩和神話故事的樂章。隨著社會發展,湘西苗族服裝不斷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 湘西苗畫中迷人的圖騰崇拜與生命之美、自然靈性
    湖南湘西大地廣袤,民風淳樸,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著稱。人們對湘西的感受是神秘、傳奇、極具民俗風情等等。這片大地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苗畫是經常被人忽略的一種重要文化載體。苗畫也是如此,使用豔麗的色彩表達苗族人對自然的熱愛,表達美麗。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苗畫也快要失傳了。若不是2011年,湘西保靖苗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很多人都會慢慢將它遺忘。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族繪畫還有藏族唐卡、彝族畢摩繪畫、納西族東巴畫,這三者與宗教活動相關,而苗畫卻並非如此。
  • 苗銀首飾和白銀首飾大對比 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圖上這種擺攤賣苗銀首飾的,估計大家都見過,一般在菜市場、夜市、步行街等,都可以看到,我們想來了解一下苗銀,苗銀,是苗族地區重要的首飾材料、婚嫁用品,在影視作品,很多新聞裡,都有專業介紹過苗銀。苗族姑娘在出嫁,和參加重大節日時,都會戴上頭飾,項圈,手鐲,耳環等,那都是用苗銀手工打造,非常精緻漂亮。1 苗銀首飾苗族裡所介紹的苗銀首飾主要的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製作,圖案非常精美。
  • 桑龍:中石油湘西分公司的「天邊加油站」
    紅網時刻通訊員 梁榮基 劉曉軍 湘西報導《天邊加油站》一經播出,爆火的同時也受到了廣大員工的追捧,該影片講述的是王重慶20年如一日,堅守在天山腳下,一個人、一條狗、一顆初心、一座加油站,為駐地百姓服務,為過往車輛加油,更是為生命加油。而讓記者感觸最深的卻是這個老男人和小男人的故事,通過榜樣的力量,讓小男人學會了堅強與擔當。
  • 湘西民族醫藥快速發展的「法寶」
    湘西自治州是國家土家醫藥苗醫藥學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通過立法保護發展土家醫藥苗醫藥,是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職責所系和價值追求。2009年7月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在全國範圍內開創了保護土家醫藥苗醫藥的先河。條例實施10餘年來,推動了湘西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快速發展。
  • 「眼底青峰皆委地,山中一柱獨擎天」之「神秘」湘西篇
    境內居住著土家、苗、漢、回、瑤、侗、白等30個民族。 經宋、元、明、清歷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獨特的石頭城。世居在古城內外的苗家人現仍保留著祖輩的風俗。登臨古城,古樸典雅的建築風貌和多姿的民族風情,使人賞心悅目。湘黔川邊界貿易重鎮阿拉營,西行一公裡許,便來到了名震遐邇的黃絲橋古城。這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頭,極目四野,見良田千頃,綠水迂迴;斜陽夕照裡,炊煙縷縷,一派田園詩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畫裡湘西 夢裡鄉愁
    開採錳礦的歲月,並未讓湘西甩掉貧困,反而令青山失色、綠水蒙汙。走過一段彎路後的湘西,痛定思痛,重新思考發展之路。「綠色生態和原生態文化是湘西州最大的優勢。」州委書記葉紅專說,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將湘西建成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成為湘西州的戰略選擇。
  • 我們也有可媲美克羅心和高橋吾郎的銀飾,它叫苗銀
    多謝朋友們的提醒,我才想起來我們也有很厲害的銀飾工藝,那就是廣西貴州的苗銀!說到苗族銀飾,朋友們是不是和我一樣,第一反應出來的畫面就是圖片裡的樣子。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不能單憑年代久遠這一點,就說它可以跟克羅心和高橋吾郎媲美吧。別急,繼續往下看,苗銀的工藝也是很考究和複雜的。
  • 足銀,泰銀,苗銀,藏銀,它們有啥區別,你買對了麼?
    國際標準銀它的標記是S925,含銀量92.5%含銅量7.5%,足銀和標準銀都被用來製作飾品,它們有什麼區別了?而925的銀(即標準銀)因加入了其它金屬使其硬度增加,因此容易成型,也不容易變形。所以像項鍊,鑲嵌類的戒指掛件,設計精美的耳飾一般都是用925的銀來製作。素銀大家都知道銀在空氣中極易氧化發黑,為了防止銀氧化,有些銀飾品會在表面鍍白金防止氧化。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走進花垣縣石欄鎮七繡坊苗服飾文化公司,只見繡娘們飛針走線,手指靈動、動作嫻熟,一幅幅精緻而有創意的苗繡從她們的繡針中徐徐而出。 「平時可以接了訂單在家繡制,也可以來這裡和大家一起邊幹活邊聊天,每個月差不多有5000元的收入,我很滿足了。」今年35歲的石欄鎮排吾村村民石紅平靦腆地笑著說。
  • 借種(第一個故事)
    所以當我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寫下今晚這個題目,我又一次偷偷咧著嘴,再次笑出了恐怖的豬叫聲!先提前預告一下,《借種》這篇會寫三個主故事,分三次推出。「借種」,其實是一個很書面的詞語。在我們湘西南鄉下,「借種」不叫「借種」,方言叫「苗」!苗,本來是一個名詞,但在湘西南方言中,被鄉人靈活地演變成名詞作動詞使用了。
  • 精美的苗銀不僅是為了美,也是財富的象徵,愛銀的你可別盲目購買
    首先我們來公布昨天我們文章最後問題的答案——在我國苗族是把銀當作飾品帶在身上的。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苗族人在穿著自己民族傳統服飾的時候會將大量的銀飾帶在身上,非常漂亮,這是為什麼呢?聖界文化—經文做舊銀手鐲當然有朋友會問了,那苗銀和市面上的銀有什麼區別呢?
  • 一圖讀懂湘西地質公園!
    擁有記錄揚子地臺演化的完整沉積序列,「芙蓉統」、「排碧階」、「古丈階」3個全球年代地層的2枚寒武系全球層型剖面「金釘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紅色碳酸鹽巖石林等優勢地質資源。湘西紅石林主要分布於海拔300~550m的酉水及其支流兩岸的谷坡地帶,出露總面積84 km2,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紅石林發育的主要地層是奧陶系中下統大灣組、牯牛潭組紫紅色碳酸鹽巖,系統展現了湘西在奧陶紀的古海洋沉積環境、古地理環境變遷及巖溶地貌演化的特徵。
  • 耳洞村的幸福變化——湖南省總工會湘西龍山縣駐村扶貧紀實
    紅網時刻通訊員 魏宏齊 湘西報導深秋時節,位處湖南西北部湘西最北端的龍山縣洗車河鎮境內一座靈谷山下的耳洞村,一派豐收和諧幸福新景象——家家戶戶是別具一格的土家翹櫞青瓦木屋;一條條水泥硬化路連通著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排列路邊;自來水譁譁譁流到了家門口
  • 湘西兒童恐怖故事之「熊婆娘」的故事
    湘西,亦稱湘西地區、大湘西,即湖南西部地區,傳統上包括今張家界市大部,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全部,以及邵陽市、常德市的一部分。因湘西基本是山區,就如修仙小說中寫的那樣,處在十萬大山之中。關於神秘事件,因受港片和烏龍山剿匪記等電視電影影響,很多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趕屍」,「道士」,「土匪」等關鍵詞。關於這些的解密或者淵源,這裡就不寫了,網上一大把。
  • 走進美麗的湘西德夯苗寨
    一路之上,綠樹環繞,山溪潺潺,點綴和溫馨著湘西春天的空氣;沿途還有很多民居村落傍著蜿蜒的溪水而建,不乏垂釣者,好一副世外桃源的恬淡和悠閒。美景,使人忘了光陰、忘了自己、也忘了拍照。漂亮的女導遊下車,用方言與其嘰嘰咕咕一番後,車隊轉向右行,最後在一座被山巒環抱的苗寨前停了下來。眼前,是一座古樸而巨大的苗家村落。不像湘西其他地方多建木屋,這兒的房屋多用青石建造。牆是石板、路是石板,石板平整、厚薄均勻,渾然天成。一縷青煙、幾聲狗吠、一串鳥啼,折射出它的安靜。
  • ...河海大學、西南交大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我的2020·教育...
    五愛村就高質量實現整村脫貧胡忠平也成為了安康市「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五愛村村民廖元銀腿腳不便早早輟學務農加之先天性心臟病的打擊胡忠平多次上門動員鼓勵其發展林下養雞產業讓廖元銀漸漸重拾信心在胡忠平的協助下廖元銀向銀行申請了5萬元扶貧貸款建雞舍、進雞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