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興衰與早期歐洲地圖上的中國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龔纓晏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大動脈,它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構成。絲綢之路不僅是貨物轉運、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知識傳播的通道。公元前2世紀末,古代希臘、羅馬人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首次獲知中國。他們把絲綢稱為「賽裡斯織物」,將東方盛產絲綢的民族稱為「賽裡斯」。一般認為,「賽裡斯」一詞源自漢語「絲」的讀音。在古代歐洲人的心目中,賽裡斯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公元1世紀的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寫道,賽裡斯有一種獨特的樹木,上面長有絨毛;賽裡斯人先用水將絨毛弄溼,然後將它們梳爬下來,最後做成賽裡斯織物,賽裡斯人「身材要比一般人高,長著紅頭髮,藍眼睛」,可以活到140歲。

  到了公元1世紀中期,地中海地區的人們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模糊地知道東方有個被稱為「秦尼」的國度。最早記載「秦尼」的是《厄利垂亞海航海記》。這是一部用希臘文撰寫的航海指南和貿易手冊,書中寫道:越過印度恆河地區繼續向北航行,「在大海盡頭的最北端」,有個叫做「秦尼」的地方,那裡盛產各種絲綢。顯然,這裡所說的「秦尼」就是指中國。不過,這部著作並沒有提到賽裡斯,更不知道這個「秦尼」與「賽裡斯」都是指中國大地。

  公元2世紀,託勒密不僅努力探究「賽裡斯」與「秦尼」之間關係,而且還在地圖上將它們表現出來(圖①)。託勒密在他用希臘文撰寫的《地理學》中提出,「賽裡斯」位於亞洲的東方,群山環抱;「賽裡斯」以北及以東地區,都是未知的土地;南部邊界的西段與印度接壤,東段與秦尼接壤。託勒密進而認為,「秦尼」以東是未知的土地,它的南面一直越過赤道,然後向西延伸,最終與非洲大陸相連,這樣,印度洋就成了一個被陸地環繞的巨大湖泊。顯然,託勒密的東亞地理知識得自傳聞,充滿了錯誤。在託勒密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同樣繪有「賽裡斯」(Serica region)和「秦尼」(Sinarum region),其中「賽裡斯」被標繪在亞洲東部的內陸地區,「秦尼」則一直延伸到赤道以南。

  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時期。進入3世紀後,羅馬帝國發生了嚴重危機。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以希臘語為共同的語言。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首都,以拉丁語為共同的語言。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大規模動蕩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通向地中海地區的絲綢之路中斷了。歐洲人再也無法獲得新的東方地理知識,只能重複前人的種種傳說。同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不斷降低。從4世紀末開始,在流行拉丁語的西歐,作為環地中海地區學術精華的希臘文化已經消亡了。就地理學而言,託勒密的《地理學》被遺忘了,希臘文著作所記載的「秦尼」也被遺忘了,他們只知道保留在拉丁文著作中的「賽裡斯」。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西歐,基督教在精神文化領域一統天下,基督教的《聖經》不僅是信仰的權威,同時也是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根據《聖經》,再加上殘存下來的一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知識,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地圖,即「世界輿地圖」。現存的中世紀「世界輿地圖」約有1千幅,其中多數沒有提到中國,只有在少數幾幅地圖上,才可以找有關中國的一點內容,而且內容貧乏,僅出現「賽裡斯」,而沒有提及「秦尼」。比較典型的是被現代學者稱為《普羅旺斯地圖》的地圖(圖②)。

  《普羅旺斯地圖》是一本抄本中的插圖,時代為12世紀。圖中,大地被畫成圓形,就像拉丁字母O一樣,大地周邊則是循環相通的廣闊海洋。大地中間,橫、豎相接的兩條水系,構成了T字形結構。其中T字橫臂左側是塔納伊斯河,右側是尼羅河;T字的豎條是地中海。全圖中,東方朝上,T字橫臂的上方是亞洲,右下方是非洲,左下方是歐洲。亞洲的面積,幾乎是歐洲與非洲的總和。我們把這樣的地圖,稱為T-O地圖。T字的橫豎交叉處上方,出現了一個三角形,裡面的文字是「沼澤」,指的是亞速海一帶。O形的大地外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畫著一個十字架。正東方的繞地大洋中,還有個十字架,它的下面,亞洲最東方的陸地上,有個小圓圈裡面寫著的是「天堂」。天堂下方,就是印度。天堂的右下方(東南方),有兩條叉開的河流,其中右側(南側)的河流是尼羅河。「賽裡斯」(Seres)就位於尼羅河的左側(北側)。與「賽裡斯」隔著尼羅河遙遙相望的,則是埃及的一些城市了。這幅地圖所描繪的中國(賽裡斯),在地理位置上顯然是錯誤的。有的地圖還要簡單。例如,在另一幅12世紀抄本的插圖中(圖③),也是T-O地圖,東方朝上。但圖中沒有圖形,只列出世界各地139個民族的名稱。在「亞洲各民族」中,就有「賽裡斯人」(左起第三欄、自上而下第三行Sereseos)。根據這幅地圖,根本不可能知道「賽裡斯人」生活在世界的什麼地方。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的退化,由此可見一斑。

  上面這些歐洲早期地圖說明:絲綢之路的興盛,促進了知識的繁榮;相反,絲綢之路的衰落,導致了知識的退化。只有通過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才能推動人類知識的進步。(作者為寧波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作者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胡德坤 王丹桂 摘要 漢武帝時期,新加坡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所經之地之一。
  • 英國歷史學家眼中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今日世界的巨變如何在過去的歷史中找到影子,各國權力的興衰起落.世界各地的黎明與黃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規律,一個國家的資產泡沫突發經濟衰退如何能夠在幾千英裡以外的其他國家與地區帶來影響。
  • 超級大國太貪心,對中國收重稅,中國改道後,其立刻衰落,被肢解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30年河東,30年河西,對於國家興衰來說更是如此。歷史上很多強國已經煙消雲散,而一些國家又在快速崛起。從大國興衰的進程來看,每個大國的衰敗原因都是大不相同。下面這個超級大國,曾雄霸歐亞,但是因為中國改了條道,從此徹底衰敗,最後被肢解,現在成三流國家。
  •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早期傳播
    東南亞各國商品貨幣的發展深受中國貨幣文化的影響,除物物交換外,爪哇國行市交易用中國銅錢並布帛之類,蘇門答臘改用中國度量方法,馬歡《瀛涯勝覽》:「(爪哇)國中一應買賣交易,皆以十六兩為一斤。」當地為了方便與中國商人交易,甚至連中國貨幣的單位計價制度,他們也都接受,這說明中國計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經鄭和艦隊的傳播,已經影響到了海外各國。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他「猜想」古代中國與西方之間存在一條商路,起到了溝通東西方經貿的作用。  與公眾認知中將「絲綢之路」作為一個歷史定論而普遍接受不同,學界對於「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一直存有爭論。在李希霍芬以前,正規的歐洲歷史學家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條從中國通往西方的通道。事實上,真正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是斷續而稀少的。
  • 從「絲綢之路」到「紙張之路」,挖掘「法老寶藏」
    在他看來,漿紙製作工藝才是絲綢之路上傳播的最重要的「商品」,這項發明永遠地改變了中國和世界。他認為「絲綢之路」更應該叫「紙張之路」。 布魯姆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在於,儘管普遍認為絲綢之路是絲綢、玉器、玻璃器皿、陶瓷和漆器的早期貿易渠道,但這條陸路交通網同樣也是信息和技術知識互聯互通的渠道,而這種互聯互通正是現代紙張世界誕生的必備要素。
  • 古代中國的三幅絕密世界地圖!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大明混一圖》最早繪製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橫3.87米、縱4.75米,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地圖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清晰可見。
  • 穿越歷史的絲綢之路
    13世紀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寫道: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有著大量的綾羅綢緞。經過《馬可·波羅遊記》的介紹,杭州絲綢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聲譽雀起。義大利人對杭州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在馬可·波羅之後,傳教士衛匡國於明清之際被派遣到中國傳教。衛匡國出生於義大利特倫託,本名馬爾蒂諾·馬爾蒂尼(MartinoMartini)。1643年,29歲的馬爾蒂尼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杭州。
  • 在絲綢之路上,找到張家界
    第一次,中國人和他的絲綢瓷器,踏上了歐洲的土地。這6440公裡,用絲綢緞帶連接,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在此交匯碰撞。除卻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她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
  • 去中國科技館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
    人民網北京1月2日電(池夢蕊)一提起絲綢之路,您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起漫漫黃沙、悠揚駝鈴、點點白帆、繁華市集……的浪漫想像。但是,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由多少條線路構成?古代旅行家在漫漫古道上如何克服艱難險阻?絲綢之路上傳播了哪些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絲綢之路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 年度書單︱六位史學博士生:從聖經考古到絲綢之路
    葉山(賓州州立大學 歷史地理)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圖上的世界歷史》)Jerry Brotton (2013)地圖是一種信息載體,交流工具,也是一種藝術作品,地圖的製作和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 香絲之路:阿曼與中國的早期交流——兼答對「絲綢之路」的質疑
    由這些早期的傳播交流,遂有1世紀「甘英使大秦」促成阿曼(蒙奇、兜勒)遣使中國建立國家關係。阿曼是古代絲綢之路海陸兩道聯通路網的交通樞紐;和羅馬金幣一樣,阿曼乳香、中國絲綢都曾擔任古代世界經貿交流的等價物,一起支撐了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運作。
  • 漳州月港開禁 促進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由兩大幹線組成。一是由中國通往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二是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蓬萊、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 北海、南京等中國最主要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猶如璀璨的明珠,點綴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
  • 十六世紀的歐洲製圖師繪製的地圖:充滿神秘色彩
    1、這是16 世紀早期的一張世界地圖,是德國著名繪圖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繪製。圖集整理:馮玄一2、德國繪圖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繪製的另一幅世界地圖。這是首幅清楚描繪西半球為獨立半球、太平洋為獨立大洋的世界地圖,代表了當時的最新認識。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語: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 中國宋代地圖《華夷圖》首次出現朝鮮半島
    後世傳抄的託勒密亞洲地圖中,西方認識的東方之極是「賽裡斯國」,中國邊上的朝鮮半島還不為西方所知。  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定位於南海的廣東和廣西,2014年筆者在廣州參加韓國慶尚北道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才知道這幾年韓國以慶尚北道為首倡的「絲綢之路東起點」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韓國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起點是慶尚北道港口。
  • 科普| 地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制出版社會需要的各類地圖
  • 在中國早期,人們繪製出世界地圖是什麼樣子?
    在沒有衛星環繞,無法以上帝視角洞察萬物的時代,繪製世界地圖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長期引領世界,並建立了中華朝貢體系的古中國,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開始了世界地圖的繪製。如果說《海內華夷圖》對域外諸國粗略的描繪源於對世界認知的缺乏,那麼這幅在對西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繪製而成的世界地圖,則完全體現了"中國居於大地中央,為天下,天下之外四海島嶼所居之人為夷狄"的古代世界觀,是一副非常傳統的中國式世界地圖。
  • 世界偏見地圖中文版 老乾媽去了歐洲臺灣是冒牌中國
    世界偏見地圖中文版 老乾媽去了歐洲臺灣是冒牌中國  羅劍 • 2015-11-05 11:15:13 來源:前瞻網 E8232G0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 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研究阿瑜陀耶城的興衰,對於我們了解中世紀後期和近代早期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阿瑜陀耶城由於其顯著的地理位置優勢,國際化特徵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城市居民的國際化。由於阿瑜陀耶城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城中聚居著中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和馬來亞人等,後來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在這裡常年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