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纓晏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大動脈,它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構成。絲綢之路不僅是貨物轉運、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知識傳播的通道。公元前2世紀末,古代希臘、羅馬人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首次獲知中國。他們把絲綢稱為「賽裡斯織物」,將東方盛產絲綢的民族稱為「賽裡斯」。一般認為,「賽裡斯」一詞源自漢語「絲」的讀音。在古代歐洲人的心目中,賽裡斯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公元1世紀的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寫道,賽裡斯有一種獨特的樹木,上面長有絨毛;賽裡斯人先用水將絨毛弄溼,然後將它們梳爬下來,最後做成賽裡斯織物,賽裡斯人「身材要比一般人高,長著紅頭髮,藍眼睛」,可以活到140歲。
到了公元1世紀中期,地中海地區的人們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模糊地知道東方有個被稱為「秦尼」的國度。最早記載「秦尼」的是《厄利垂亞海航海記》。這是一部用希臘文撰寫的航海指南和貿易手冊,書中寫道:越過印度恆河地區繼續向北航行,「在大海盡頭的最北端」,有個叫做「秦尼」的地方,那裡盛產各種絲綢。顯然,這裡所說的「秦尼」就是指中國。不過,這部著作並沒有提到賽裡斯,更不知道這個「秦尼」與「賽裡斯」都是指中國大地。
公元2世紀,託勒密不僅努力探究「賽裡斯」與「秦尼」之間關係,而且還在地圖上將它們表現出來(圖①)。託勒密在他用希臘文撰寫的《地理學》中提出,「賽裡斯」位於亞洲的東方,群山環抱;「賽裡斯」以北及以東地區,都是未知的土地;南部邊界的西段與印度接壤,東段與秦尼接壤。託勒密進而認為,「秦尼」以東是未知的土地,它的南面一直越過赤道,然後向西延伸,最終與非洲大陸相連,這樣,印度洋就成了一個被陸地環繞的巨大湖泊。顯然,託勒密的東亞地理知識得自傳聞,充滿了錯誤。在託勒密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同樣繪有「賽裡斯」(Serica region)和「秦尼」(Sinarum region),其中「賽裡斯」被標繪在亞洲東部的內陸地區,「秦尼」則一直延伸到赤道以南。
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時期。進入3世紀後,羅馬帝國發生了嚴重危機。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以希臘語為共同的語言。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首都,以拉丁語為共同的語言。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大規模動蕩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通向地中海地區的絲綢之路中斷了。歐洲人再也無法獲得新的東方地理知識,只能重複前人的種種傳說。同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不斷降低。從4世紀末開始,在流行拉丁語的西歐,作為環地中海地區學術精華的希臘文化已經消亡了。就地理學而言,託勒密的《地理學》被遺忘了,希臘文著作所記載的「秦尼」也被遺忘了,他們只知道保留在拉丁文著作中的「賽裡斯」。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西歐,基督教在精神文化領域一統天下,基督教的《聖經》不僅是信仰的權威,同時也是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根據《聖經》,再加上殘存下來的一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知識,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地圖,即「世界輿地圖」。現存的中世紀「世界輿地圖」約有1千幅,其中多數沒有提到中國,只有在少數幾幅地圖上,才可以找有關中國的一點內容,而且內容貧乏,僅出現「賽裡斯」,而沒有提及「秦尼」。比較典型的是被現代學者稱為《普羅旺斯地圖》的地圖(圖②)。
《普羅旺斯地圖》是一本抄本中的插圖,時代為12世紀。圖中,大地被畫成圓形,就像拉丁字母O一樣,大地周邊則是循環相通的廣闊海洋。大地中間,橫、豎相接的兩條水系,構成了T字形結構。其中T字橫臂左側是塔納伊斯河,右側是尼羅河;T字的豎條是地中海。全圖中,東方朝上,T字橫臂的上方是亞洲,右下方是非洲,左下方是歐洲。亞洲的面積,幾乎是歐洲與非洲的總和。我們把這樣的地圖,稱為T-O地圖。T字的橫豎交叉處上方,出現了一個三角形,裡面的文字是「沼澤」,指的是亞速海一帶。O形的大地外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畫著一個十字架。正東方的繞地大洋中,還有個十字架,它的下面,亞洲最東方的陸地上,有個小圓圈裡面寫著的是「天堂」。天堂下方,就是印度。天堂的右下方(東南方),有兩條叉開的河流,其中右側(南側)的河流是尼羅河。「賽裡斯」(Seres)就位於尼羅河的左側(北側)。與「賽裡斯」隔著尼羅河遙遙相望的,則是埃及的一些城市了。這幅地圖所描繪的中國(賽裡斯),在地理位置上顯然是錯誤的。有的地圖還要簡單。例如,在另一幅12世紀抄本的插圖中(圖③),也是T-O地圖,東方朝上。但圖中沒有圖形,只列出世界各地139個民族的名稱。在「亞洲各民族」中,就有「賽裡斯人」(左起第三欄、自上而下第三行Sereseos)。根據這幅地圖,根本不可能知道「賽裡斯人」生活在世界的什麼地方。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的退化,由此可見一斑。
上面這些歐洲早期地圖說明:絲綢之路的興盛,促進了知識的繁榮;相反,絲綢之路的衰落,導致了知識的退化。只有通過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才能推動人類知識的進步。(作者為寧波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