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實用的創造,世界地圖自然必不可少。它自誕生之日起,便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人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然而,世界地圖並非當代之產物。人類繪製地圖,用地圖認識世界,古已有之。可是,古代並沒有精密的天文科學儀器測量,沒有精準全面的地理科學知識,人們到底如何去繪製地圖?對世界地圖又有著怎樣的認識與見解?今天,我們就通過古代中國明王朝的三幅絕密世界地圖來做一深入了解、認識。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王朝是一個創造無數奇蹟的朝代,著名的鄭和下西洋,讓古人對世界有了比前人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古人眼中的世界地圖也在此不斷構建與完善。
《大明混一圖》最早繪製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橫3.87米、縱4.75米,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地圖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清晰可見。
這幅彌足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它的被發現,源於南非國民議會女議長金瓦拉博士——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地圖和世界地圖的歷史學家、古代地圖收藏家。《大明混一圖》向世人表明,這幅由中國人繪製的地圖,比西方探險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謂歐洲人最早發現非洲的歷史需要改寫。
《明代坤輿萬國全圖》首繪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通幅橫3.802米,縱1.687米,由義大利人利瑪竇(1552~1610)參加編繪,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此外並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這樣,中國就自然而然位於該圖的中心。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繪製於明代中後期,通幅橫30.12米,縱0.59米,繪於絹本之上,是一幅明朝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而今輾轉80載,榮歸故裡,被香港世茂集團董事長許世茂1.33億元重金買下,而後捐贈故宮博物院,並亮相2018狗年春晚,一時間驚豔國人,響徹世界。
明代內府的絕密手卷。《絲路山水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傳統方式——手卷繪製,由明代內府宮廷畫師吳門畫派運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全卷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共計211個地理坐標,涉及歐、亞、非三大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是明代當時行政規劃、外交活動、軍事部署、商貿往來的實用指南。
青綠山水畫的巔峰巨製。古人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畫筆繪製山川地形,因此古代的地圖不僅具有實用性,更有著超高的藝術價值。《絲路山水地圖》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山水巨製。整幅繪於縑帛之上,整個地圖使用明代中期盛行一時的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繪製,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鬱,裝飾性強,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豔奪目,幾乎不減當年;代表了明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準,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繪畫中絕版地圖,地圖中的最美書畫」,這也使其相比其他版本古世界地圖,有其獨具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之原因。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歷史淵源。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生動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後的輝煌,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歷史依據,為「一帶一路」研究與深刻開展提供寶貴的參考與借鑑。
《絲路山水地圖》是古代地圖的最高成就,是古代山水繪畫的不朽傑作,是絲路精神的時代詮釋,更是千秋萬世的傳世瑰寶,理當弘揚與傳承。
適逢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倡議五周年之際,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出品,以曠世奇珍、明代宮廷地圖《絲路山水地圖》為藍本,1:1精工打造的《絲路山水地圖》絲絹長卷至尊版,現榮耀首發。
絲絹長卷至尊版《絲路山水地圖》完美再現了原作的神韻和細節,是當代絲路主題藝術中的最佳收藏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