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顧城經典現代詩歌精選十首

2020-12-20 讀睡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詩歌

《假如……》

假如鐘聲響了

就請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將在冥夜中

編織一對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戀的祖國上空

繼續飛翔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說

它在窗簾後面

被純白的牆壁圍繞

從黃昏遷來的野花

將變成另一種顏色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說

它在一個小站上

注視著周圍的荒草

讓列車靜靜馳過

帶走溫和的記憶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你說

它就在大海旁邊

像金桔那麼美麗

所有喜歡它的孩子

都將在早晨長大

.

走了那麼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

「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這個燈是「家」的代表。它是迷失在黑暗裡的羔羊,第一聲聽見得主人的呼喚;是暴風雨裡失群的燕子,第一眼望見得它的團隊;是離家出走的孩子,回家後第一口聞到得母親的飯香。我們尋尋覓覓,為的就是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溫暖。

「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這燈,是「安靜」地祈求。顧城說,它在一個四周滿是荒草的小站上,從這點來看,顧城認為所有的人應該有孤獨的那刻,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安靜,需要一個小小的站臺來放逐我們疲憊的心靈,四周不要同類,不要房子,就是小巧可愛的羚羊也不要,甚至不要鳥兒,就算有草,也是自然荒蕪的,因為鮮豔地怒放會影響自己所需要的寂寞。

《自信》

你說

再不把必然相信

再不察看指紋

攥起小小的拳頭

再不相信

.

眯著眼睛

獨自在落葉的路上穿過

讓那些悠閒的風

在身後吃驚

.

你驕傲地走著

一切已經決定

走著

好像身後

跟著一個沮喪得不敢哭泣的

孩子

他叫命運

《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自己的歌

在布滿車前草的道路上

在灌木的集市上

在雪松和白樺樹的舞會上

在那山野的原始歡樂上

我唱自己的歌

.

我唱自己的歌

在熱電廠恐怖的煙雲中

在變速箱複雜的組織中

在砂輪的親吻中

在那社會文明的運行中

我唱自己的歌

.

我唱自己的歌

即不陌生又不熟練

我是練習曲的孩子

願意加入所有歌隊

為了不讓規範的人們知道

我唱自己的歌

.

我唱呵,唱自己的歌

直到世界恢復了史前的寂寞

細長的月亮

從海邊向我走來

輕輕地問:為什麼?

你唱自己的歌

《我的心愛著世界》

我的心愛著世界

愛著,在一個冬天的夜晚

輕輕吻她,像一個純淨的

野火,吻著全部草地

草地是溫暖的,在盡頭

有一片冰湖,湖底睡著鱸魚

.

我的心愛著世界

她溶化了,像一朵霜花

溶進了我的血液,她

親切地流著,從海洋流向

高山,流著,使眼睛變得蔚藍

使早晨變得紅潤

.

我的心愛著世界

我愛著,用我的血液為她

畫像,可愛的側面像

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再閃耀

有些人疲倦了,轉過頭去

轉過頭去,去欣賞一張廣告

《我是一座小城》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沒有雜亂的市場,

沒有眾多的居民,

冷冷清清,

冷冷清清。

只有一片落葉,

只有一簇花叢,

還偷偷掩藏著——

兒時的深情……

.

我的夢,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沒有森嚴的殿堂,

沒有神聖的墳陵,

安安靜靜,

安安靜靜。

只有一團薄霧,

只有一陣微風,

還悄悄依戀著——

童年的純真……

.

啊,我是一座小城,

一座最小的城,

只能住一個人,

只能住一個人,

我的夢中人,

我的心上人,

我的愛人啊——

為什麼不來臨?

為什麼不來臨?

.

在《小城》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很容易讀出詩人那種若隱若現的心靈孤獨和憂傷,出於對理想的追尋熱愛,對現實的不滿,詩人的心像一座遠離都市喧囂的山城,既「不森嚴」,也「不神聖」,像一片綠葉那麼質樸,像一簇映山紅那麼輕盈,象一團薄霧那麼輕盈,詩人純真的心,寂寞的慌,孤獨的魂,於是無論白天夜晚,無論醒來還是在夢中,他都在熱切的等待「心上人」「夢中人」「愛人」的到來。讀他的詩是一種人生的探求,靈魂的解析。每一次讀顧城的詩,都有不同的感受。讀他的詩,我們一直感到我們面對著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時而睜著圓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時而託著下巴,稍作沉思狀,時而扳著指頭,把著指甲,喃喃自語……那些由童真引發的情思、意念、幻想、體驗總是帶著謙卑、天真、好奇的光彩。

《感覺》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郭沫若曾對他的學生說:「詩是什麼?詩是一種感覺,只要老實地將你對事物的感覺寫出來,便成為詩了。」由他這麼一說,詩仿佛成了極為容易的事。其實不然,詩是一種極艱辛的情感表達,因為感覺,即我們的謂的直覺或靈感很難把捉,它們總是像流星樣在我們的心空倏忽而來,倏忽而去。

讀顧城的朦朧詩,讀的就是感覺,它穿透歷史所有的朦朧,模糊,點激在我們的心靈,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厚重而無奈卻又熱情向前的感觸,這是詩人獨特的感覺的偉力,它們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

《詩情》

一片朦朧的夕光

襯著暗綠的樓影

.

你從霧雨中顯現

帶著浴後的紅暈

.

多少語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

我們走進了夜海

去打撈遺失的繁星

《我的詩》

我的詩

不曾寫在羊皮紙上

不曾侵蝕

碑石和青銅

更不曾

在沉鬱的金頁中

劃下一絲指痕

.

我的詩

只是風

一陣清澈的風

它從歸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過患者

夢的帳頂

掠過高燒者的焰心

使之變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綠野上

不斷沉降

像春雪一樣潔淨

消溶

《不是再見》

我們告別了兩年

告別的結果

總是再見

今夜,你真是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見

.

還需要什麼?

手涼涼的,沒有手絹

是信麼?信?

在那個紙疊的世界裡

有一座我們的花園

.

我們曾在花園裡遊玩

在乾淨的臺階上畫著圖案

我們和圖案一起跳舞

跳著,忘記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還在緩緩旋轉

.

現在,還是讓火焰讀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著

多麼溫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沒有,煙在飄散

.

你走吧,愛還沒有燒完

路還可以看見

走吧,越走越遠

當一切在蟲鳴中消失

你就會看見黎明的柵欄

.

請打開那柵欄的門扇

靜靜地站著,站著

像花朵那樣安眠

你將在靜默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這就是我的祝願

.

顧城和北島、舒婷一起登上詩壇,他以孩子氣的純真引起讀者的注視。這一首是寫愛情的破裂的,仍然帶著孩子氣的純真。

先是寫下決心分手,然而又分不開,終於決心要分開了,所以詩的題目叫做《不是再見》,真的要走了。一開始就進入了某種戀人之間常有的意志與情感的矛盾、反覆的境界,理性意識和潛意識不能統一的境界。

寫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燒信。他把這叫做「讓火焰讀完吧。」這本是很悲慘的,然而在顧城的筆下,悲慘的分手都顯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義的方法來寫,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像來寫,也未嘗不可,但那樣就太陳舊了。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詩歌|顧城:我的心愛著世界
    本期音頻選自顧城經典詩歌欣賞《生命幻想曲》我的心愛著世界作者:顧城朗誦:趙屹鷗這樣衝突的兩種配色給人整體感覺並不和諧,甚至給人彷徨壓抑的心靈感受,加之詩歌所描述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象,給人體驗是寂靜而冷清。這與詩人以往那些色彩豐富、明豔的世界有所出入。
  • 詩人顧城和英兒:誰也不知中止玫瑰。顧城的詩歌《一人》賞析
    詩是道路,通過它,我們走向詩意棲居的遠方;一首首詩歌是道路旁的驛站,我們汲水,留宿,和主人手扶相迎,無論主人已然逝去或者尚在人間,然後打馬走過……走向遠方,亦走向人間,心中的那片人間!——賞詩品文論世集顧城的詩歌《一人》,是寫詩人和英兒之間的情感糾葛,這種情感糾葛在詩人看來是「不能避免」的,是「他的命運」;顧城的詩歌《一人》,寫詩人和英兒之間的「危險安心」的愛戀,「危險」是為顧城置妻子謝燁不顧而與情人英兒的畸形之戀,「安心」是為顧城確實在與英兒的愛戀中找到了靈肉相合的感覺,顧城曾說:「英兒是我的靈魂」。
  • 顧城的詩歌《門前》賞析
    此照片和《門前》的 意境頗為wen'he顧城的詩歌《門前》可看作一首情詩,詩人寫兩情相立門前,寫出了「家」的溫馨,是顧城對戀人謝燁愛的表白;《門前》亦流露出詩人對農耕文明的留戀詩人說「我們要乘著它/度過一生」,這可看作顧城對農耕文明,樸實的田園生活嚮往的明證。對於農耕的艱辛,詩人並不懼怕,顧城寫道「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然而,它有歷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我們愛土地」,詩人恬然於農耕的辛勞。
  • 重溫經典詩歌丨顧城:來臨
    顧城對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幾近瘋狂,在他締造的「理想之國」裡,死亡也能美得像秋風那般溫婉寂靜,像陽光一樣神聖而躍動不已。今天推薦顧城的這首《來臨》,在他的筆下似乎每個物體和意識形態都能擁有生命且美麗神秘,初讀這首詩時會感覺到一種欣喜和迫切的節奏感,宛若精靈般生機勃勃,最後又如驟雨初歇,一切回歸寧靜。
  • 論顧城的詩歌
    本論文根據顧城的詩歌論來整理顧城的詩歌,尤其針對它語言和形式的變遷,來考察顧城終生探求的詩歌理想和他的創作留給現在和未來的讀者的課題。一顧城的創作是從聽到自然中秘密的聲音開始的。他記錄這個大自然給予他的啟發時,選擇了詩歌這個表現形式,這的確跟他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這個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
  • 徐敬亞:顧城——命中注定的詩人
    煌煌兩卷本,收錄顧城自6歲到37歲31年間創作的兩千餘首詩。1800頁——在我的閱讀範圍,凡古往今來,還沒哪位中國詩人出版過如此巨量的詩全集——每一頁裡,顧城都活著,永遠。詩人一去,已整整17年。1993年10月8日,在情感衝撞的激流島,悽美的黃昏中,顧城親手定格了自己的生命。對於詩人來說——他將永遠年輕,因他用死固定了年齡。
  • 著名詩人顧城曾經在武夷路上住過……
    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
  • 顧城的詩歌《一代人》賞析
    《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詩歌《一代人》語言簡潔精煉,內涵豐富深刻,既有凝重的批判性,又富有濃烈的抒情性。這首詩歌只有短短兩句話,思想內涵卻豐富深刻。「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詩人用「黑夜」象徵了「一代人」所處社會環境的惡劣、黑暗(指「文革」),詩人用「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控訴、痛斥了「黑夜」對「一代人」心靈的殆害。
  • 顧城的詩歌《別》賞析
    誠如謝燁後來在給顧城的回信中說:「我們知道這是開始而不是告別。」此詩寫於一九七年六月,在此之前,顧城、謝燁在火車上邂逅,顧城對善良美麗的謝燁一見鍾情,為了不讓這個「夢幻」一般的姑娘成為「永生的幻覺」,到站下車時,向來膽小的顧城將寫有自己住址的紙條塞到謝燁手裡。後來,謝燁拿著紙條,「沿著長長的長著白楊樹的道路走」,輕輕敲了顧城的門。
  • 見證中國詩歌變遷,舒婷顧城等著名詩人從這裡走出,青春詩會書寫詩...
    青春詩會做為中國詩歌界影響力最大的詩歌品牌活動,將繼續書寫傳奇。新華社資料圖 程敏 攝入選 萬裡挑一覓新人「從1980年首屆開始,舒婷、吉狄馬加、顧城、葉延濱、西川、于堅、楊克等數以百計的著名詩人均從青春詩會走出。」
  • 史上最全,顧城18首詩歌名句,句句扎心
    詩人顧城在我眼中,像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他不諳世事,孤獨,明麗純淨。顧城的詩歌同樣充滿童真氣質,但是在童真裡又有讓人心碎的悲哀,他的詩歌最適合挑一個乾乾淨淨的下午讀,想起詩歌裡的無數感傷和歡喜,總是太動人。
  • 詩歌 顧城:門前
    詩歌 顧城:門前 門前 作者|顧城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 激流島殺妻後自殺的童話詩人——上帝與魔鬼的結合體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這句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詩句來自詩人顧城的《一代人》,這是他早期的一些詩,但大多是片段句子,記錄對紛亂社會生活的反應。顧城原籍上海,出生在北京,1969年隨父親顧工下放山東農村,1974年回到北京,80年代以後生活在紐西蘭等國。他有很多的著名詩集,如《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等等,他是天才的詩人,是朦朧詩的領軍人物。
  • 童話詩人顧城,提出三人同居,幸福生活的背後卻是斧頭殺妻
    在常人的眼中,查海生或許癲瘋,但他的追求又有幾人懂,最終海子選擇了臥軌自殺,了卻一生,同樣,童話詩人顧城,三人同居,看似和平的伊甸園,背後卻是斧頭殺妻,童話的背後滿是殘暴和荒誕。顧城,1956年出生在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顧工是小說家、詩人,從小他就受到了父親的薰陶,不過他性格過於內向,甚至過於敏感,他不喜歡跟一群人在一起,喜歡一個人,有時間他講故事不跟人講,而是對著一面牆講。
  • 顧城經典詩文賞析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人如何暫且不討,後人自有後人看法,就事論事,其在詩歌藝術方面的造詣是不可替代的特殊。
  • 顧城的詩歌《小旗》詩名中的「小旗」是英兒的代稱嗎?
    顧城的詩歌《小旗》,一種隱蔽的情感悄悄生長,在無人注視下,「麥子熟了」,起伏的「麥浪」,讓顧城徹底蕩進那隱蔽的情感裡,從此再也沒泅渡出來。如果我猜的沒錯,「小旗」當指英兒。用「小旗」稱呼英兒,在於英兒的旗人身份。
  • 37.5青年論壇 | 第七講: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第七講 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主講人:陳昶 主持人:毛秋月時間:2020年12月19日/周六/15:00—17:00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4F多功能會議廳講座現場預約二維碼(僅限20位觀眾名額)直播觀看入口掃二維碼即可進入直播間講座簡介把顧城與海子放在一起來談他們的詩歌與繪畫
  • 最美好的十首現代詩,你會背幾首?
    古體詩與現代詩相比,我更喜歡古詩詞的含蓄婉轉,用詞精準。但有時候,我也愛現代詩,愛它們的形式自由,也愛它們的內涵開放。它們是空中的一朵雲;它們是風中的一顆草;它們是雨中的一把傘......它們無言卻有著震撼人心的作用。
  • 情人英兒:詩人顧城自殺背後的北大才女,後來怎麼樣了?
    曾經,顧城在他的詩中寫道:「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沒人能料到,想救贖世人脫離不幸的天才詩人顧城,卻恰恰成為了悲劇的製造者。在她看來,事發前顧城已陷入到極端的神經質中,他宗教性的「精神王國」已經顯示出嚴重的偏執和暴戾。當巨大的傷害無法避免時,他走向的是一條雙雙毀滅之路。1、當很多披著愛情外衣的故事發生時,總是氤氳著一種看上去頗為溫情的氣息。1986年6月,在北京昌平詩會上,30歲的顧城站在臺上朗讀詩歌。
  • 詩人顧城在愛裡掙扎,妻子與情人共侍一夫,情人離去,他走向極端
    1969年,顧城隨父親在農場工作了5年,他不喜歡這裡的一切,枯燥的生活,空曠的田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對自己認識的世界進行創造,他決定以寫作的方式來安慰自己,由此,17歲的顧城開始了最初的詩歌創作,改革開放之初,人們思想逐漸恢復平靜,顧城的詩也變得成熟,他的作品開始在各大雜誌報紙上發表,由此,一躍成為詩歌朦朧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