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魚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②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③鵬。
①北冥: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鯤(kūn):大魚名。③鵬:本為古「鳳」字,這裡表示大鳥之名。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①怒而飛,其翼若②垂天之雲。是鳥也,③海運則將④徙於南冥。
①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②垂:懸掛。③海運:海水運動。④徙:遷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齊諧》者,③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④擊三千裡,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齊諧》:書名。一說人名。③志:記載。怪:怪異的事物。④擊:拍打,這裡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①摶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馬也,
①摶(tuán):盤旋飛翔。②扶搖:旋風。③去:離開,這裡指離開北海。④息:氣息,這裡指風。⑤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①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③極④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①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②蒼蒼:深藍色。③極:盡。④邪:同「耶」,表疑問,相當於「嗎」「呢」。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用力鼓動翅膀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邊的雲彩。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
3.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裡,(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裡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三)課文分析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後來為什麼又寫鳥?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裡,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裡。說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__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裡)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裡」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裡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雋永,感染力強。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說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於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局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為: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這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並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的認識也是有局限的。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一)課文字詞詳解
莊子與惠子遊於①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②是魚之樂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②是:這。
惠子曰:「子非魚,①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④全矣!」莊子曰:
①安:怎麼。②固:固然。③固:本來。④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①請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請循其本:請允許我追溯話題本原。請,請允許我。循,追溯。其,話題。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麼(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雲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經。之,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鰷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4.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請允許我從最初的話題說起(或: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那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三)課文分析
1.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他來到濠水之濱,「從容出遊」感到快樂,於是見到「出遊從容」的魚也快樂。所以莊子說自己是在濠水的橋上感到魚的快樂的,否則哪能見到魚的快樂呢?
2.指出下面兩個疑問句語氣的強弱特點和表達效果。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1)句是惠子針對莊子知「魚之樂」而發起的疑問,語氣較輕。__(2)句是莊子針對惠子的問話的回答,用的是反問的語氣,語氣較強。這句話不從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從反面相對,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3.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對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