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解讀題目中的知識含義。每期的答案與解析會在後面的留言欄裡給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直接用網頁查看的網友不能正常查看解析與答案,請關注」地理蹊「公眾號,並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題目來自友情截圖提供)
我國巖雷鳥生活在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苔原或高寒草甸之類的生存環境中,全身包括腿和腳趾覆蓋著厚厚的羽毛。它每年換羽兩次,羽毛顏色在白色與斑駁色(黑白相間)之間變換,以保持與生存環境顏色一致(即動物保護色)。阿爾泰山區是巖雷鳥在世界上分布的最南區域(如下圖)。
1、描述額爾齊斯河支流的分布特徵,並分析其成因。(7分)
設問需要我們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支流的分布特徵,二是該分布的成因。從圖上可以看出圖示區域的額爾齊斯河支流來自北側,而南側一條支流都沒有,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額爾齊斯河,且呈梳狀分布(但不是羽狀)。產生這種原因應該是該區域受西風影響,北部受山地抬升降水多或積雪融水較多,河流補給豐富,而南側降水少,或臨近沙漠,河流無法發育。
整理語言:
特徵: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分布在北側,南側沒有支流,由北向南流入幹流,呈典型的梳狀分布。
北部一側臨有阿爾泰山,處於西風帶的迎風坡,受山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夏季也有冰雪融水補給,而河流的南側沒有明顯的山地,降水少沒有河流發育。
2、分析阿爾泰山區成為巖雷鳥分布的最南區域的原因。(4分)
回答本設問需要了解阿爾泰山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及巖雷鳥的生活習性,而題目材料中沒有給出更多的巖雷鳥的生活習性,只是給出了「我國巖雷鳥生活在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苔原或高寒草甸之類的生存環境中,全身包括腿和腳趾覆蓋著厚厚的羽毛。」 從「苔原或高寒草甸之類的生存環境中」 可以推斷出巖雷鳥生存的環境氣溫較低;而其「腿和腳趾覆蓋著厚厚的羽毛」應該為了禦寒,便於在雪中行走,推斷巖雷鳥應該是一種十分耐寒的鳥,在較低的氣溫下生存。阿爾泰山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受冬季高壓影響時間較長,冬季漫長而酷寒,夏季短暫又涼爽,全年氣溫較低。而阿爾泰山區以南區域緯度偏低,降雪相對較少,氣溫較高,所以這裡成為巖雷鳥分布的最南區域。
整理語言:
阿爾泰山區為大陸性氣候,冬季降雪多,氣溫低,冬季漫長而酷寒,夏季短暫涼爽,根據巖雷鳥的生存習性,它生存在氣溫較低的環境中,所以這裡適合巖雷鳥的生存。
3、推斷該區域巖雷鳥兩次換羽的季節及其羽毛變化過程。(4分)
本設問需要回答兩個問題:換羽的季節、羽毛變化的過程。根據題幹資料「它每年換羽兩次,羽毛顏色在白色與斑駁色(黑白相間)之間變幻,以保持與生存環境顏色一致(即動物保護色)」。中間提到了與生存環境顏色一致,所以換羽的季節應考慮到生存環境的變化。阿爾泰山區地處我國西北,緯度較高,受西風影響,降雪較多,冬季白雪覆蓋,而白色和當地的雪應該類似,成白羽時應該為冬季,這樣在雪地中不易被發現;而斑駁色也應該是和當地環境相關,比如與苔原和高寒草甸的顏色類似,所以斑駁色應該是在夏季,冰雪融化後,地表植被露出,花草植被茂密,換成斑駁色的巖雷鳥也不易被發現,便於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致。
整理語言:
換羽的季節應為:夏季和冬季。當冬季來臨時羽毛換為白色,夏季時換為斑駁色,而春秋季則應該處於一種過渡色,春秋由白色換為斑駁色,秋季則由斑駁色換為白色。
網友友情提供的標準答案:
1、分布特徵:支流皆發源於河流北側阿爾泰山區,支流大多自北向南流。成因:西風攜帶大西洋水汽,受阿爾泰山地地形阻擋抬升,南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較多;地勢北高南低;額爾齊斯河南側地區氣候乾旱,荒漠廣布,無支流匯入。
2、緯度較高,海拔高,高寒環境適宜巖雷鳥生存;阿爾泰山區位於邊疆,人口稀少,人類幹擾活動少。(後面一點人口稀少的原因,小編認為沒有意義)
3、春夏之交,由白色換為斑駁色;夏秋之交,由斑駁色換為白色。
地理素養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能力。課堂中老師大多進行著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念的講述,但對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要加強。比如這樣的題,在給出的情境材料中,對巖雷鳥沒有過多的描述,對阿爾泰山區周圍的自然環境也沒有進行過多的描述。所以針對第二小題對巖雷鳥分布最南區域的原因,乍一看起來無從下手,但從鳥所生活的環境、腳上的毛等可以倒推出來,另外因為巖雷鳥可以在此生長,所以也可以從阿爾泰山區的自然環境來逆推,這些其實都是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煅煉才是地理解題者亟需解決的一項技能。
阿爾泰山聳立於亞洲腹部的乾旱荒漠和乾旱半荒漠地帶,西風環流帶來大西洋水汽,順額爾齊斯河谷地和哈薩克斯坦齋桑谷地長驅直入,向北遇阿爾泰山,受地形抬升降水。降水較為豐富,降水隨高度遞增和由西而東遞減,冬夏多,春秋少;降雪多於降雨,且積雪時間隨高度增加而延長,雪線低至海拔2800米左右,是中國最低的雪線;氣溫變化隨高度增加而遞減。阿爾泰山區氣候垂直梯度變化明顯,具有冬長夏短而春秋不顯的特徵。
阿爾泰山跨越斜跨中國、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部分領土,從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亞,綿亙約2000公裡,呈西北—東南走向。發育有現代冰川;西部的山體最寬,愈向東南愈狹窄,高度亦漸低下。高山地區有冰蝕地形並有現代冰川,是中國最北端的現代冰川分布中心。阿爾泰山是典型的斷塊山。
巖雷鳥棲息於高山針葉林、雪線以下的矮樺灌叢、小半灌木荒漠草原、亞高山草甸,以及具有零散礫石的高山草甸,也可生活在2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是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以及森林草原地帶生活的鳥類,棲息地類型除了北極凍原帶、凍原灌叢森林、多巖石的草甸地帶以外,還棲息在高山針葉林、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帶。夏、秋季棲息於高山針葉林、矮樺灌叢、草甸和高山草原等地區,冬季常向氣候較暖的地區遷徙。除了繁殖期外(繁殖期為6-8月)大多成群活動,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動,冬季晚上則棲息於雪穴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