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越男)郵政編碼(以下簡稱「郵編」)當前已較少出現在生產生活中。在16日舉行的「新型郵編」研討會上,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軍山指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編制的郵政編碼已不適應當前的寄遞需求,我國亟需編制一套新的、統一標準的寄遞編碼系統,來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並適應郵政快遞行業發展的需要。
過去人們寫信、郵寄物品,郵編是必填項。但是現在人們寄快遞不再需要填寫郵編,甚至郵政普郵用這套編碼的也不多,因為如今的寄遞大多需要提供「服務到戶」的服務,而代表一定區域的六位郵編粒度太粗,已無法支撐這一需求。
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陳波在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人們在寄快遞時對地址的文字性描述隨意性大、準確性差,有的手寫還存在字跡潦草等問題,降低了「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效率。他認為,未來無人平臺投送是發展趨勢,這對精準定位提出迫切需求。複雜的、不準確的地名地址信息,對智能化程度尚且有限的機器「快遞小哥」是巨大挑戰,令無人機、無人車在快遞場景的應用空間受到限制。
目前我國快遞企業都各自建立了一套編碼體系對寄遞地址進行定位。蘇寧物流集團運營規劃中心副總經理段啟鈞說,隨著分揀中心數量、分揀目的地增多,企業需要頻繁進行編碼,在地址碼的採集、更新、標準化方面,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成本。
各企業編碼不統一、編碼生成有誤等問題,也導致分工分揀困難、地址庫信息不完整,行業協同發展受到阻礙。京東物流研發地圖負責人王梓晨舉例說,京東和其他快遞企業有合作關係,但是常常因為對同一個地址的描述不同,企業之間沒法互認,在結算時產生帳目不一致的問題。
北京大學牽頭22家單位開展的「全球位置框架與編碼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正致力於把地球表面或立體剖分成體積(面積)形狀相似、既無縫隙也不重疊的多層次離散網格,賦予網格唯一編碼。目前,專項組聯合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正在研究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快遞行業,初步構想是基於現在的六位郵編,結合全球統一的位置框架和編碼模型,創新郵政編碼的編碼規則,形成全球統一、精細到戶、人機通用的快遞物流統一位置標識編碼。
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吳餘龍表示,貨櫃的出現曾給物流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改變了產品包裝尺寸、運輸車輛與方式、倉儲形式等;未來統一標準的地址編碼的誕生,也將對快遞行業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如自動分揀模式將更加高效,配送會更加精準,並為行業協同發展打下基礎,提高行業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