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僅6.06萬人的小縣城,到如今GDP即將過萬億,高速發展的合肥已成為我國最閃耀的明星城市之一。
另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近期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合肥首次進入了15個「新一線城市」的榜單。
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合肥在人才培養、產業集聚、投資創新等多個方面的精準發力。
傳統產業打下城市基礎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 合肥是一個人口僅6.06萬人的小城市,工業總產值只有163萬元,規模遠不及省內蚌埠、蕪湖、安慶等城市。即便是到了2000年,合肥還被外界稱為大縣城,彼時的GDP 僅為325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80開外。
但2000年後,合肥的經濟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2009年,合肥GDP升至全國第49名,2019年經濟總量更是達到9409.4億元,是2000年的30倍左右,超越了多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位居全國第21名。按照這一發展態勢,未來合肥進入前20強只是時間問題,更有望超越佛山、無錫、寧波、長沙、青島等兄弟城市。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些年合肥的整體發展思路比較清晰,準確把握了產業發展規律,很好地抓住了產業分工與升級路徑,一方面做好原有產業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
在傳統產業方面,合肥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且擁有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再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進入新世紀後,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凌、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製造業基地。
可以說,以家電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奠定了合肥的基礎,並為後來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養份」。
新興產業離不開人才和創新
近年來,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績矚目,已經培育形成多個千億級別產業集群,樹立起「IC之都」「平板之都」「中國聲谷」等響亮招牌。
2019年,合肥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3.7%和10.1%,佔比分別為40.1%和32.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2500家,位居中西部第六,超過了寧波、廈門等沿海發達城市。
作為工信部與安徽省共建、全國唯一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基地(下稱「中國聲谷」)是安徽人工智慧的核心承載區。去年10月,以合肥高新區為主申報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成功獲批。科技部表示,希望發揮合肥在智能語音、機器人等領域的優勢,培育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水平。
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聚集,合肥良好的高教資源就成為其一大優勢。以合肥人工智慧產業版圖中另一個典型代表科大訊飛為例,它是全國首家由在校大學生創辦的上市公司。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合肥有中科大、中科院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肥創新能力最大的特點就是源頭技術強,基礎研究底蘊深。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合肥的源頭技術、創新氛圍和基礎研究底蘊有非常獨特的比較優勢。
目前,合肥擁有60所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個。同時,2012年以來,安徽省和合肥市與相關國內高校院所、企業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創新「科研+產業+資本」組織模式,搭建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之間的轉化平臺。
去年9月,合肥新型顯示器件成為國家發改委首批66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這背後是合肥在投融資模式上的創新。
比如,在此前合肥京東方6代線巨額投資中,由於京東方財力不足,需要地方政府充當「投資合伙人」,合肥市政府就首先承諾了90億元資金支持,而後由於成功吸引了60億元社會資金投資項目,最終合肥出資30億元,以購買京東方定向增發股票的形式注入項目公司。
這種市場融資模式是重大項目投融資方式的一次成功創新,在當時開創了一條地方政府資金引導、戰略投資者推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的產業投資新路徑,也在合肥之後的投資項目中得以運用。在此後投資285億元的8.5代線、458億元的10.5代線項目落戶合肥時,合肥市政府分多次向項目公司注入100多億元,為項目發展提供關鍵的資金支持。
林斐表示,引入京東方時採取的這種股權投資帶動槓桿效益,後來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得到了運用。
目前,推進新興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信息產業基礎集成電路成為合肥重點聚焦的內容。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市場發展白皮書》,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產值不斷增長,複合增長率全國第一。截至2018年12月,擁有集成電路企業總計186家,其中設計類企業132家,晶圓製造類企業3家,封裝測試類企業18家,設備和材料製造類企業33家。
近日舉行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合作事項籤約19個項目,產業合作、科技創新領域佔比近一半,其中有關共建長三角一體化量子通信幹線網絡、共同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框架協議、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製造基地項目業務合作協議等項目和合肥密切相關。
其中,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製造基地項目,由來自一市三省的(合肥)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蘇州瑞紅電子化學品有限公司、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籤約,提升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這也是合肥近年來構建「芯屏器合」體系的一個體現。
林斐說,合肥近十幾年來的發展都踩準了節點,很好地把握了產業發展的規律和機遇。同時,地方上有詳細的研究和前瞻性的謀劃,發展的主導產業相互之間形成合力,對上下遊產業的帶動也很重要。
當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合肥目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很明顯。林斐說,目前合肥的製造業發展很突出,接下來現代服務業也要加快發展起來。
同時,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合肥與杭州、南京的差距十分明顯,尤其是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仍比較小,對整個都市圈、周邊地區的輻射引領有限,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在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過程中,合肥的產業協作方面一定要差異化發展。新興產業體系的打造,更需要城市樞紐服務和配套功能的完善,這也會反過來作用於新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