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興亞 通訊員 李志宏
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去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環境整治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生豬產業遭受重創,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牽動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恢復生豬生產、提高豬肉市場供應能力刻不容緩。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一場事關國計民生的生豬穩產保供戰全面打響。
鹽城是生豬養殖大市,常年飼養量在1000萬頭以上,佔全省總量的20%多,全國每出欄100頭生豬就有一頭來自這裡。去年9月,鹽城生豬產能降至近幾十年來歷史低位,生豬產業受到較大衝擊。那麼,半年來,這裡的生豬養殖業恢復生產情況如何?廣大養殖場戶對未來信心幾許?生豬養殖之路怎麼走穩?產業轉型升級如何更好更快?記者奔赴鹽城市大豐、射陽、響水、濱海、鹽都等地,走訪多家養豬場,調查現狀尋找答案。
信心何來政策推力強市場引力足
「現在關於養豬的政策很具體,含金量高,讓我們發展生豬產業更有信心了。」3月24日上午,濱海溫氏畜牧有限公司辦公樓監控室,副總經理張玉喜通過遠程視頻監控展示公司下設的3個規模化大型種豬場,「公司與170戶家庭農場通過『四統一保』(統一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服務、疫苗獸藥,保價回收)進行合作。目前公司正擴大現有能繁母豬規模,並計劃新建一個育肥場,採取樓房智能養豬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繼續實施種豬場和規模養豬場戶貸款貼息政策,期限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並將建設資金貸款納入貼息範圍等;江蘇生豬「新九條」明確,對新增符合條件的種豬給予每頭700元的獎補,對年新增出欄生豬1萬頭的規模場戶獎補100萬元等;市、縣已出臺或正制定相關獎補措施……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信心恢復背後,是中央到地方「強有力」「穩而準」政策「組合拳」集中發力。
走訪中,養豬場負責人普遍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從利好政策、盈利空間、未來幾年的市場預期、防控豬病經驗的不斷增加幾個維度來看,有利於恢復生產。
不少企業已經在生豬養殖領域加大布局。3月9日,銀寶集團與濱海縣籤約,投資15億元,建設生豬養殖、屠宰、肉製品深加工、生物製藥等生豬全產業鏈項目;3月27日,牧原實業集團與阜寧縣籤約,投資20億元,建設仔豬繁殖、商品豬養殖、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規模化糧食種植、工廠化作物栽培為一體的現代、環保、健康的生豬全產業鏈項目……
補欄、擴產,是否會引發未來豬價動蕩?響水縣小尖鎮瑋瑋家庭農場負責人呂廣途養豬十多年,經歷了豬價沉浮,也遇到過不少挫折,但從沒有想過退縮,「我的體會是,堅持走規模化、科學化養殖道路,把豬養好,把效益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自然就強了。」同時他認為,積極復產,硬體建設需要時間,肉豬上市也需要時間,在確保低風險的情況下,養殖戶可以根據自身實力適當擴大規模,估計未來幾年會有不錯的回報。
更讓養豬人吃下「定心丸」的是,市、縣、鎮相關部門主動靠前服務,從宣傳恢復生豬生產扶持政策、推廣運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到協調解決實際問題,一個也不落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縣裡為我們公司辦理生豬和飼料運輸通行證16張,保證了公司正常運行。」響水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進說。
記者從鹽城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市裡建立設計規模年出欄千頭以上的1041個生豬規模場聯繫清單,建立健全市、縣、鎮三級掛鈎服務聯繫制度,加大掛鈎服務頻次,幫助解決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怎麼走穩防疫是前提技術是關鍵
記者走訪了十多家養豬場,發現想進場看一眼活豬「沒門」。對養豬場而言,靠近豬舍的人、車、物都是「安全隱患」。義昌豬場員工進場消毒流程是這樣的:進入豬場大門後首先進行霧化消毒,洗澡、換衣物;接著在消毒後的房間待24小時,再洗澡、換衣物;然後進入豬場生活區,再次在消毒後的房間待24小時,再洗澡、換衣物,才可進入豬場生產區。「豬場生產區工作人員平時一律吃住在裡邊,三個月換一次班。」義昌豬場負責人沈義昌說。
來到位於鹽都區大岡鎮的義昌豬場,還有一個發現,卸豬臺距離豬場一定距離,豬場用車將準備出欄的豬拉到卸豬臺,然後再由外來拉豬車運走。「這樣做相當於設了兩道卡,一是外面的車與裡面的車不接觸,二是上車裝豬的人與場內員工不接觸,說到底是為了化解動物疫病風險。」沈義昌把防疫工作看得非常重要,「做不好疫病防治一切歸零。」
多重因素影響下,變化的不只是豬價,還有養豬的方式。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養殖戶,都對防疫重要性有了更深刻認識,對生物防控體系建設更加重視,養豬行業整體水平在提升。記者了解到,鹽城針對防控工作要害環節和關鍵措施,建立了全市生豬養殖經營企業(場、戶)防疫監管網絡。
養豬行業門檻正不斷抬高。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養豬行業已經成為融合多門學科的高科技行業,包括基因選擇、豬舍設計、疫病防控、營養配方、生產管理、環保、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應用等,技術支撐成為關鍵。
位於濱海縣的江蘇正大蘇墾豬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範圍包括優良種豬、豬苗養殖等,下設兩個規模種豬場。「改良豬場種群,淘汰落後產能,提高仔豬質量,是我們重抓的一項工作。目前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通過全基因測定,對能繁母豬進行篩選淘汰。」公司副總經理董海軍介紹,為培育出更健壯的豬品種,公司去年從英國一家公司進口冷凍公豬精液進行試驗,今年開始大規模使用。
「現在果園需要施肥,只要打開開關,沼液就會流到果林裡。」3月23日上午,位於大豐區草廟鎮川東居委會的川鹿現代農業示範園,川東居委會黨委書記楊應忠帶領記者走進櫻桃種植大棚,「你看,果樹下布著管道,沼液是從園區旁邊的欣運家庭農場有限公司輸送過來的。欣運家庭農場生豬糞便採取乾濕分離處理,糞汙產生沼氣作為能源發電,沼液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大棚果園和農田灌溉,糞渣添加其他原料,通過菌種高溫發酵生產生物有機肥還田。」
這是鹽城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的一個生動縮影。生豬補欄復產過程中如何進行汙染防治?據介紹,鹽城將繼續以農牧循環為主要路徑,同步推進畜牧大縣和非畜牧大縣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整市推進;同步推進規模場和非規模場戶汙染治理,計劃2020年年底實現小型以上養殖場治理率達100%。
如何轉型緊隨「指揮棒」瞄準高質量
「一期工程基建主體基本完成,現已開始陸續安裝設備,計劃4月底竣工投產。」3月23日下午,射陽口達牧業有限公司存欄1.5萬頭母豬養殖項目建設現場一片忙而有序的景象,項目負責人姜亮介紹,「我們邀請了專業公司按照高標準、現代化的目標定位設計,依託生物防控體系、養殖環境控制體系、自動化飼餵體系等先進技術,優質引種,繁育優質仔豬。」
作為生豬養殖大市,鹽城在提高疫病防控標準積極恢復生產的同時,針對性地提高全市生豬產業的標準化、綠色化、集約化水平,穩步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
現代化養豬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智慧管理系統的介入。位於鹽都區秦南鎮的康農牧生態豬場,處處透露著「高科技」氣息:自動飼餵系統、自動溫控系統、自動清糞系統……「高度的智能化,減少了人工,從而減少了疾病的風險。」康農牧生態豬場負責人顧金國學的是畜牧獸醫專業,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20年,接觸了國內外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經驗。
「我們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幫助豬場提升管理水平及生產業績。」顧金國說。豬場佔地77畝,自有流轉配套種植用地680畝(農戶配套用地2300畝),實現種養結合、資源利用。豬場獲評省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場、省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對照政策文件中『高質量』和『促轉型』的要求,規模化、現代化、生態化是養豬業發展趨勢。」
據了解,鹽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導向,科學規劃養殖區域布局,合理安排新增生豬養殖用地;推進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推動部、省示範創建和健康養殖技術推廣應用;推進屠宰企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全產業鏈轉型,向產加銷一條龍轉型;推廣「響水模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擴大「公司+家庭牧場」「公司+產業基地+農戶」等新型合作經營,帶動養殖場戶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在「指揮棒」的引領下,一批高質量標準化示範場正有力推進——
江蘇明峰牧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出欄2.6萬頭的生豬養殖場,計劃6月底前引進種豬投產;鹽城中泰畜牧有限公司年存欄5000頭母豬的養殖場,預計5月可投入生產;大豐草廟閏達豬場預計4月引進首批1萬頭苗豬投產……
穩生產促轉型,聚焦基地建設、精深加工、產業融合等關鍵環節持續發力,鹽城生豬產業蘊育著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