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蠶豆上市旺季,市民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美食。但對於一些孩子來說,蠶豆可碰不得,吃下蠶豆半天或一天後,會出現皮膚黃疸、發燒、尿色加深等「蠶豆病」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生命危險。
小孩突發蠶豆病,血色素降到4克
日前,在市婦兒醫院血液科病房,記者見到了2歲寶寶棟棟和他的父母。一家人從湖南來寧波已經一年多了。
棟棟的父母告訴記者,4月30日晚上,吃飯時,他們發現棟棟不像平時一樣活潑好動了,整個人蔫蔫的,臉色更是蠟黃,一摸額頭,還有些發燒了,趕緊將他送到了醫院。接診醫生說,看棟棟的樣子,像是蠶豆病發作。
蠶豆病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疾病,醫學上稱之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簡稱G6PD)缺乏病。體內缺乏這種酶且程度較重的孩子在吃了新鮮蠶豆或接觸蠶豆花粉後會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引起不同程度的貧血,出現皮膚黃疸、發燒、尿色加深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導致昏迷、驚厥和急性腎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一兩天內,患兒可能死亡。
經檢查,棟棟被確診為蠶豆病。正常人的血色素應該在11克至13克之間,但他只有4克,屬於重度貧血。
棟棟的父母不知道什麼是蠶豆病,但他們回憶,前一天中午,確實給棟棟吃了一小碗水煮蠶豆。
棟棟很快被送入血液科病房。在輸了一次血,同時開展水化鹼化尿治療後,他的病情有所好轉。醫生叮囑他的父母,以後不要給孩子吃新鮮蠶豆,也不要吃蠶豆製作的食品,一些解熱鎮痛類的藥物也不要用。
樟腦丸和臘梅花也會引發蠶豆病
記者了解到,最近一周以來,在市婦兒醫院平均每天都會接診兩三例蠶豆病的孩子。在寧大附院、市第二醫院和市李惠利醫院的兒科,近期也經常碰到蠶豆病的患兒。
蠶豆病的患兒基本都是10歲以下的孩子,其中又以三四歲的孩子最為常見。市婦兒醫院血液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胡斌飛說,隨著年齡增長,蠶豆病的症狀也會逐漸減輕。蠶豆病的男女患病比約為7:1,從臨床情況來看,男孩發病雖然多,但大多病情不重,女孩發病雖然少,但病情相對危重。前兩年,曾有一名小女孩,吃了一小把蠶豆後,血色素降到2克,在ICU住了好幾天才轉危為安。
在我國,蠶豆病呈現南高北低的情況,在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尤其常見。考慮到我市外來人口較多,今年1月1日起,衛生行政部門已將G6PD列入新生兒疾病篩查之列。
孩子一旦被查出這方面的遺傳缺陷,家長就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情:首先,不給孩子吃蠶豆和其他蠶豆製品,不要讓孩子在蠶豆種植地逗留,尤其是蠶豆開花的季節。其次,禁用阿司匹林類解熱鎮痛類的藥物,包括川連、牛黃等解毒清熱的中成藥。再次,日常生活中,樟腦丸、臘梅花、薄荷油等物品,也不要讓孩子接觸,這些都會引起溶血反應。
蠶豆病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遺傳缺陷較輕的孩子在食用蠶豆後,雖然會有一些不適,如臉色發白、頭暈低熱、但會在2天至6天內自行緩解並消失。如果出現皮膚黃疸、血紅蛋白低甚至出現醬油尿,或者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時,家長要儘快送孩子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