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的現代性、光榮化的勞動 |阿甘本生命政治討論筆記

2021-03-02 吃書妄想

你好呀!

灣灣組織的【生命政治討論組】今天完成了第二次討論,讀的是阿甘本《神聖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

灣灣大約整理了一下,在這裡與各位分享討論筆記。因為是即時性的討論,所以其實很多引用或是觀點並不全面,放出來也是為了拋磚引玉,看你們有沒有觀點補充,期待留言討論!

· 福柯《性史》第一卷的精彩討論:現代生活有自由的可能嗎?抵抗孤獨 |福柯、性、生命權力討論筆記

· 我們的閱讀計劃:生命政治閱讀書單 | 福柯、阿甘本、巴特勒,下周讀阿甘本的The Use of Bodies (暫無中文翻譯),敬請期待筆記。

西方的權力產生

西方政治權力產生於自然生命與政治生命的分割。

自然生命Zoé:接近漢語的「生命」,一個活著的簡單事實;

政治生命bios:近漢語的「生活」,政治層面的公共生活。

人是政治的生物。

赤裸生命

神聖人

可被殺害但不能被犧牲。to be killed but not sacrificed

Exclusive inclusion: Sovereignty & homo sacer 

類比——張愛玲:「把我包括在外」。(張與新中國的政治的關係)

The sovereign: having the legal power to suspend the validity.

霍布斯

阿甘本認為霍布斯無視了赤裸生命的存在,阿甘本不認同霍布斯所說人從野蠻到交互權力給主權的過渡,而是認為赤裸生命的狀態永遠內在於人,總是可能威脅。

受阿甘本赤裸生命影響的文學作品

《裸命》 陳冠中

講述的是一個西藏流亡者,被大陸女富商包養,想要逃離金主,來到北京,做了維穩兵的保安。裸命與裸命之間不會互相理解,以裸命治裸命。

局限:陳舊的性別觀,對藏人的描述condescending

我國「樹立典型『的新聞實踐

問題語境:The Party有一個區別於西方的新聞實踐,「樹立典型」,典型宣傳,服務於各種政治、經濟生產目標,「雷鋒」的形象,勞動模範,鐵娘子、王進喜。

阿甘本對於exclusive inclusion的說法:p.22. 在1.4小節作者討論 exception和example例外和範例, 其中他說:The example is thus excluded from the normal case not because it does not belong to it but,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it exhibits its own belonging to it. 為何範例展示出自己屬於正常事例但又被排除在正常事例之外?相反,例外因為不屬於正常事例而(需要)被納入正常事例 卻好理解一些。

什麼是典型?

什麼是非典型?

什麼是常態——常態是普通一般狀態,典型與非典型都在常態之外。典型與非典型的虛構性。

現代生活的恐懼

政治是一個劃定邊界的問題。

福柯的關注點:治理方法。

阿甘本:治理性質和對象。

賤民階層,bare life,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賤民。

電影《上訪》趙亮

他們的身體能放在哪裡,吃什麼?基本的生活狀態。

成為例外人的恐懼。

面對爭議/wei quan 事件,我們的姿態該是如何?

冷漠的看客?轉發者?

維權者是homo sacer神聖人嗎?

法律在事實上的缺席

維穩兵管:killing without committing homicide

政府官員、上訪者成為bare life 的潛在性不一樣

Despite what one might have legitimately expected, Foucault never brought his insights to bear on what could well have appeared to be the exemplary place of modern biopolitics: the politics of the great totalitarian stat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理論的界限、有效性,它止於何處?

適用的範圍愈加擴大,便失去效力。

例外狀態是一種權力運作的機制。中性看待。權力的實施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於法律漏洞的彌補。

權力的物質/階級基礎:

汪暉:國家的政黨化。失去了階級代表性,逐漸和國家機器媾和。抓住一切機會不斷加強國家統治機器的權力。60年代的政黨,如果有危機,很有可能是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結合的民權運動,奪取更大的空間,而不是資本掠奪。

權力貔貅

阿岡本描述了爭取個體權力卻被國家權力進一步吸收的怪圈。在結論中又否定了以belonging為基礎的政治社群建設。福柯的身體與歡愉的提案也被否決。他所呼喚的New politics到底從何而來?

越試圖爭取某個領域的權力,這個領域越被加強掌控。

"It is almost as if, starting from a certain point, every decisive political event were double-sided: the spaces, the liberties, and the rights won by individuals in their conflicts with central powers always simultaneously prepared a tacit but increasing inscription of individuals' lives within the state order, thus offering a new and more dreadful foundation for the very sovereign power from which they wanted to liberate themselves(121)."

西化 VS 亞洲作為方法

This may seem out of context, but how might Agamben’s conceptualization of bare life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olitical power? Or how is China’s political power characterized? Agamben’s theory seems to be highly charged on power’s western origin, how might this affect its application if in the case of China? 

推薦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S. Greenhalgh and Edwin A. Winckler.

去歐洲中心化

「市民社會」,「公共領域」。如果用西方的概念來理解中方——總是片面,且是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

這是一個年代的群像嗎?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從小到大,理解的世界觀,「西化」。

在中文語境裡是否有足量的理論分析?
中國的現代化VS西化。

把普遍主義的知識地方化。

福柯:資本主義開始,中國語境的通用性。

阿甘本:西方的宗教、神話色彩。

西化的問題

Eurocentrism & African-centrism VS Asia as Method 這之間的區別為何?

背景:亞洲國家把西方地方化的知識普遍化,區別於那一套歐洲中心主義外的獨特性,破除一種霸權化。

怎麼理解西方?西方霸權?

不要把這個概念作為一個normative 的概念,而只當作一個分析的工具。

現代文學的範式——五四時,是根據「西方」建立的。

認識論上的「去西方化」。

西方 VS 希臘

An ignorant question: When he or Foucault talks about the West while referencing Greek philosophy, it seems that Greek is a part of what has made today’s West.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k and the 「West」? 

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與自然生命

Agamben requests that 「How is it possible to 『politicize』 the 『natural sweetness』 of zoē?」 and 「does zoē really need to be politicized, or is politics not already contained in zoē as its most precious center?」 (11). And Agamben further notes 「The biopolitics of both modern totalitarianism and the society of mass hedonism and consumerism certainly constitut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11). How do modern totalitarianism and the society of mass hedonism and consumerism 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he raised? 

淺層歡愉-對zoe的滿足

政治陷阱,對生命的政治化

經濟層面來理解:

labor 與 work的區別, 如何操作身體。

阿倫特在 The Human Condition 裡區分了 labor\work\action:

-labor: 維持基本的生活為目的,為必須物勞動,勞動產物會被立刻消費掉。
-work: 更持久,如建築、雕刻等,durability。
-action:人能在公共場合自由溝通,和他人溝通,被看到,人現代自由的體現。

祛媚「勞動」

labor: 在近現代才開始從一種比較低級的活動變成高級的活動。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

現代性把勞動讚頌為一切價值的源泉。

資本的不斷的再生產。

勞動消費構成的鏈條中,導致的極權主義。animal labor- 那些人數眾多,普世群體,孤體。

勞動消費與人原始的生物循環之間互相激發,消費主義、

資本主義現代的衡量體系。

人從一個理性的人變成一個政治化下類似於動物的存在。

例外狀態

施密特的例外狀態:君主有權宣告「例外」,例如宵禁,因此規範了常態。

例外狀態真的成為了常態嗎?

阿甘本所指的是例外狀態的潛在性,只要例外狀態沒有消滅,那麼每個人都有可能處於例外狀態之下,受其威脅。

誰有權界定什麼狀態是例外狀態的主體就是那個主權。

例外狀態的例子?

與生命相關的:COVID, 難民,

其他:戰時緊急狀態,經濟危機,中國沒有戶口的人,stateless people 無國籍人,移民?

例外狀態非法外狀態:人道援助

Fassin, Didier 2011, Humanitarian Reason: A Moral History of the Pres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法律並不是liberals 認為的封閉的,可以確定的東西,而是掌權者確定了法的普遍性。

法律的懸置狀態。法國人道主義救援,不在國家之內,懸置的國際組織,做一些人道主義救援。疾病、戰亂救助。產生自己的數據。人道主義援助是維護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的正向的事,但也幫助主權國家了解了戰亂國家的數據。

這些數據的流出導致這些組織其實也為其他主權國家(如美國、法國)提供了戰爭、軍備的基本數據。

政治暴力的實施。

難民問題:

電影: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by Iranian writer-director Samira Makhmalbaf

阿富汗的難民。難民自己的agency 和聲音很難被發出。一個歷史學家呼籲要有更多的refugee presence 出現,而不是讓難民服務於政治,作為一個preexisting category 出現。

難民不被信任,聲音的可信度會被嚴厲地測試,或者需要西方專家地背書。

Agamben on COVID:

疫情現在這虛假的例外狀態。

他認為現在的各個政府都在通過COVID來施行例外狀態,擴張權力。

當potentiality 變成 actuality,COVID與阿甘本的矛盾,例外狀態。如果當代社會已經是例外狀態,那麼COVID如何成為例外中的例外。

Agamben在疫情期間的一些言論不僅被歐洲哲學家詬病(比如https://www.journal-psychoanalysis.eu/coronavirus-and-philosophers/),在國內也引發了不少爭論,被認為是對於state of exception的直接套用,甚至直接上升到哲學的無用性。但在一些國家,比如匈牙利和印度,確實出現了以抗疫為名擴權的現象。

用身體爭取權力是否有效

自傷形式的爭取權力是否真的有效?

Bare Life on Strike: Notes on the Bio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 by Ewa Płonowska Ziarek

身體抵抗的革命性、可能性。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的hunger strike。

political suicide 

行使身體的agency, agency是在對身體的限縮還是樂趣中得到?

人與動物——人在統治者眼中就像是動物

在主權眼中,人人都可以是裸命。

理論發展脈絡

阿甘本的homo sacer, bare life與福柯的biopolitics的關係/差異,以及其極權主義下的生命政治與阿倫特的分析的差異:

現代社會中人的動物化。

霍布斯, state of nature 到 state of law

福柯 state of society

power, life, sovereignty, 

阿倫特沒有注意到極權當中的biopower 

福柯沒有注意到camp裡面biopower 

In laying bare the irreducible link uniting violence and law, Benjamin's "Critique of Violence" proves the necessary and, even today, indispensable premise of every inquiry into sovereignty. In Benjamin's analysis, this link shows itself to be a dialectical oscillation between the violence char posits law and the violence that preserves it. Hence the necessity of a third figure to break the circular dialectic of these two forms of violence (63). 

阿甘本的局限性:

宗教性、神話色彩

把人看作了一個整體的裸命,但是忽略其中的不平等。並不是所有生命都赤裸,而某些生命比其他生命更赤裸?Some lives are barer than others?

PS:

危機資本主義,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權力就會進一步擴張,一輪洗牌。

永遠不要說apply a theory,要說engage。

焦慮是一個現代產物——當我們的衡量體系,我們生命的價值都被產品化、商品化,你的每一天都需要被標記,這是有產出的一天,而不是「活著」的一天,這本身就是將人工具化、產品化,產生焦慮的過程。

參考文獻:

Agamben, Giorgio.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Translated by Daniel Heller-Roaze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en, Kuan-Hsing. Asia as Method: Toward Deimperi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Bare Life on Strike: Notes on the Bio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 by Ewa Płonowska Ziarek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by S. Greenhalgh and Edwin A. Winckler.

Fassin, Didier 2011, Humanitarian Reason: A Moral History of the Pres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by Iranian writer-director Samira Makhmalbaf

Hannah Arendt.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姜凱宜、藍江:生命政治的兩種敘事:論福柯與阿甘本話語觀...
    語言僅存在於夾縫之中,話語形塑的生命則更顯得晦暗不明。生命政治的另一種敘事傳統由此形成,然而二者均落腳於生命的在場與困境這一晚近後馬克思主義議題。關鍵詞:福柯;阿甘本;話語;他者;門檻在晚近的生命政治敘事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觀在福柯與阿甘本那裡清晰可見,這源自於福柯與阿甘本不同的詮釋邏輯。
  • 世俗化的彌賽亞精神:阿甘本的宗教哲學思想
    世俗化的彌賽亞精神:阿甘本的宗教哲學思想高奇琦摘要:例外狀態和赤裸生命是阿甘本思想中的主要概念。阿甘本關於例外狀態的最初討論是從「地獄邊緣」這個宗教學概念開始的,並且阿甘本例外狀態理論的靈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施密特與本雅明關於政治神學的對話。赤裸生命的原型則來自「受譴者」這一宗教形象,同時,阿甘本從本質與恩典的宗教學角度深刻地分析了人的赤裸生命本質。彌賽亞精神則是阿甘本解決方案的核心。在阿甘本看來,彌賽亞是以例外狀態的方式做出最後審判的時間與形式。這三個概念緊密關聯且相互支撐。
  • 南哲思享|藍江:裝置、事件與身體使用——阿甘本的事件理論蠡探
    在這兩本書中,阿甘本指出,如果要實現一種真正的共同體,就必須讓將生命區分為bios和zoe的體制消亡,即「在那一刻,政治的裝置不再發揮作用,潛能變成了生命—形式,而生命—形式從根本上是一種解構」。因此,要弄懂阿甘本所說的對bios和zoe的二分循環命運的超越,就必須回到造成這種命運的裝置,只有讓這個裝置不再起作用,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事件。
  • 諸眾出離:哈特和奈格裡生命政治的解放策略
    另一方面,禁錮和取消了生命政治生產所需的「時間上的自由」,限制和扼殺了生命政治生產的創造力和潛在的生產力。生命政治勞動的「自由時間」與不穩定管控的「時間貧困」直接對立。針對移民與勞動力的混合矛盾,資本主義通過建構自然的、社會的管控策略來疏導或阻止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物理空間上的邊界隔離混合著對移民道德的、文明的恐懼。
  • 阿甘本的堅持:哲學家們在瘟疫中爆發,但是哲學呢?
    然而這些作者讓人失望地要麼重複了一些老套的學院左派的批評,攻擊新自由主義和國家對醫療系統的摧毀,如哈維、洛爾東、巴特勒,要麼針對國家採取的措施,把福柯開啟的那套關於生命政治的話語方便地使用起來,這主要涉及拉圖爾、阿甘本還有朗西埃——這位教授沒有針對局勢寫文直接發表意見,但允許人們轉載一篇他寫於2003年關於歐洲熱浪危機的文章。
  • 韓振江:當代「激進左翼」的理論特徵與定位——以齊澤克、巴迪歐和阿甘本為例
    朗西埃在《勞動者之夜》《歧義:政治與哲學》《政治的邊緣》《政治家及其貧窮》等著作中在研究工人運動基礎上,以平等為政治起點討論當代激進政治和馬克思主義的關聯性。奈格裡和哈特的《帝國》《諸眾》《大同世界》、阿甘本的《例外狀態》《神聖人》等更被譽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政治哲學的名著。2000年以來,巴迪歐、朗西埃、阿甘本等著作多數被翻譯成英文,他們逐漸成為英語世界的左翼思想家。
  • 筆記|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作者開篇前言就談到了主題和目的。即「抒情」無論從審美,從文化實踐、歷時觀照,政治意識而言,提供了一個「界面」,亦即「情感結構」。作者試圖審視思考一個世紀中國文化人追求現代性的成就和不足。作者講課八次,六次演講,兩次座談,最後發現講課受限於形式,部分議論無法深入,另外又寫了序論。
  • 吸血鬼、色情小說、慰安婦…生命與勞動何以促使日本的崛起?
    但與主流理論不同,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與勞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將視線集中於權力中心的外圍——中國苦力、日本皮條客、被拐賣的日本女性以及窮困的朝鮮佃農,這些身體為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能量和勞動剩餘價值。他區分出了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捕獲、徵用生命與勞動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經政治,死亡政治。
  • 南哲思享丨藍江:作為肯定性生命政治的免疫共同體範式——羅伯託·埃斯波西託與生命政治的未來
    「人在本性上,是一個政治的動物。」對於亞里斯多德的這句名言,歷史上許多思想家給出了十分豐富的解讀。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能以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概念來解讀這裡的「政治(πολιτικόν)的動物」的概念。一種通俗的解讀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在自然狀態之下並不具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和條件,於是,為了能保存生命,被迫與其他生命個體結成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就是城邦(πόλιϛ)。
  • 恩格斯對現代性批判思想研究,以及哈貝馬斯等人對現代性的看法
    馬歇爾·伯曼將現代性看作人類現代生活的一種體驗和經驗。他認為:「今天,全世界的男女們都共享著一種重要的經驗—一種關於時間和空間、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種可能和危險的經驗。我將把這種經驗稱作現代性』。」伯曼從感性、直觀的角度來理解現代性,將其視為大漩渦」。現代性允許人們去改變自己和世界,同時又威脅並推毀著人類所擁有的一切。
  • [加拿大]沈清松 ‖ 探索與展望:從西方現代性到中華現代性
    阿爾託認為,生活就是戲劇,表演就是動作,不是為了建構表象,也因此他用殘酷劇場來反抗表象文化,以生命中的行動對抗表象建構。近代世界的認知、政治與藝術,都是建立在表象上,呈現了現代性的表象文化。在此,我想指出:表象文化要比哈貝馬斯所說的專業分工更為優先。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性的理性化歷程是在於走向有規律的控制,而後者是開始於一種專業分殊的過程,也就是科學、藝術和規範三者的分立。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得到張汝淪先生授權,刊發該「增補本」序言,以饗讀者。文中圖皆為澎湃新聞所加。原序中注釋紛繁,但囿于格式,只能忍痛刪去,敬該諒解。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現代中國思想研究》增補本。
  • 成長筆記:那年高考 讓孩子像阿甘一樣奔跑
    方向 CFP供圖  小時候非常喜歡看《阿甘正傳》,尤其喜歡看阿甘盡情奔跑的樣子。比如,我在政治上一直不開竅,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懶而非笨。高三一年裡基本上每天都會在下晚自習後夾上幾本政治複習資料回宿舍。熄燈前的宿舍非常嘈雜,玩遊戲的,聊動漫的,聽音樂的,應有盡有。自己的思路也經常會被拐走,好在神遊四方之後還會回來,容我背上幾個小知識點。效率一般,但精神可嘉。
  • 任正非說「我就是阿甘」,《阿甘正傳》之系列文章綱要總結
    羅列了全劇中四次阿甘被問到 Are you stupid or something,阿甘嚴肅的回答,stupid is as stupid does.文章中接著討論,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傻人有傻福,還是做傻事的才是傻瓜,以及什麼才是真正的傻事。
  •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論智商,阿甘只比普通人低一點,而且智商的測定,歷來就有各種爭議,是否可以決定性地證實一個人智力水平還有待討論。誰又沒有過在某些領域的學習速度比其他人略慢呢?阿甘的情商更不遜色於常人,他關愛父母(當他在船上聽到媽媽的壞消息,情急之下索性遊泳上岸至今令我感動),對初戀情人一往情深,對朋友一諾千金,甚至至自己的生死於不顧,哪怕對於陌生人,也是謙遜有禮。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黑格爾將勞動視為人類本質的「外化」,為此十分欣賞工業革命時代荷蘭的美術作品,認為它們反映了人類圍海造田的成果。黑格爾對勞動的重視為馬克思留下一份重要的哲學遺產,馬克思指出,「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
  • 哲普 / 什麼是「現代性」?
    按照哈貝馬斯的說法,就現代性話語而言,從18世紀後期開始,它「就已成了哲學討論的主題」。但即使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詞,當我們在 Merriam Webster 上查詢它對應的英文名字 "Modernity" 的時候,仍然會發現這樣語焉不詳的解釋:1.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許多現代性理論試圖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崇高感,因此,在現代性的邏輯中,依然有著對英雄與超人等「克裡斯瑪」的呼喚。在韋伯的政治類型學中,克裡斯瑪是唯一一種貫穿所有政治類型的統治類型,它本身就是應對現代性挑戰時的極端化選項。
  • 羅崗:「韋伯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二、「帕森斯化的韋伯」:現代化與現代性的歧途今天的人們也許會奇怪汪暉一篇討論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文章,為什麼要大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1],但如果了解了他有意將現代性問題放在廣義的「翻譯」過程中予以討論的「方法意識」,以及故意挑戰80年代以來盛行的「現代化」敘述的「問題意識」,那麼這篇文章某些看起來難以理解的地方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 《阿甘正傳》—為何說阿甘的母親對阿甘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阿甘家裡的房子是媽媽的家族前幾輩人留下的,但是阿甘的媽媽沒有坐吃山空長輩留下的財富,而是想盡辦法努力去掙錢,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把空出來的房子打掃乾淨出租給來往的過客,以獲取豐厚的收入養活自己和阿甘。這也讓阿甘養成了不怕吃苦,愛勞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