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2021-02-08 文學考研筆記

2006年,北大中文系短期講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作者開篇前言就談到了主題和目的。即「抒情」無論從審美,從文化實踐、歷時觀照,政治意識而言,提供了一個「界面」,亦即「情感結構」。作者試圖審視思考一個世紀中國文化人追求現代性的成就和不足。


作者講課八次,六次演講,兩次座談,最後發現講課受限於形式,部分議論無法深入,另外又寫了序論。因此序論很關鍵,可以解答講課中的很多問題,在此書放在開篇,但是在我做的這個筆記中,放到最後,這就好像作業寫完了,再去看答案一樣。

 

基本構想:除了西方的資源以外,我們必須要回到傳統,參照傳統對抒情的不同解釋。

 

作者認為我們理解抒情可能會先入為主想到「訴諸感性的、浪漫的文學創作模式或者生活方法」。作者指出抒情可以是從個人的感性出發,但這「個人」在歷史脈絡裡意義的變遷,首先就值得思考。也因此,抒情的面向可以導致「個人」在觀察社會人生,以及投入社會人生時,種種不同的感性作為以及表達方式。


作者指出西方語境中,「抒情」的定義。(詩歌、豎琴、個人情性、即景的抒發)

 

王德威認為"抒情"或"抒情性"。不見得必須局限在一個文類裡面,也就是不見得必須以(西方文學定義的)詩歌的形式來作為唯一依據。作者的觀察裡

1.抒情也可以擴展為敘事以及話語言說模式的一種。
2.我們也可以把抒情當作是一種審美的視景或者願景——在現實人生之外,我們借用不同的藝術創作媒介,所投射的對於個人乃至群體的審美的觀感,以及實現這樣的審美觀感的心志及行為。
3.我們也可以把抒情當作是一種生活的模式,一種對實踐日常生活的方法或姿態。(舉例周作人,文學創作家也是生活家,其政治落水——抒情的審美觀也隱含了政治的維度——抒情的政治P71)

簡而言之,即抒情的定義可以從一個文類開始,作為我們看待詩歌,尤其是西方定義下的,以發揮個人主體情性,文類的特別指稱。
但是它可以推而廣之,成為一種言談論述的方式;

一種審美願景的呈現;
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的實踐乃至於最重要也最具有爭議性的,一種政治想像或政治對話的可能。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學史的邊界
    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海外華人代表人物,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之深、影響之大,被公認為業界翹楚。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2019年5月的初夏,哈佛大學教授、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著名學者王德威,來到川大講了一堂文學課。
  •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加盟南開大學 其著作曾風靡學界
    並在當日舉行的學術講座活動中作了題為《「世界中」的中國文學:一本文學史的生成》的專題講座。  陳洪在致聘儀式上表示,我們處在一個豐富而複雜的時代,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世界。王德威教授有著豐富的人身經歷、知識結構、研究方法,他的加盟將助力南開學子開闊胸懷,打開視野,進一步加深對多元文化、文明的深層理解。
  • 王德威:華語寫作的新境遇|天涯·新刊
    王德威:抒情性,這比較合我的心意。我沒有刻意去經營一個所謂的抒情或者情殤的風格,我用兩個不同的語言來寫文學評論。英語是我後來學出來的,我在抒情之前得先顧我的文法,我的英文我相信是寫得四平八穩的,沒有英文世界的同行說王德威你寫得好情殤好抒情,我還是有另外一個面貌。
  • 哈佛華裔學者王德威:談談華語語系文學的新方向
    王德威在由他的著作中曾表示,華語語系始自海外眾聲喧譁,但理應擴及至中國大陸以內的文學,包括漢族以及非漢族文學,並由此形成對話。「『根』是空間性,就如尋根、落葉歸根,有強烈的空間性,『勢』則指涉空間以外,是一種力道,就如趨勢、局勢,指一種狀態、狀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它是一種容量、可能性,可能會發生的應變的方法,勢,接著力量展現力量。」王德威說。
  • 美術研究|美術學|傳統舞蹈審美回歸的現代性體驗!
    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思想解放」和「新啟蒙」運動的革新之路後,也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傳統與當下、中國與西方、精英與大眾共同構成了一個藝術生態場域。197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之際,舞劇《絲路花雨》作為獻禮演出作品之一,不僅是當代舞蹈對歷史的延續,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現代性語境中的復現。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事實上,很多傳統社會中的老人,對於年輕人吸收極端思想是相當憂慮的。」       現代性生活的特點是無聊和破碎的,但人依然需要追求美和神聖。許多現代性理論試圖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崇高感,因此,在現代性的邏輯中,依然有著對英雄與超人等「克裡斯瑪」的呼喚。在韋伯的政治類型學中,克裡斯瑪是唯一一種貫穿所有政治類型的統治類型,它本身就是應對現代性挑戰時的極端化選項。
  • 李歐梵: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
    這幾位學者基本上都以為正是因為中國的發展與西方迥異,中國才更適於探討後現代性的問題。因為中國的現代性本身就與西方不同,所以它的遺產也和西方不同,他們認為中國的後現代性所代表的是對後期社會主義或者是革命以後的現象所表現的一些行為和模式。
  • 《守則》現代性和傳統性交映生輝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陳東升  《中小學生守則》在萬眾矚目中頒布了,閃爍著現代和傳統的光輝。孩子們覺得她親切生動、易懂好記。家長們覺得她平易貼切、引風導俗。學校和教育部門覺得她旨高措實、操作便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強調在推進中國特色制度完善過程中既要創新又要繼承。
  • 羅崗:「韋伯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現代」作為把「中國」帶入「世界史」的歷史過程,它既在中國之內,又在中國之外,處於一種中西「文化間性」的狀態:「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不能僅僅在中國的單一語境中研究,也不能以西方文化為規範進行排它性的分析,因為這是一個涉及文化間的交往行為的過程」。[8]只有對這種狀態的自覺,才能使針對「現代性」問題的討論既不「否認中國現代性發生的被動性,但卻同時承認中國現代性發生過程中的文化主動性因素」。
  • 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做客文學院 主講:「眾聲喧譁之後:當代小說...
    5月16日上午,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在人文樓為文學院師生帶來一場名為《眾聲喧譁之後:當代小說與敘事倫理》的精彩演講。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馬俊傑教授,知名作家閻連科、李洱、張悅然,《中國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張雅秋,文學院青年教師楊慶祥博士出席了本次演講。
  • [加拿大]沈清松 ‖ 探索與展望:從西方現代性到中華現代性
    不只來自西方的暴力,在東亞地區,日本最早「脫亞入歐」,也就是脫離落後的(中國影響下的)傳統文化,進入歐洲的現代世界,在因著現代性而強盛以後,也以「建立東亞共榮圈」,也就是建立現代的東亞地區為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侵中國及亞洲各國,造成了中國在20世紀最大的苦難和悲慘的歷史遭遇。這也是西方現代性擴及日本,使其進而宰制中國的結果。
  • 基於唯物史觀的現代性書寫
    如果說,第四屆「馬克思哲學論壇」所追問的問題是,在中國現代化語境中尋找馬克思的現代性話語傳統,並沿著馬克思話語的中國化路徑來走,那麼在今天複雜現代性的語境中,如何基於中國經驗重寫唯物史觀和現代性,創製走向世界的中國思想、中國學術,已成為第十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的宗旨之所在。聚焦同一主題的兩次論壇,反映了全球格局深刻調整前後兩個具有重大差異的歷史坐標。
  • 「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於...
    2018年8月18日,「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與上海市建築學會共同主辦,童明教授擔任主策展人。
  • 薦書:多明尼克·薩赫森邁爾|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歐洲、中國及其他的闡釋
    ...年輕的德裔中國史學者多明尼克•薩赫森邁爾(Dominic Sachsenmaier)邀請具全球影響力的波士頓顧問集團策略研究機構(The Strategy Institute of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並徵得德國著名研究機構柏林科學研究中心協辦,於2001年5月在柏林組成一個以多元現代性為題的國際社會科學研討會。
  • 現代性的詩人和去個人化
    然而這些論文往往還擴展至對時代的意識,乃至對整個現代性的分析,因為波德萊爾將詩歌創作和藝術理解為對時代命運的塑形式領會。馬拉美 將來邁出的一步在這裡已經初顯雛形,這一步邁向的就是本體論詩歌創作和以本體論為依據的詩歌理論。
  •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因此,在福柯那裡,人同自身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理性認識的意識活動為中介,而是代之以自由實踐,這動搖了「主體解釋學」傳統。福柯的「現代性態度」對人的「何以是其所是」以及「何以是其所不是」的思考,與傳統主體哲學劃開界限,展現出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人被當成「對象」的「人的科學」(science of Man)的誕生、大寫的「人」的虛妄性,批判了以對象化、解釋學方式去理解自我關係的做法,拒絕接受人具有抽象、普遍、先驗的本質,反對將人(理性主體)當成人類知識、意義、價值的永恆和非歷史的基點的做法。
  • 「人命高於一切」的中國抗疫 正重新界定現代性
    在6月29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中國「心勝」展開了主題演講。在這次抗疫的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可以說,中國人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出發,擁抱新工業革命、擁抱信息文明,某種意義上正在重新界定什麼叫現代性。這次抗疫進程中,5G、AI、基因技術、整體信息水平等在中國都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宅生活、宅工作,中國人的這個體驗完勝所有西方國家,背後是中國這些年社會生活基礎設施、整體信息化水平領先世界。
  • 杜贊奇 | 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
    來源:本文節選自杜贊奇《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引論部分,黃彥傑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這部歷史社會學研究探討的是亞洲對全球現代性的不可持續已知的各種社會與文化回應,無論這種回應是現有的,還是潛在的。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