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06:2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童健 通訊員 俞平
全民手機時代,書信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而對杭州江南實驗學校601班的同學們來說,小學的最後一學期裡,在品德與社會課上聆聽班主任汪根富朗讀寫給他們的書信,已經成為了習慣。6月27日中午,同學們走出了期末考場,汪根富將最後一封信配上淡雅的花紋,列印了出來。
和前19封書信不同,最後一封信是一首四言詩。此前,有老師寫給同學的嵌字詩走紅網絡,而汪根富的這首48字的詩難度更大,從全班46位同學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個字,另外兩字則是校名。「秋語舒暢,笑意軒揚」「江南奇俊,方可興業」……同學們看到詩以後,都興奮地尋找自己在哪、和哪位同學排在一起。
「寫詩挺快的,我把選中的字放在一起,不斷剪切、調整,兼顧表達和韻律。」汪根富告訴記者,做注釋很有挑戰性,花了兩周時間。每處注釋都找到了帶有同學名字的成語或古典詩文,由此展開一段凝練的寄語。「我希望給每位同學獨一無二的贈言,讓畢業充滿詩意。」
如果說第20封信是「獨家定製」的臨別贈言,那麼前19封信則是相伴前行時的師生長談。汪根富認為,雖然和同學們每天見面,亦可隨時打電話交流,但寫信的過程安靜而專注。
汪根富說:「平凡和瑣碎的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有教育意義的元素。」不值日的同學主動擦了黑板,有同學對新學期計劃只有「三分鐘熱度」……汪根富隨時把這些小事記下來,作為周末寫信的素材。
細雨綿綿清明時,有位同學在放假前說:「希望假期作業少點,我要『嗨』起來!」汪根富偶然聽到,沉默良久。在他看來,孩子們年幼,尚未理解慎終追遠的情思,缺位的生命教育要補上。
「一年到頭的假期大大小小,清明假期賦予我們的意義是留一天時間思念故人。這是哀思的寄託,是往事的追憶。」4月4日,汪根富在第8封信《清明 故人在》中寫道,「雖不至於沉湎,亦不可無知。有人一定在你的心靈的某個溫柔處安放。」他將信製作成微信文案,發送到了家長群裡。
喜歡看書,可語文成績提不上來,令一些同學憂慮。汪根富第7封信裡寫道:「讀書要耐下心性,靜待花開,扎在書堆裡的同學一定會帶有不一樣的氣質。」進入六年級,同學們不愛舉手發言了。第18封信中,汪根富告訴他們,筆記本密密麻麻不見得是好事,還是期待同學們在課堂上爭鳴。
這學期是告別童年、邁向青春的關鍵階段,20封書信以親和、溫馨的方式傳遞著班主任的諄諄教誨,浸潤著同學們的心田。彭亦玹同學說:「每次老師一讀信,全班立馬安靜下來。這20封信裝滿了老師的關愛,也教會了我們許多道理,是一份沉甸甸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