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貝殼找房IPO資本圍城:遭聯合抵制陷壟斷懸疑 44億虧損員工或成「負擔」
中國科技新聞網8月6日訊 (成方)從鏈家到貝殼,左暉的財富量級或登上新臺階。
7月下旬,貝殼找房正式遞交美股IPO申請。據媒體報導,貝殼找房或尋求以200億美元的估值進行融資。
在中概股集體遭遇困境的當下,貝殼找房逆勢謀IPO的舉動顯得頗不尋常。中國科技新聞網注意到,這背後既有對賭協議的壓力,更有貝殼找房內部逐漸緊繃的資金鍊條。此外,持續不斷對貝殼找房壟斷的質疑,無疑都是其獵取更高估值的阻礙。
虧損44億 離職員工質疑偷漏社保
急於IPO,與貝殼找房面臨的對賭協議不無關係。
據媒體報導,2016年4月,彼時已是中介巨頭之一的綠中介鏈家(現隸屬貝殼找房旗下)B輪融資時,曾於投資人籤訂「對賭」協議,承諾公司在B輪融資完成後的5年內實現上市。若鏈家未能在2021年4月前完成IPO,投資人有權在任何時間按照8%的單利率進行回購。
這也意味著,若鏈家未能成功上市,不僅需要償還融資的金額,還要額外給付8%的利息。
招股書顯示,經過此前VIE結構拆分重組,鏈家已成為貝殼找房的旗下平臺。據招股書披露,此番謀求IPO的貝殼找房,囊括了貝殼找房平臺、中介服務資產鏈家、德佑以及金融資產貝殼金服等。
對賭協議的壓力僅是一方面,在內部,貝殼找房的持續虧損或加劇了資金緊張的局面。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貝殼找房三年間實現淨虧損分別為為5.38億元、4.28億元、21.8億元,合計超過31億元。
2020年內,貝殼找房虧損仍未改觀。據招股書信息,貝殼找房在2020年一季度淨虧損12.31億元,虧損額度已超2019全年虧損總額的一半。
在招股書中,貝殼找房對此解釋稱,貝殼找房在招股書中表示,三年連續虧損主要是由高額的佣金拆分以及內部佣金和補償形成的收入成本造成,主要是向協助完成交易的其他機構及渠道支付的佣金,以及向中介及銷售人員支付的交易提成。
向經紀人「動刀」,或成為貝殼找房迫不得已的選擇。
自媒體《壹地產》於4月24日發布的內容顯示,鏈家近期調整了基層經紀人們的薪酬架構。按最新績效,經紀人的業績被劃分為門檻業績和獎勵業績,並給予3個不同的提傭比例。
文章舉例稱,以最新績效考核標準來算,假使一位達最高級別A10的鏈家員工,單月業績完成4萬元,他只能拿到1萬元工資。這之前,他到手工資2.8萬。收入縮水了近三分之二。
事實上,根據招股書披露,貝殼找房內部的佣金和補償(支付給公司經紀人)系該公司最主要的營業成本。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該公司內部佣金及補償金額分別為156.63億元、157.68億元以及194.44億元,佔總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75.53%、72.4%和55.96%,總體仍處於高位。
不僅如此,過去三個完整會計年度,貝殼找房包括員工薪酬及行政支出在內的費用一路上漲,從2017年的42.82億元增至2019年的83.77億元。
根據2020年3月鏈家發布的一份報告,截至2019年,鏈家有在職經紀人約13萬人。顯然,對於貝殼找房而言,壓縮內部經紀人支出,效果或許最為立竿見影。
中國科技新聞網注意到,2019年12月,一位微博帳號名為@鏈家哺乳期女員工之殤的用戶在微博發帖稱,她是鏈家6年老員工,工作地一直在上海,6年籤了5份合同卻都是籤外地合同,她由此質疑,上海鏈家以此逃避為員工繳納上海社保,並拖欠佣金。
此後,該用戶於同一月份發布的文件截圖顯示,真名為「葉晶晶」的人士向鏈家旗下房產中介品牌德佑申請仲裁,文件顯示葉晶晶曾系德佑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簡稱「德佑深圳分公司」)員工。
與此同時,該用戶公布的落款為德佑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註冊地位於上海)的離職證明卻顯示,葉晶晶在2014年12月至2019年8月,工作地點一直為上海浦東新區聯洋區域,崗位為銷售,期間司齡延續,從未離職。
諷刺的是,根據該用戶發布的微博梳理發現,該用戶稱在其哺乳期內,鏈家以辦理上海市社保為由,讓該用戶換籤上海合同,換籤合同半個月後,「鏈家藉故將我辭退,並否認我之前是上海鏈家員工,拒絕賠償並扣發佣金。」此後,該用戶質疑稱,上海鏈家不和員工籤訂勞動合同,否認其為上海鏈家員工,是為了逃避支付報酬、偷漏社保和公積金。
不僅如此,中國科技新聞網注意到,天眼查顯示,上述微博用戶披露的就職單位——德佑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成立於2016年6月,參保人員為0。
總公司「逃避」社保,員工入職的分公司參保人員為0人,上海鏈家是否真如其離職員工所言,存在偷漏社保的情形?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律師告訴中國科技新聞網,除非鏈家與員工約定適用公司註冊地標準,且註冊地的社保標準高於上海,否則,鏈家還是應該在上海為員工繳納社保,最低工資標準、經濟補償金的計算都依據上海當地標準。
對於離職員工反應事件,中國科技新聞網多次致電貝殼找房及鏈家客服,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遭聯合抵制:繞不開的壟斷懸疑
壟斷,是貝殼找房揮之不去的「關鍵詞」。
早在2017年11月,即有媒體報導稱有消費者起訴鏈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根據彼時報導內容,2017年3月,鏈家官網曾宣傳稱,北京在售二手房中,超過80%委託了鏈家網,全市成交二手房中,50%來自鏈家網。
不僅如此,在鏈家與用戶籤訂的《房屋交易居間服務合同》上,其背面明確印有「北京市每售出2套二手房,其中就有1套是通過鏈家成交的;北京銀行每放出10元貸款,就有4.6元是鏈家協助辦理」的標識。
起訴鏈家用戶的代理律師亦表示,根據反壟斷法規定,當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中的份額達到二分之一時,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他說,根據鏈家官網和合同背面的宣傳文字,可以推定被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佐證鏈家網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的數據不止於此。根據2018年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統計結果,鏈家在北京市場佔有率一度穩定在50%左右;另有數據表明,2016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住宅共成交134284套,而鏈家以54%的市場佔有率高居榜首。除此,在全國多個主要城市,鏈家的市場佔有率一直維持在市場第一。
貝殼找房招股書更明確表示,該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壟斷質疑之下,貝殼找房也受到同行業的多次抵制。2020年4月,微博用戶@指尖鹽城發布帖文稱,為了規範鹽城地產經紀行業的秩序,抵制「B殼找房」的不正當競爭,鹽城多家地產經紀公司發出共同抵制倡議。
這一區域性的反「殼」聯盟,並非首次出現。中國科技新聞網查詢發現,早在2019年9月,有媒體曝出浙江金華房地產中介機構代表配合籤署了《反殼聯盟條約》,參與的門店超過500家。
更早的2018年6月,貝殼找房上線兩個月後,以58同城旗下房地產交易信息平臺安居客為首的「反對派」甚至發起了「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成立「反貝殼聯盟」,包括我愛我家、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麥田房產等公司創始人均是該行動的擁護者,他們指責貝殼找房「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還做售票員」。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市場經營上,貝殼坐穩第一把交椅,其背後的資本力量也讓同行難相抗衡。
2019年內,啟動上市前夕,貝殼找房完成數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基匯資本、高瓴資本、華興資本、源碼資本、碧桂園創投、萬科、融創、新天域資本、華興資本以及軟銀等。
在2019年11月軟銀投資後,貝殼找房的估值已升至140億美元。
水大魚大,有著資本加持的貝殼找房,其市場地位無疑更加穩固,而市場對其壟斷的質疑也更加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