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概股紛紛回歸港股時,有企業卻選擇逆勢而行,依然奔赴美國資本市場。7月24日晚間,中國最大的線上線下房產交易服務平臺-貝殼找房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擬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BEKE」。
照例,這個時刻,是一個公司備受挑戰的時刻。一方面,是因為自己處於靜默期,不能對外公開發表與公司有關的觀點和信息;另一方面,在上市的關鍵節點,外界會拿著放大鏡和顯微鏡去研究企業的方方面面,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
據招股書顯示,貝殼找房2017年-2019年淨虧損分別為5.38億元、4.28億元、21.8億元。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季度淨虧損為12.31億元。於是,「貝殼虧損」、「貝殼沒有盈利」等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
看著輿論質疑貝殼找房虧損,突然想起了早些年前京東和優信赴美上市的情形。本人 認為現在質疑貝殼找房虧損就猶如當年嘲笑京東和優信虧損一樣的幼稚和可笑。
京東和優信赴美上市前,也是連續多年虧損。但後來的事實說明了什麼?京東和優信的虧損是短暫性的虧損,是一種用犧牲短期盈利而換長遠發展未來的做法。
事實上,貝殼找房也是這樣做的。從2019年成本支出項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及一般支出」 項佔了大頭,主要由於2019年貝殼找房在進行了比較大幅度的股權分配,相應增加了開支。業內人士表示,貝殼這樣的「虧損」安排,是基於人才吸引和保留做出的「一次性」支出,對企業長期經營不會構成實質影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要想獲得長遠發展,人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
除了人才的投入,三年來,貝殼找房也持續在平臺建設加大投入,而高投入最終在GTV大幅上升中看到了回報。2018年貝殼GTV(Gross Transaction Volume,成交總額)實現11531億元人民幣,2019年提高至212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5%。與此同時,貝殼在2019年營收460億,同比增長60.6%,並且,利潤率分別為18.8%、24%、24.6%,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分析招股書中財務指標,其實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規模增長迅猛、盈利能力強勁的貝殼。截至2020年6月30日,貝殼平臺已進駐全國103個城市,連接了265個新經紀品牌的超過45.6萬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
規模增長迅猛外,貝殼找房的盈利能力也強勁。眾所周知,A股習慣看淨利潤,但在美股市場,投資者更在乎的是EBITDA指標,該指標是把淨利潤重新調整,擠幹非主營業務收入和非經常性收入的水分,最後得到真實的主營業務利潤。EBITDA指標背後,是投資者更看重經營者的運營公司能力和效率,它是構成公司估值的核心標尺。
貝殼找房的招股書顯示,貝殼找房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在2017、2018、2019年持續盈利,2019年達到最近3年盈利峰值29億元。從上述數據表看出,貝殼找房在赴美IPO前,其實已經實現了連續三年的稅前盈利。質疑貝殼找房虧損言論,未免過於片面和武斷。
作為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真心希望貝殼找房不為外界噪音所動,秉承初心砥礪前行,持續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新居住服務和體驗,並為股東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