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暑假模式開啟,又逢周末,我們幾個寶媽相約,帶著孩子一起聚聚,這下可把孩子們高興壞了,尤其是圖圖和福林這倆小子,那歡脫的簡直就像是脫韁的野馬。
男孩子自然都是調皮的,我和圖圖媽媽早已經見怪不怪了,就開始逗安安靜靜坐在那裡等冰激凌吃的朵朵。
難得在外面可以看到孩子靜靜享受美食的時刻,圖圖媽媽更是情不自禁的邀請朵朵坐在她旁邊,好讓她體驗一下「有女兒」的感覺,我和朵朵媽剛要吐槽圖圖媽「借女享受」的迫切心情,這邊兒圖圖看到自己的位置被「佔」,就立馬跑過來,把自己擠在媽媽和朵朵中間,嘴裡還嘟囔:「這是我媽媽,我媽媽只能挨著我坐。」
好吧,很明顯的,圖圖這個小男生,已經開始「吃醋」了。
接下來,不管再去那裡,圖圖都緊隨媽媽,就連朵朵主動分享零食示好,圖圖都是一副憤憤的表情,好像朵朵會和他搶媽媽。
這下,圖圖就不止是在「吃醋」的狀態了,他的「針對」行為,已經將自己的「嫉妒」展露無遺。
事實上,孩子們也是有嫉妒心的,而且,他們的嫉妒心都是很有目的性的。
孩子們的嫉妒心,通常會通過這些方面表現出來:
-受不了自己的爸媽對別的孩子好
幾乎很多孩子都對自己的爸爸媽媽有很強的佔有欲。
這樣的佔有欲,在孩子自我物權意識初步建立的時候,對孩子認知家庭成員有很好的幫助。
可是,一旦這樣的佔有欲過於強烈,孩子就會很難容忍自己的爸媽對別的孩子示好。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會把自己的爸爸媽媽與別的孩子「隔離開」,而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孩子就很有可能出現哭鬧,甚至會暴力攻擊那個受爸媽青睞的孩子。
-自己做一些「幼稚」行為,以博得爸媽的關注
孩子的幼稚行為,並不是多麼的幼稚,而是這個行為是他本可以避免的行為,可他卻會故意為之。
這樣的案例,多見於家裡有兩個寶寶的大寶身上。
有很多大寶,在看到媽媽有耐心地哄睡弟弟妹妹的時候,他們也會「要求」爸媽來哄自己才去睡覺,而實際上,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入睡了。只是看到爸媽在哄弟弟妹妹睡覺,這讓他們心裡很不舒服,這才有了讓爸媽討厭的「爭寵行為」。
-孩子會通過說壞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嫉妒
小孩子認定的事物,除了自己的親人,剩下的自然就是自己熟悉的事物,這其中也包括幼兒園和學校的老師。
可老師也是有感情要表達的,他們會給予自己喜歡的學生很多的表揚。如果沒受到表揚的孩子,是一個可以平衡自己心理感受的孩子,那他們並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而如果沒接受表揚的孩子,恰好是一個非常渴求認可,嫉妒心很強的人,那這個孩子多半會通過「揭發」受表揚孩子的短處,來減少老師對那個孩子的好感。
雖然說,孩子們的這些行為很常見,可如果爸媽不給予重視,那也是會影響孩子心理成長的。
孩子嫉妒心太強,自然就會把所有的心思花費在自己嫉妒的那個孩子的身上,從而忽視了自己的成長。
那么爸爸媽媽又該如何來調整孩子們的嫉妒心,好讓他們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正確的「評價」。
爸媽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是用比較的態度來要求孩子,要正確評價孩子,給孩子適當的肯定和指點。更重要的是,爸媽不能過度的貶低孩子,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利用這些長處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其次,在孩子面臨「對手」的時候,爸媽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孩子之間總是有差距的,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爸媽會看到,其實孩子們自己也是知道的。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與別人有差距的時候,爸媽要及時引導孩子去正確處理與別人之間的差距,讓孩子能以平常心態面對輸贏,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落後就過於看低自己的實力,也不用過於高看別人,讓孩子知道,只要找對方式,自己也是可以趕超別人的。
最後,爸爸媽媽要注意調整孩子「吃醋」嫉妒的情緒。
實際上,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表達自己的「嫉妒」,就像有的寶寶不喜歡媽媽親近別的孩子,有的寶寶不喜歡爸爸抱別的寶寶等,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對寶寶加以指責,而是要接受寶寶的情緒,並及時向寶寶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孩子自己只是在逗別的孩子的「真相」,可別用戲謔的態度去向孩子「承認」自己喜歡別人家的孩子,那可就真的刺激孩子的內心了。
同時,爸媽也要積極疏導孩子這樣「心裡不平衡」的情緒,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這樣情緒,及時與孩子溝通聊天,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孩子的嫉妒心一旦變得「強大」,就會讓寶寶正常的心理成長路徑出現偏差,甚至會出現更壞的情況,爸媽們可一定要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及時給寶寶紓解情緒,了解寶寶的真實想法,並及時予以糾正。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