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位家長跟我說,自己上二年級的女兒嫉妒心變得越來越強,看到別的女孩穿了漂亮裙子,她就說人家穿這樣的裙子真難看;有時候大人在小區裡議論孩子的考試成績,說誰考得好,她就說有什麼了不起的。
孩子看到別人比自己行,超過自己就不高興,甚至找別人的缺點去攻擊,這樣的嫉妒心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
其實,孩子從1歲多就開始有明顯的妒忌心理,而且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
他們不喜歡自己依戀的媽媽去誇獎別的小孩,認為媽媽這樣做就是喜歡別的孩子,不愛自己了,害怕媽媽離開自己,甚至為了不讓媽媽去摟抱其他的小孩而去攻擊別的小孩,產生一系列過激反應。
所以孩子的嫉妒心是很正常,是很自然的情緒反應;嫉妒無所謂好與壞,但因嫉妒而產生的行動就褒獎不一了。
因此對父母來講,意識到孩子的嫉妒,就是教養和引導他們的黃金時刻。
首先,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正視孩子的嫉妒情緒,不能覺得孩子嫉妒就是壞孩子,從而給孩子貼「小氣、自私」的負面標籤。
比如對孩子說:
「你就是小氣,看不慣他人好。」
「你就是太自私了,想什麼都是你最好,等等的一些話語。」
這些話語傳遞給孩子的是,我是一個小氣、自私、嫉妒心強的孩子。
孩子就會最終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我們這樣的行為,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有效改善嫉妒,反而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嫉妒心強說明孩子缺乏對自我的健康認知,自卑感強;由於沒有安全感,孩子傾向把自己不足的一面和別人的強項對比,心裡酸溜溜的,非常難受。
所以家長要耐心聆聽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的嫉妒,孩子的擔心和顧慮是什麼。
是因為你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誇讚別人孩子?還是因為你經常在家聊天說別人的壞話?還是因為孩子最近學習壓力大,產生錯誤情緒了?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要多從自身、家庭環境等方面找原因。如果一個家庭裡家庭成員間團結友愛、互相尊重、謙遜包容,就能很好地預防或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聆聽完孩子的傾訴後,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的嫉妒劃分為對與錯,而是要重複你聽到的,特別是對他們的鬱悶、擔心和顧慮的情緒表示理解,要讓孩子通過你的複述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納。
接下來可以引導孩子這樣說:
「通過你的描述,我發現你特別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但會忽略自己的優點。那個人的優點是表達能力好,那你的特長是什麼呢?」
父母一定要提示孩子「他人的聰明不預示著你的愚蠢,你們只是不同而已,是不能放在一起對比的。」
然後,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做自己,也可以鼓勵孩子借鑑別人,豐富自己。
一個自信的孩子,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會往好的方向想,會努力爭取趕超對方。所以家長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一個平時和孩子成績差不多的孩子,卻突然超過了孩子。此時我們要做的不是誇這個孩子有多優秀,也不是責備孩子有多不好。
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何對方的成績會上升,在什麼科目上升了,當分析出具體的原因後。
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也可以做到這點,追上他。
只有我們對事不對人的時候,孩子也才能發現問題,正視自己所欠缺的,從而慢慢補上。
另外也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感統能力,比如良好的前庭覺和本體覺,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足夠的能力去和別人競爭。
因為感覺統合是學習一切的基礎,孩子只有在良好的感統能力基礎上,才能更自信地在學習中揚帆起航。
很多時候,一旦孩子嫉妒的心理出現,就不能正視被嫉妒人的優點。明明他人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可是孩子卻總說一般,甚至會說:「一點也不好!」
家長往往會認為是孩子愛嫉妒。但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們不恰當的對比,才讓孩子出現了嫉妒的心理。
只有我們引導得當,孩子就能為比自己優秀的人鼓掌,並向他人學習。
也就是在誇讚別人的時候也表揚孩子,這樣就不容易激起孩子的嫉妒心,還能讓孩子看到他人的優點,從而願意真心誇讚他人。
嫉妒是把雙刃劍,利用得當,就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嫉妒變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動力,一直督促著孩子努力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