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2018年,進博會和科創板的政策紅利落地上海,上海經濟一哥的地位更加穩固;北京不用說,海內外的資金、頂級人才結匯集於此,去年資金總量超過15萬億,聚集了最多的五百強企業總部。而地理上比鄰的兄弟城市深圳,自從2017年的經濟總量首次趕超廣州後,2018年再次突破2.4萬億,首次超過香港,位居亞洲第五。
在一線城市的激烈競爭中,定位綜合型城市的廣州,優勢似乎不那麼明顯了。不僅如此,二線城市更是形成了包圍的勢態。比如杭州,憑藉著全國首屈一指的數字產業,目標直指新經濟第一城。在談論網際網路時,人們習慣的說法也是北上深杭,不再帶上廣州。
那些原本低調發展的中西部二線城市,比如重慶、成都、西安,雖然經濟要低一個等級,但在過去兩年的城市營銷中,成功地C位出道成為網紅,賺足了眼球。與之對應的是,很多國家層面的政策利好,開始往中西部遷移,比如越來越多的大型會議論壇在內地召開。
廣州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不只是區域經濟層面的,還有整個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購買力下降,廣州的強項領域外貿就一度遇冷。近一段時間受貿易環境變化的影響,廣州乃至廣東的進出口,再次面臨壓力。
新的產業形態,新的內外競爭格局,正在重塑經濟的版圖,作為老牌一線城市廣州,在重重壓力下該如何突圍?
其實不管是製造業升級,還是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網際網路、金融業,都離不開人才。廣州在常住人口上的增長,反映的是綜合吸引力,科創地位的提高,說到底還是得靠尖端人才。廣州要轉型,人才優勢得進一步挖掘。
廣州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優勢,要超過絕大部分城市。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百萬,達到108.64萬人,在全國可以排到第一位。龐大的大學生數量,如果能夠就地轉化為產業人才,毫無疑問將為廣州提供豐富的智力支撐。
可以作為轉型抓手的人才優勢,還不止於此。比如在穗院士53人,全國領先;而人才孵化和創新平臺建設方面,目前廣州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8家,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27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要強於絕大多數城市。
數據統計顯示,廣州10年來留學歸來人員,從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過6萬人,留學歸來人員相關企業達2500多家。廣州對尖端人才的吸附力逐漸加強,一方面源於從科研平臺到產業研發,平臺建設逐漸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不斷推出真金白銀政策利好的結果。
在二線城市搶人的時候,廣州同樣伸出了橄欖枝。以黃浦區為例,此前發布的《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黃埔人才」實施辦法》提到,對傑出人才、優秀人才、精英人才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的安家費以及每月最高10000元、8000元、5000元的住房補貼,補貼期3年。此外,南沙、番禺、增城等地,同樣有相關的政策出爐。
一個區的補貼力度,要趕超部分城市,真金白銀顯示的是對人才的尊重。當然得看到,人才吸引力最終得看軟環境,補貼只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對於廣州來說,在人才利用轉化上的不足,恰恰是不容忽視的短板。
深圳的高等院校數量只有12所,在校大學生數量只有廣州的零頭,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全國科技創新的高地,匯聚了海內外的英才。廣州坐擁全國第一檔的教育實力,不過在發明專利授權量上,遠低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甚至比杭州和南京還要低,在含金量更高的PCT國際專利授權量方面,廣州甚至不及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十分之一。
在科技轉化上的薄弱,影響了尖端人才的留居意願。它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缺少相配套的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人才容器。當然更重要的是,在研發投入上存在不足。
根據統計公報,廣州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在GDP的佔比,2017年為2.5%,勉強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2.65%。作為對比,另外三大一線城市,北京、深圳和上海,佔比最低的上海也都有4%左右。和天津、杭州、蘇州等經濟體量略低的城市相比,廣州在研發投入上也有顯著差距。
廣州要將現有的高教資源盤活,為新經濟的轉型提供智力來源,就得加大投入力度。如果能夠維持和北上深差不多的水平線,廣州的科創實力將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