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數民族典籍碰上英語翻譯

2021-03-02 福建人民出版社
我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稀典籍彙編》(28冊)於2019年12月榮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作為一部囊括14種少數民族文字、190餘件珍稀典籍的鴻篇巨製,這套彙編的完成,離不開眾多學者櫛風沐雨、排除萬難,從海量文獻中精挑細選、整理彙輯,同時也離不開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與配合工作。這套書的責編之一陳稚瑤為此寫了篇編輯手記,嘗試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出發,與大家分享在編輯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以及通過解決問題而不斷成長的編輯故事。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古籍研究所   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保護與資料信息中心     編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稀典籍彙編》是我遇到的第一套包含中英對譯內容的書。其中的前言及各少數民族文字典籍的選編說明,均採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進行介紹。儘管這些文字的篇幅相對全書而言並不算太多,但在編輯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卻遠比想像中複雜。從最初拿到英文稿件時苦不堪言,無所適從,到最後對其中的一字一句用法來源都無比熟悉,這個過程,無論是對於這套書,還是對於我個人,都是一場脫胎換骨般的蛻變。箇中滋味,足以讓我回味多時。作為一套有著中英對譯內容的古典文獻類圖書,英文部分的編輯工作,除了打磨字句、梳理邏輯、理順文氣,更困難的是要處理好充斥全書的專業術語。拿到稿件翻看第一遍後,我就列出了一張表,包括了各種待核對與統一的專業術語,當時的感受,大約也只有「一籌莫展」能夠形容。首先自然是古典文獻學及語言學的專業詞彙的選用問題。尤其是古典文獻學,由於當時國內尚未出版過一本權威的古典文獻學中英對照詞典,而大量的漢語術語在國內外也尚未有學術圈共同認可的英文對應說法,這給我們的翻譯和編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例如作者在介紹屬於漢字體系的西夏文、壯文、水書、布依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時,均提到了許慎的六書在這些文字創始之初的影響,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說法,在國外就有多種翻譯,不同少數民族文字典籍的譯者不同,也導致了翻譯上的不規範與不統一。我們參考了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的英文版和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的《中國歷史新手冊》中,才最終統一了這幾個詞的英文寫法。
當然,這類術語還是相對簡單的,畢竟我們的作者與譯者都是專家,他們對於這類詞彙的把握較準,編輯的主要工作便集中在了核對與統一上。第二類專業術語則涵蓋了天文地理、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曆法算術、醫藥手工、社會經濟、教書育人等諸多方面。由於少數民族文獻涉及的內容範圍極廣,在介紹說明時,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大量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詞彙。在這方面,譯者就未必能夠完全掌握相關說法的準確翻譯,因此此類用詞的正確與否,便需要編輯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翻閱相關材料進行核查。
例如明清時期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兩位譯者分別翻譯作「the abolishment of the chieftain system」和「replace the chieftains with governmentofficials」,可以說基本無誤,但我們卻無法肯定,在歷史學上,這兩種說法是否權威。查詢相關的碩博論文,除了意譯(意譯的結果多種多樣)以外,似乎也有直接採用拼音替代英文的方式,但對於讀者中的非漢語母語者而言,此類翻譯並不友好,無法解決實質問題。再三斟酌之下,我們採用了相對權威的《劍橋晚清史》英文版中的翻譯,譯作「Bringing the autonomouschieftainates into the regular bureaucratic system」,方便讀者理解的同時,我們心裡也覺得有底。
在核對此類術語時,需要快速瀏覽了各個專業的中英文圖書,這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必須在海量的知識中,提取出有效信息,識別出其間輕微的差別,對比同一領域的其他相關書籍,最終選取最準確、最通行的譯法,並對出現在文章各處的相應詞彙進行統一。第三類問題則是跨語言的表達問題,以佛經名稱和少數民族人名最為突出。西夏文和託忒蒙古文文獻中都有佛經文獻,其中西夏文的四部文獻資料均為佛經,而託忒蒙古文文獻中則是有一部極為出名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幾部佛經文獻,究竟應該用英文名稱還是梵文名稱?如果採用梵文名稱,是使用拉丁文轉寫,還是使用真正的梵文?
這些問題,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最終決定西夏文的四部文獻採用拉丁文轉寫的梵文名稱,而託忒蒙古文中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則採用英文名稱,也是在多方徵求宗教學專業人士意見及建議,查閱了幾部佛教辭典,並且與其他責編再三討論之後,以尊重佛經原名、方便專業人士辨識和局部統一為原則得出的結果。
除此以外,文獻說明中涉及大量少數民族人名,是否保留少數民族讀音的直接轉寫,也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剛入行時,總是聽編輯前輩們說起,編輯應該是多面手,不應該囿於自己的專業,而要做到既博又專。但從未有一本書,可以讓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如果說每一本書都有著自己的生命,那麼這套書的生命,則是絢爛多彩、浩瀚宏大的;僅僅是英文部分,也可以把這種特質展示得淋漓盡致。這套大書自策劃至出版,歷經五年,除中英對譯的部分外,其餘部分的編輯工作所遭遇的問題,以及解決困難後的欣喜,不在此篇贅述。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承載著璀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稀典籍彙編》將會愈發地顯示出它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成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

本文發表於《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20年第6期)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稀典籍彙編》: 讓文字再現輝煌,讓典籍描繪歷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稀典籍彙編》圖書捐贈儀式在京舉行福建人民出版社

--  長按二維碼關注 --

訂閱號:fujianrenminshe

分享:點下方「分享」或「在看」

購書電話:0591-87623913  87604363

網店:當當網、京東商城、天貓旗艦店

相關焦點

  •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浩如煙海的典籍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譯是重要一環。 關鍵詞:典籍翻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作者簡介:   在《辭海》中,典籍被定義為「國家重要的文獻,亦統稱各種典冊、書籍」。浩如煙海的典籍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
  • 法律典籍翻譯助推文化記憶建構
    但是,當前已知的被翻譯成外文的法律典籍屈指可數,主要有《大清律例》《唐律疏議》《大明律》三部法典,以及《刑案匯覽》《棠陰比事》《洗冤集錄》《棠陰比事選》《洗冤集錄詳議》等。然而,就是這些少有的典籍譯本,也未經翻譯學界的充分討論。根據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目的或功能是影響譯者翻譯決定的重要因素。這些法律典籍中有些由於翻譯的時間較早,已經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 範祥濤:早期儒家典籍英語轉譯中的文化傳播研究
    本文採用歷史文獻法、網絡大數據檢索法,並藉助出版書目,考察儒家典籍早期的英語轉譯和傳播。研究發現,19世紀前已有不少儒家典籍被轉譯成英語,使之在世界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早先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兼做了許多翻譯溝通工作,後來的英語轉譯,或編譯,或摘譯,都受到一定意識形態的制約,客觀上也達成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實踐
    這一實施,要求能夠用外語準確地表達自己對中國古文典籍的理解並能對其闡釋。作為涉外人員培養的搖籃,牡丹江師範學院東方語言學院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在日語翻譯碩士研究生教學中開設了中國典籍翻譯教學,同時在日語翻譯本科教學中也加入了相關內容,在弘揚中華文化、深化翻譯教學和提升學生素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汪榕培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語詞彙學家、翻譯理論家,在英語詞彙學、典籍英譯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提出「傳神達意」,構建了中國典籍翻譯理論體系;他開創中國典籍英譯研究和教學領域,培養弟子無數,影響國內外;他是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大師,譯著等身;他博觀古今,傳揚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以對道家經典、古典詩歌和古典戲劇的熱愛,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典籍的英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 中華典籍阿拉伯語翻譯的問題、原則與任務
    中華典籍阿譯不能僅限於儒家文化,而忽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因為儒釋道文化以及先秦諸子、漢唐思想、明清思想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可偏廢;也不能僅限於漢族典籍,而忽視藏族、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國少數民族典籍。該由誰做?其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順向翻譯與逆向翻譯。
  • 海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 辭職翻譯國學典籍製作視頻
    海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 辭職翻譯國學典籍製作視頻   1月10日,楚建德在辦公室整理書櫃,他帶領團隊翻譯製作了1.2萬個國學典籍中英雙語視頻。
  • 牡丹江師範學院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實踐
    尤其是近幾年來,在校內研討會以及國內研討會上,教師將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理論在會上發表,並和同行進行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堅持「異化」翻譯原則。在翻譯中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策略,這就是「歸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發展農桑的政策,從而造就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產生了無數的農業科技典籍。
  • 中國典籍「誰來譯」
    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英國漢學家葛瑞漢說:「……在翻譯上我們幾乎不能放手給中國人,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
  • 「十三五」雲南民族工作亮點點擊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成果豐碩
    記者從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民語委辦)獲悉,「十三五」期間,省民語委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典籍翻譯出版成效顯著。其中,搶救保護和翻譯出版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內涵的《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9部800萬字,編纂完成《雲南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10卷1200萬字,產生積極反響。
  • 法國來的「洋中醫」 用法文翻譯中醫典籍
    他先後翻譯了《傷寒論》《醫理真傳》《脾胃論》《四聖心源》《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典籍,其中很多都是首次被翻譯成法文。太神奇中醫扎針曾治好他的中耳炎和中醫的緣分,要追溯到20年前。太執著翻譯中醫典籍他是專業第一人嘗試把中醫典籍翻譯成法文,一開始,只是阿貝樂的學習習慣,變成自己習慣的文字,更容易理解記憶。因此,在學習《黃帝內經》時,阿貝樂就將翻譯成法文的典籍放在電腦裡,不時複習。
  • 圖:「兩會」請來少數民族翻譯
    圖:「兩會」請來少數民族翻譯 2008年03月03日 21: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三月三日下午,少數民族翻譯人員走進會場進行大會同聲翻譯工作。當日下午三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 少數民族作家書架架起翻譯橋梁
    少數民族作家書架架起翻譯橋梁 2018年01月29日 14:18 來源: 作者:黃尚恩 字號 關鍵詞:少數民族作家;橋梁;北京語言大學;交流營;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結緣是從1991年偶然開始的。那年春天,我碰巧去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附近的中國道教學會所在地白雲觀參觀,見到不少外國人,但觀內法物流通處只有中文版《道德經》出售,卻沒外文版的。我於是突發奇想:自己是不是能用英文翻譯《道德經》呢?
  • 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
    5月10日,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唐聞生,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潘文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會長汪榕培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西文化互補的呼聲越來越高,把我國民族典籍翻譯成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並使之走向世界,普及民眾,
  • 當英語思維碰上肌肉,才能真正爆發英語的力量
    很多英語學習者,學了多年的英語,卻不會開口說話,更談不上自如交流,歸其主要原因,就是英語思維的問題。我們大多數同學存在這樣一個錯誤:在交流的時候,想一句漢語,然後翻譯成英語,然後才能交流。本來英語的語速就是漢語的2~3倍,中國人說英語老是覺得跟不上,如果再把漢語放在你和英語之間,那就更不會說了。聽一句英語,總想翻譯成漢語才能明白,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是在用漢語思考問題。那麼如何用英語思考問題呢?先舉一個單詞的例子,曾經有一個單詞記憶法是這樣的:pest=拍死它=害蟲。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本文來源:《外語教學》2016年第3期,第109-112頁,注釋從略 轉自:大民說英語 作者:楊靜,商丘師範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典籍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