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說一個事實,上海更新了2020年新的落戶政策,上海四所985高校、以及北大清華應屆畢業生,進入上海工作可以直接以應屆生的身份落戶上海。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上海正在用更加積極的戶口政策來吸引人才來上海,那麼同時也就反映出一個問題,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之一,也不得不開始搶人才了。
既然要搶,那就說明其他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加強,但是這樣的吸引力其實不一定來自北上深,而是來自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千萬不要認為二線城市一定搶不過一線城市,總的來說北上深的房價總歸是不可能低的,這就造成了在一個巨大的差距,其他城市在這一塊就擁有了巨大的優勢,而其他層面的差距則可能在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面前全都被忽略掉,何況很多二線城市的綜合底蘊和實力都不差。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同樣是月薪2萬,在北上廣深和在武漢、杭州、成都、重慶、南京、青島、蘇州等等這些二線城市,你認為生活質量能是一個級別嗎?在北上深毫無疑問你要面對更高的房價,更高的生活成本,更高的醫療成本,以及更高的孩子教育成本等等。
985畢業生留學校所在二線城市比例逐步提高
這就是在一線城市和在二線城市最現實的區別,尤其是房價這塊,其他城市要比北上深要低太多太多了,你同樣買個120平米出頭的房子,要少花幾百萬,這並不是一筆小錢,對大多數上班族來說,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不要認為北上深隨便大街上拉一個就是百萬年薪,百萬年薪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何況百萬年薪裡面真正稅後、五險一金這些除去之後,實際上也要少很多 ,也就是說現實要比這個殘酷很多,北上深的平均月薪突破10000也沒有幾年。那麼就面臨著一個抉擇,當你的收入差別不大,職業空間差距不大,城市配套差距不大,生活成本相差巨大的前提下,答案很明顯了。
城市需要發展,企業需要擴張,人才需要生活
這其實是一個三贏的局面,要吸引好的企業和好的人才,說白了就是兩塊,自己培養好的企業或者人才,同時吸引好的企業和好的人才,這些全都需要政策來吸引。我其實想用「人才需要生存」來總結,但是考慮到這樣太殘酷,我還是用了「人才需要生活」來總結,我們先來看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或許能夠讓大家有個比較直觀的感受。
青島戰略投資每日優鮮20億,每日優鮮將在青島投資200億元,建設全國生態鏈總部和智能供應鏈中心,一些實力雄厚的二線城市已經意識到了優秀企業才是留住年輕人、吸引人才的關鍵,成都投資錘子科技6億,合肥投資蔚來汽車70億,小米在武漢投資230億建設上萬人規模研發中心,重慶吸引了百度、阿里、騰訊等眾多企業小貸業務入駐。二線城市未來也會跟一線城市搶人才,不要認為一線城市一定就贏,二線城市對人才的號召力越來越強,一線城市不再擁有絕對吸引力。
小米武漢研發中心首批員工入住
長期以來北上廣深相對於其他城市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基礎實力方面,北京和上海更是擁有著絕對實力,教育、醫療等配套是大家選擇北上的主要原因,政策長期又向北上廣深傾斜,優勢自然就越來越明顯。不過這些二線城市並不差,就拿武漢來說,武漢有華科、武大等名牌大學,有華科同濟、華科協和、武大人民、武大中南等頂尖醫院,實力本身也不容小覷,只要武漢願意留,人才肯定是留得住的。成都、杭州、重慶、青島、蘇州、南京這些城市,擁有同樣不錯的配套和底蘊。
早期這些二線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不是底蘊和配套的問題,而是一線城市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現在這樣的差距逐漸減小,但是同時北上深的生活成本直線上升,買房壓力極大,你想想如果武漢、成都、青島這些城市 ,給你一個不錯的薪水,還給你一些好的落戶政策,你認為你願意去這些城市,還是願意去一線城市?
這兩年的數據也表明了,武漢、杭州、南京、成都、重慶等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本省985/211高校畢業之後留在高校所在城市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證明了在開始執行優秀人才、優秀企業吸引計劃之後,這些城市的競爭力不斷在提升,只有把年輕人留住,把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吸引過來,城市對企業、人才的吸引加強之後,慢慢的反過來對城市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
這種發展分布其實是更健康的,在美國大家都知道舊金山、紐約、洛杉磯這些地方厲害,但是大家也知道休斯頓、亞特蘭大、達拉斯等也厲害,未來我們也是,大家不僅知道北上廣深厲害,武漢、杭州、南京、重慶、成都、南京、青島、蘇州等等城市也會很厲害,這樣的發展方式其實才更加合理,如果大家都只關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那就不是很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對於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強,未來自身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合肥投資蔚來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