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佛陀之道為八個步驟,並非表示它們是垂直的階梯,我們無須精通一個步驟才能移往下個步驟,這條道路更像是螺旋狀的。
當你啟程時,對所有八個步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當持續練習時,這些步驟會在你心中變得愈來愈清晰,於是你前進到下一個階段。
然而,有幾個有用的方法,可幫助你將這條道路看做一個整體。
有件事很清楚,那就是貪、嗔、痴是三個最強大的不善因素,且是一切苦難的源頭。
相對於此,是三個最強大的正道面向——佛法的正見,斷除貪、嗔、痴的正精進以及能斷除那些狀態的正念修行。這三個道支——正見、正精進與正念相輔相成,並一起運作幫助你在正道上前進。
要了解佛陀的教導需要精進。不努力,不改變,只是理所當然地生活,且繼續已成為舒適習慣的一切思想與行為形態,當然容易得多。但佛陀教導我們,只要人們不了解真諦,就會假裝自己沒有問題,或因問題無法解決而感到絕望。
但你若精進,就會了解更多,正念可幫助你。事實上,若無正念,你將永遠無法了解任何事!你可以精進,也可以努力,但若無正念,將永遠無法在了解上取得進步。透過正念,你可了解苦、苦集起的因、苦滅以及滅苦之道的真諦。此外,當修習正念時,你努力保持內心無貪、嗔、痴。因此修習正念需要精進,而正念與精進的結合可讓心遠離邪見。
佛陀的其他聖道支也依賴這三支,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與正定都可以只在正見、正精進與正念的支持下修習。
若無正見,你將不明白為何改善生命中的其他面向很重要。
若無正精進,你將發現對前進目標不可能有正面改變。
而正念是覺知與注意的最重要工具,它幫助你對抗惡法,並趨入圓滿。
另一個思維八聖道支如何一起運作的方法是,把它們區分為三組——戒、定、慧。每一組都把你推向下一個修行,且讓你更全面了解聖道為一個整體。
這如何運作?
第一組從一定程度的正見開始。
例如,你了解貪慾如何造成苦,因此開始練習布施。你也了解嗔恨與殘酷如何造成自己與別人的痛苦,因此決定修習慈與悲。布施、慈與悲這三種想法是正思維,你必須明智地培養這些善念。智慧從正見生起,因此正見與正思維,被歸類為聖道的智慧面。
第二組從第一組衍生而來。
當以智慧觀察自己的生活時,你看見當以正面方式思考與行動時,是多麼平靜與快樂。
智慧也幫助你了解所感受的苦,是由自己的貪慾與執著造成,以及當消除這些苦因時,苦也隨之終止,這個了解促使你改善外在行為的各個面向。
由於看見妄語、兩舌、惡口與綺語造成的痛苦,所以你應避免這類負面話語,並決定謙虛與中肯地說話。
由於看見殺生、偷盜、飲酒與邪淫給身心帶來的痛苦,因此你應避免這些負面行為。
反之,你欣賞眾生的生命,並嘗試不傷害他們;你尊重別人的財產;你避免酒精,且約束性行為。由於你了解痛苦是由錯誤的生計所造成,因此尋找善的方式來讓生活支持你的修行。
由正語、正業與正命構成的外在改變,被歸類為聖道的持戒面。
第三組是基於你了解到的,單靠外在改變無法終止身心苦難。
你看見行為始於思想,以及不善念本身造成的極大痛苦,因此嘗試訓練與調伏自己的心。
當開始觀察心時,你看見自己的動機雖然良善,但有害的貪、嗔、痴與疑念,仍一再地在意識中生起。你進一步看見對抗這些心靈陷阱的唯一方法,是真誠與勤勉地努力避免負面思想形態,當它們真的生起時,斷除它們,以及培養、維持正面思想。
此外,你看見正念是外在與內在正面改變不可或缺的,少了禪定要發展正念並不容易,因禪定能幫助你如實看見事物。正精進、正念與正定三者,被歸類為聖道的禪定面。
因此,你周而復始地修習八聖道支,每經一個循環,貪、嗔、痴都被削弱,且你對苦、集、滅、道等諦的了解都更深刻。無論從哪裡展開聖道,道支皆環環相扣且相互支持。無論一開始你的正見程度如何,聖道的結果都相同——苦滅,以及最終究竟的安穩與快樂。
覺悟
有些人揶揄覺悟的觀念。在討論佛法的網絡聊天室裡,我曾看過人們使用貶義的語詞,甚至憤怒與褻瀆的字,來描述覺悟,也許他們對覺悟是什麼有所誤解。
覺悟其實就是熄滅由貪、嗔、痴引燃的熾烈之苦,它是一勞永逸地熄滅所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火。
揶揄覺悟者可能害怕當他們熄滅此火時,會落入失望的冰冷黑暗中,而無以維生。他們可能將這把痛苦的內在之火,與開啟文明之火或電力之火混淆了,當迷惑的痛苦之火熄滅時,剩下來的並非漆黑冬夜的寒風。那不是陰森而了無生氣的狀態,完全不是!
當貪、嗔、痴、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火熄滅時,結果是全然安穩、平和、寧靜,全然不可言傳的快樂,此時心與感官是同時百分之百清明、純淨與充滿能量。
覺悟是內在輕鬆、光明與溫暖。
放下貪、嗔、痴等一切煩惱負擔後,身心俱感輕快,而不太適應感覺如此輕鬆。我們習慣有沉重的頭、心與身,展望有如此輕盈之心,令人感到有點緊張,因我們害怕這個「輕」會讓自己頭昏眼花。我們的沉重、痛苦是如此熟悉,因此害怕放下之後會不知所措。
像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的一個朋友身上。
他的工作使他必須調到另一個辦事處,所以他搬到靠近繁忙火車站的一個公寓。當他最初搬到新公寓時,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火車與人潮的噪音熙來攘往。
幾年之後他調到另一個辦事處,且再次搬家,新公寓非常安靜。再次,他又有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他已變得非常習慣噪音與喧鬧,實際上他需要它來放鬆與入睡!
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我們已習慣沉重與不舒服的內心習慣,因此害怕當它們消失時,我們會失去它們。
我們的情況也令我想起過去住在華盛頓特區時,曾在報上看到過的一個人物。
這傢伙因謀殺而被判終身監禁,因他在獄中表現良好,十年之後獲得假釋資格。有一天,一位報社記者去採訪他,記者對他說:「你一定很高興獲得假釋資格。」「不,不!請別提假釋。」此人略顯激動地回答。他說對獄中的生活感覺舒適,他享受看電視的特權,且監獄生活也沒有外面生活的不安全感。
但我自問,他真的已如此習慣監獄生活的暴力,無盡的限制,以及獄卒的專橫嗎?
難道他忘了住在監獄牆外的喜悅、呼吸新鮮空氣的感覺、美麗的開闊空間、好食物,以及和其他自由人見面的自由嗎?
難道他已如此執著裡面的情況,以致自由反倒顯得奇怪且無吸引力嗎?
揶揄覺悟的人就如監獄裡的那個人,他們執著既有的東西,他們習慣了不適並將其視作舒適而不願離開,但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失去什麼。
覺悟不是你的欲求之物,它是你一切欲求終止時結束的狀態。
如佛陀所說:
若到處有水,要井有何用?
渴愛根斷時,汝復何所求?
〔(Ud VII.9)愛爾蘭英譯〕
當知道自己正失去什麼東西時,持續尋找它。當你應有盡有時,再也不會尋找,因你已達到究竟安穩、和諧,你滿足於讓其他所有人都活在安穩與和諧中。
在《大念處經》的結尾,佛陀保證,若有人完全依照經文修習念處,則那人此生之內必可達到覺悟。若因某些微細結的阻礙而未能完全覺悟,則此人至少會成為「不來者」,達到第三果。(D22)
佛陀並非是在暗示只需修行某些方面便可實現覺悟,覺悟需要你徹底修習戒、定、慧的每一個面向。
此外,在做這個頗為令人驚訝的承諾時,佛陀的意思並非隨便偶爾修行,有時想到做一做就夠了。他的意思是,要達到覺悟,你的修行必須具有無間投入、精進與堅忍的特色。要想獲得禪定,你的精進必須有持戒清淨做支持,定必須是善與一心的,修習這個強力的定,必須輔以同樣強力的念。然後,在淨戒與正定的支持下,帶來解脫的智慧乃得生起。
有些人仍覺得佛陀的話是不切實際的承諾。
我不知他們有何根據。他們是否像有的人,因為自己討厭腳溼,便懷疑別人能遊得像奧運遊泳選手一樣快?或因為自己一步也不願跑,便懷疑別人能跑完42.195公裡的馬拉松?
當然佛陀的承諾,對從未坐上蒲團或嘗試觀呼吸一分鐘者來說,會顯得不切實際!而它對於已坐禪許多年,卻從未修習包含戒、定、慧在內的八正道者而言,可能也是空口無憑。
禪修需要認真持戒,你遵守禪戒並非為了感動別人,而是為了讓心遠離不善法所造成的痛苦。若你以玩票的心情修行佛道,那是行不通的。佛法中的八正道不是你學過之後,在需要時才拿出來用的東西……不妨這樣想,你確實只在需要時使用八正道,但你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需要它們。
然而,並非只有當你對八正道所持正念相當完整時才能開始修行。若正念偏離了,別擔心,只要儘快覺知不正念即可。你的起步成功與否,取決於你隨時維持正念的強烈意圖,而非你的實際表現。
當你一直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時,偏離會愈來愈少,直到聖道的正念變成自動自發為止。若你像那樣精進,將會快速進步,此時你將會是佛陀做出承諾時心繫的那種學生。
「來,自己看!」
本書只提供遵循正道的關鍵指導。
當你的修行加深時,若一再回頭參考,會發現它無論在任何了解層面上都是有用的指導。但它並未解釋你需要知道的關於佛法、修行、親身體驗以及最終成果在內的一切要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教育、直覺、對佛法的了解,以及心靈成長的程度。此外,明天會有的問題將和今天的大不相同。
即使佛陀也無法用一篇開示來涵蓋所有人的每個迫切需求,所以他才給了數千個佛法教誡。本書所呈現的是這些教誡的摘要,以及其中最重要觀點的一些解釋,其他的你將透過修行加以補足。
當下,就是你的老師,把它轉化為自己的個人實驗室。專注、抉擇,你便可靠自己的力量產生智慧,通過追求善巧之事而辦到這點。
一位頗為多疑的聽眾要求佛陀告訴他們,當已聽過其他許多聖者都宣稱擁有一切真理時,他們為何應相信他。
佛陀回答,
他們不應只是因某人在某處說某件事是真實的就相信,諸如傳聞、文獻報告、傳承數代的傳統信仰、受人尊敬的聖典、備受尊敬與可靠老師的話,以及被你視之為上師者的教導等來源都缺乏真實的保證。佛陀說,不應基於信仰而接受這些事。
佛陀接著說,
真理也無法透過推理被揭露。
他說,
你不應只因為某事看似合理,或似乎讓人更靠近目標,或迎合你的愛好,或在沉思推理後看似真實,就相信它。
為什麼?
因為包括沉思推理在內,「法」仍有一個面向是所有這些事無法掌握的——自己的經驗。
佛陀對我們應接受什麼給了一個總標準,這標準並非基於任何一種信仰或推理。
他說當你考慮一個行動時,要基於經驗而自問,這行動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任何人是否有害。
若是有害的,則它是不善巧的,因此不應做這行動。
若是有益於包括你在內的所有人,且被智者所認可,則它是善巧的,因此應做這行動。〔AI(Threes)VII.65〕
佛陀之後詳細闡述,一旦做了某個行為,你應重新檢視它,自問:
「那行為實際上進行得有多好?它真的是善巧的嗎?」
若不是,則你「以淚眼收成」,未來應避免這樣的行為。
若它是善巧的,則你「以笑顏收成」,應反覆做這樣的行為。(Dh 67-68)
若你密切注意,並誠實面對覺知為真實的事,無須相信任何人所說的任何事,你開始選擇增長清淨與智慧,並增進快樂的行動。只有你握有自己的解脫之鑰,這把鑰匙是你願意向內看,並決定什麼行動是善巧的,以及能帶來快樂的結果。
你想要見法嗎?
觀察自己的經驗,以經驗為鏡去觀照法,世上一切無我的形態都在那裡。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與時時刻刻的存在中看那裡,
你便看遍一切——因與果;
在每個層面不斷變化流動所揭露的無常;
凡有執著便有痛苦;
以及無論如何努力嘗試追蹤,都找不到有自我存在其中。
你想認識經驗嗎?
觀察「法」。
在那裡你看見構成「你」的一切無我元素與形態,你也看見所經歷的,本質上和其他眾生所經歷的都相同。
「法」無所不在。
舉例來說,甚至觀察蟲子在水盆裡掙扎,都能激發你對與眾生共同擁有死亡怖畏的實相內觀。整個「法」都呈現在生命的每個經驗、每個時刻、每一天當中,它就在那裡等著被看見,無須盲目信仰或理論推求。
從這種嚴格的觀察中,你獲得修行的信心,並在佛陀之道上勇往直前。
除非你已非常熟悉聖道,並在自己的經驗中見法,否則從本書中獲得的知識仍是理論性的。
若我向上指北極星,你可能盯著我感到納悶:「為何他那樣指?他是否應指這裡?或也許應指那裡?」
你如何對從未仰望夜空的人解釋一顆星?
除非把頭傾斜到足以看見星星的程度,然後遵從指示檢視天空,直到設法找出北極星為止,否則你心中始終會有疑惑,這個疑惑會衍生各種問題。但當你目睹北極星,並親自觀察以它為中心的其他星體運行方式時,將不會再有這類疑惑。
同樣地,除非親眼看到目標,否則你對聖道、教法、自己的修行,以及為何在書中這麼說,一直都會有許多問題。若涅槃為非經驗的,語言怎麼可能解釋涅槃像什麼呢?經驗透過感官發生,無論我們用什麼標籤去描述非經驗的狀態都是誤導,因它們都是建立在感官體驗上的。我們只需一路遵循八聖道支到底,並親自見證即可。
你曾嘗試為貓指點嗎?你愈指點,貓就愈會想嗅你的手指,它永遠看不出手指的範圍。
若你看完本書並說:「就只有這些嗎?最高真理在哪裡?我對此一無所獲。」則你就像那隻貓。
請跳出本書的文字看到它指向之處。以佛陀所建議的行動,促使自己達到另一種了解方式。路得自己去走,當逐步增長身、口、意的善巧時,聖道即散布於你生命的一切經驗中。
當已善巧與徹底地遵循淨心的步驟時,你終將洞見諸行無常,執著無常法導致痛苦,以及受制於無常與苦的諸法皆無自性的真諦,而明白貪慾如何導致一切痛苦的經驗。那一刻你親自見證,一切的問題都將消失。
若你不相信本書所說的較大目標,沒關係,它對你也許依然有用,只要利用本書,幫助你持續對自身經驗發問,嘗試從發生在身上的每件事學到一些東西。
佛陀經常說:「來,看!」
他的意思是:來!並向內觀察自己的身與心,以洞見真諦——法。你無法在別處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