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臺灣幼兒園的共性與特色
(一)從我們參訪的四家幼兒園來看,臺灣幼兒園有以下一些共同特性:
1、落實教育部體育署推行的幼兒每日三十分鐘以上的出汗性「大肌肉活動」。臺灣的幼兒教育以身體動作與健康為首要內容,十分重視幼兒的身體素質。根據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以遊戲的形式開展幼兒運動,來達到讓孩子科學合理地鍛鍊大肌肉和提升身體的各項能力。孩子們利用器械進行鑽、爬、攀登及平衡等各種動作的練習,通過跑步、拍球、跳繩等運動,有效地促進了走、跑、跳等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從而使身體素質得到鍛鍊和提高。
2、打破年齡界限混齡編班,實施統整性教學。混齡教學是臺灣的特色,這是由他們的人口低出生率,以及開放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大多幼兒園通常不以年齡大小來分班,因此一個班裡有著各種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面對我們「如何照顧生活,合理實施教學管理」的疑惑,文修非營利幼兒園吳園長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共同生活,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孩子間學會和諧共處,培養孩子照顧弱小的同情心和責任心,教會弱小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尋求幫助等,為他們今後面對社會奠定心理基礎。
而統整性教學則能解決不同年齡孩子的教學問題。統整教學模式是臺灣目前主流的幼兒園教學模式,常見形態為主題教學模式與方案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分散、林立的一些科目,匯統、整合為幾大學習領域,以培養幼兒的綜合認知能力。打破某個知識點的年齡界限和學科界限,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老師和幼兒共同商定學習主題,通過幼兒自己組織一系列活動來實施學習。敦化國小附設幼兒園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開展了一項「小種子」的主題教學活動,分為5個專題:尋找生活中的種子、種子的秘密、種子變魔術、種子可以玩、種子還可以吃。整個教學活動涉及了若干範疇的內容,有大自然的神奇、植物的生長、數字的概念、美術和手工、勞動與合作、食物加工、感恩與分享等,這些豐富的情感和知識以趣味活動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們的認知水平。
3、注重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和較強的自理能力,幼兒自理能力是全臺灣教育的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因此老師不過多限定孩子的思維和行動,只是以觀察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教育,班級開展活動、設置環境都儘量與幼兒協商,啟發孩子們自己討論確定方案。這種教養模式使孩子們養成了較強的自理能力,他們學會了照顧自己,力所能及地打理日常生活起居,如每天午餐結束後他們要收好自己的餐盒裝在袋子裡,然後一起用抹布把地板擦乾淨,各自把睡袋鋪在地板上午睡。龍心幼兒園每天有一名小朋友輪流做班長,負責開門關門、安排做衛生、協助老師發東西、維持秩序、帶領小朋友排隊上廁所等,還要給我們參觀的客人表演才藝。孩子們習慣了自己打理班級事務、管理同學,因此老師格外省心。
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會把垃圾分類扔進垃圾桶、用小盆小桶收集洗手水和雨水澆花、上自動扶梯靠一邊站立留出一條通道等,這些細節的背後是教育理念的堅守——幼兒園必須做好兒童生活教育,這些遠比會數幾個數,會寫幾個字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