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習慣了廣州的車水馬龍,人潮洶湧,在上下班高峰期,可以說是哪裡都人擠人。
作為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也每日入場地擠地鐵上下班。
今天,在某個站裡,上來了一對母子。
或許是車廂裡比較擁擠,小男孩表現得很煩躁。
他拼命地搖晃著身子,好像是想推撞出一點空隙。
小男孩略顯煩躁地跟他媽媽說:
「我以後也不要再坐地鐵了。」
「那我們坐什麼?」
「我要打車,坐的士。」
小男孩的媽媽好像有點心事:
「我們要適應一下這邊的新環境。」
「我不要再坐地鐵了,地鐵是窮人才坐的!」
而小男孩的媽媽也沒怎麼接這話。
或許是童言無忌,卻又不經意地說出了他內心的想法。
好像也沒什麼不對,富裕一點的,大多都開私家車出入。
誰不想舒舒服服的呢。
可是,這怎麼聽起來,都覺得不是吐槽那麼簡單。
也有點擔心,是怎樣的教育,才會讓孩子有那樣破口而出的想法?
02
還記得小時候,廣州還沒有地鐵。
公交車也是老式的,沒有空調,木板的座椅。
坐起來或許不那麼舒服,不適應的人也很容易暈車。
那個時候,去稍遠一點的地方,都要坐很久很久車。
沒有百度地圖,也沒有手機導航。
拿著一份乘車指南小冊子,嚮往著未去過的地方。
那個時候小轎車還是奢侈品。
我們都在爸媽的單車後尾座裡,漸漸成長。
直到慢慢有了廣州地鐵,有了BRT
我們才慢慢感受到什麼叫「城市提速」。
我們漸漸愛上了坐地鐵,喜歡被地鐵串連起來便捷的生活。
以前我們覺得打一次的士很貴。
但現在我們卻用著更貴的滴滴。
以前我們覺得有小轎車很奢侈。
但現在好像很多人家都有小車。
時代在變,生活在變。
可是,我想很多人都還是會喜歡坐公交看沿途風景。
也喜歡坐地鐵漫遊,坐著發呆小憩。
或許會有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但是我們依舊喜歡那些陪伴多年的公交和地鐵。
有時擁擠了點,確實有點蛋疼。
但好像,身邊認識的不少老闆,也會有擠地鐵的習慣。
03
或許是地鐵裡的那位小男孩的成長條件太好。
所以有一點驕縱?
有時,我蠻擔憂這些00後,10後的。
生活在一個物質富足的時代,從小吃好住好穿好。
父母都想給他們最好的教育條件。
但拼命地希望孩子成為強者,卻忽略了安身立世的素養。
看過有一些廣州的父母,孩子卻只會說普通話。
即便教育推行普通話,但心急的父母卻讓孩子丟掉了母語。
看過捧著iPhone6s打遊戲的小學生,炫耀那是成績好的獎品。
雖然,我們好像沒有什麼資格去評價別人的教育。
但是,也很多90後,95後在不久的幾年後便為人父母。
00後,10後都很聰明,很有個性。
但總有一種感覺,在父母沒有止制的驕縱下,很多小朋友都變得很嬌寵,不懂得體諒他人。
被驕縱的小朋友沒有了我們年少時的那種淳樸天真。
或許,也跟我們所生長的家庭有關。
即便我們多富裕,也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隨口說出「××是窮人才做的」這種話。
真正的富裕,不僅在於物質,更多在於精神。
富養一個孩子,是要讓他的成長少點煎熬,儘可能地有好的條件去拓寬視野,培養更好的心態。
而不是從小讓他們去覺得這個世界有等級分層,更不是讓他們覺得自己生來高人一等。
如果說,是我們沒有經歷過富人的生活。
那麼我想在文末分享那麼一個故事:
一年多之前,跟一個金融公司的老闆在創意園閒談。
下午三四點的時候,他要去接孩子放學了。
那個時候我問他:
「其實你孩子知道你是做什麼的嗎?」
「唔,她並不知道,我們一直跟她說,爸爸是打工的,媽媽是做財務的。」
(實際上爸爸是CEO,媽媽是CFO)
「她會不會感覺到爸媽都是住豪宅,用名牌,而和同學有間隙?」
「其實我們的生活和平常人沒什麼區別,有時也會帶她坐公交坐地鐵,吃吃大排檔什麼的。我覺得嘛,小孩子的成長就應該接地氣一點,家庭再優越,也是爸媽的事情,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能夠成長,不要太過依賴家庭,覺得家裡爸媽會養著自己就不勤奮。」
或許,道理也差不多。
沒有說窮人家庭的孩子就該受苦
也沒有說富裕人家就一定要享受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往往都可以隨著年歲相互轉化。
說句狠的,孩子都快要被爸媽寵壞寵成生活不能自理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