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肥胖、網絡成癮,無不是缺少自律造成的後果。自律是對自己的欲望合理的安排卻不放縱,對自己的情緒有利疏導卻不恣意的能力。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從小在父母的幫助下培養。所謂開掛的人生,無不是自律規制下的良性效應。想要孩子不再守著動畫片不放、想要孩子不再願望不滿足時撒潑打滾,或者想要孩子能管住自己的手不再伸向糖果等等,都要父母「忍」得住,「忍」得了。
一「忍」-延遲滿足孩子欲望
欲望是個小惡魔,讓人們不知節律的想要滿足。孩子們更甚,簡單的人生就是認知不斷增長,願望不斷滿足的過程。一旦不遂心意,都有孫大聖搗太上老君仙爐的架勢。父母在孩子願望實現的路上,需要做有力的閘口,先行擋住孩子悠悠之欲,提醒他「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可能是一段需要等待的時間,或許是先行完成一些事項等等。
孩子們願望不能及時滿足肯定有不公的想法,繼而哭鬧撒潑,即便如此,父母要「忍」,不能因為孩子的不滿就失了自己的原則章法。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們更加珍惜最後的結果,也能在這個等待的過程裡平復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會修煉成能控的好自己情緒、管得了自己欲望的理智的人。
二「忍」-建立必要的言行規則
規則即自由。有規則,行為才有方向。通過在外部建立規則的方式來內化孩子自我規則即自律的建立。父母提前告訴孩子必要的言行規則,讓孩子在規則的框架內自主活動,只要是不越界的行為,父母不會幹涉,而有越界舉動父母會做警示,若孩子一意孤行仍然「跨界」行動,就要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
這既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也能給他們必要的行為選擇空間,自主決定自我承擔,父母「忍」一時不幹涉,給與孩子一份信任,那麼孩子也會收穫一份自律和對父母情感的加深。
當然,父母必須一諾千金,切不能既立規矩又破規矩,這樣的教育百害無一利。
三「忍」-父母自身言行規制
自律的父母才能養育出自律的孩子。嘴裡一邊教育著孩子「你少看會兒平板電腦,不然給你扔了去」,另一廂自己卻成天捧著手機膜拜,孩子喊著陪他(她)玩兒會兒都置之不理,這樣的父母不管講再多正向的道理,在孩子面前的可信力也是打了折扣的。
既然父母想要孩子有自律的人生,不妨就從自己做起,克制一下自己那些蓬勃而出無理取鬧的欲望。讓孩子早睡,父母先有好的作息習慣;想讓孩子多運動,父母要自己邁出家門投身運動中去。沒有什麼比父母以身作則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