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貪玩,這是天性。家長不要單純地把希望寄托在其自身「開竅」上,要及時因勢利導促其「開竅」,讓孩子逐步培養出自律的學習、生活習慣才是王道。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自律?
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規則並以其約束自己一言一行的狀態。
其次,自律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行為的呢?
我們的大腦,就好像一臺手機,需要充足的電量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
當我們不斷去從事各種任務的時候,這些電量就會慢慢被消耗掉。任務的難度大,消耗的電量就多;任務難度小,消耗電量自然少。而自律,由於需要耗費我們體內的能量去維持它的運作,所以我們很容易對要去做的事情「感到疲憊」。
這是一個「自我損耗」的過程。所謂「自我損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oyF. Baumeister及其團隊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逐步降低的狀態。
因為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誘惑,而想要做到自律,就需要不斷去抵抗這些誘惑。而抵抗就是一個「自我損壞」的過程。
最終,我們的抵抗能力就會不斷下降,意志力也伴隨著下降。其結果就是越來越難抵抗誘惑,直到我們放棄抵抗。
畢竟為了實現設定好的目標,我們需要去管理自身對外界誘惑接觸的衝動情緒,這是自控力或者意志力的作用。
然而,自制力和意志力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它們是我們身體的「心理能量」,相當於手機的電量,總有用光的時候。
自律是我們的心理資源。當一個人遇到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想要通過自律去做某些事情時,而你又沒有足夠的心理資源去對抗它時,大腦就會陷入到自控的鬥爭之中,拖延就會出現,不自律的行為就會發生。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呢?
1、給孩子制定一個自律的行動列表
既然每個人都會拖延,那麼如何高效地拖延,就顯示出我們的處事方式了。
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分成四種特性,然後我們以此制定一個行動列表,安排哪些事情需要立刻完成,哪些事情可以晚一點去做。當你有了這麼一個清晰的「行動列表」,你就能夠有序地自律起來。
家長可以用「小小計劃APP」這類的時間管理工具,然後和孩子溝通好,把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寫到一個計劃表裡。這樣每天按照設定好的計劃去敦促孩子完成,最後每天睡前的半小時或一小時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總結,看看哪些是需要再改進的,之後再把第二天要進行的調整一下。
當孩子逐步形成了對應的習慣之後,也就達到了自律的要求了。
2、以身作則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要做什麼樣的人。
作為家長,不要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而應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給他們做好榜樣。
正如一句話所說:「作為父母,只需做好榜樣,當一面無比光亮美好的鏡子,孩子自然能從中找到自己該有的樣子。」
父母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3、從興趣入手
興趣,會讓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會讓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執行計劃。
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自律。
所以,從現在開始,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自律吧。
歡迎家長們給我們留言或者私信分享你的育兒經驗、你教育孩子的趣事!
在這裡,你能看到專屬於孩子的時間管理、育兒的資訊,關注「小小計劃APP」,我們會持續更新相關內容!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