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練就好的文筆,說起來很簡單,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
一曰讀,培養自己知識面。
二曰寫,形成自己的文風。
但是做起來卻難,先從讀開始。其實長久以來,我們都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覺得要寫出好文章,多讀一些文學作品,世界名著就可以了。
其實不然,比如你看多了餘華能文筆好嗎?顯得不能啊,餘華的文字質樸,講究的是個勢大力沉、苦大仇深、現實冰冷,不說你學不來,就算學得來,寫作文也很難用得上。
再比方說你讀多了歐美名著文筆能好嗎?不能啊,首先國內外語言不通,很多翻譯過來的語句本身就有問題,別沒領會到精髓,再學一股子翻譯腔就不好了,像這樣:嘿,我的老夥計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翻譯腔嗎?哦,真是見鬼,其實我也說不清,但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就行行好告訴我你的想法吧。
所以!讀大家寫的書不能讓你寫得像個大家,你要去讀大家讀的書,才能像些模樣。
舉個例子:王勃的《滕王閣序》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背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王勃由天文地理寫到時下美景,再借景抒情,由情聯繫歷史,再借古喻今,通過議論引到自身上,最後給個「請灑潘江,各傾陸海」的收尾,初唐四傑的名頭可謂是實至名歸。
但要寫這麼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你不精通天文與地理,不通讀史書,對典故不能如數家珍,是一定寫不成的。
所以,要寫一篇好的文章,不能只讀文學類的書籍,而要涉及很多別的科目。如,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哲學、管理學等,把這些學科都讀一讀,讓自己在看待文體時,能從各個學科的角度給出自己的觀點,做出一個得體的解釋,這樣,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就so easy啦。
有了知識的儲備,第二步就是寫了,怎麼寫呢?
這世上,做任何事都有一個「發現規律-總結方法-做出成績」的過程。所以,寫就從模仿開始,大家不要覺得模仿就很丟人,其實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許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裡的開頭。這個開頭在文學界實在是太有名了,不到五十個字裡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於是它總被模仿。
「直到很久以後,沙子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上午東山敲開他房門時的情景。」
——餘華《難逃劫數》
「那天早晨,俺公爹趙甲做夢也想不到再過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裡;死得勝過一條忠於職守的老狗。」
——莫言《檀香刑》
白嘉軒後來最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
——陳忠實《白鹿原》
你看,這樣模仿是不是就很高明,他們都是在模仿,但卻不是低級的摘抄,而是形成自己的風格。
關注我,每天獲得學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