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說了素材還是不要自己去瞎編的好,那收集素材之後,該如何去運用呢?
首先,你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知道對於議論文來說,論據是你論證論點的根據,是需要為論點服務的。如果和論點不一致,或者側重點有所偏離,不但會喪失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
曾有個學生用白居易《長恨歌》裡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來證明【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
他試圖寫唐玄宗當時沒辦法,只能讓楊玉環死去,來證明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就完蛋了。怎麼聯繫得上呢?聯繫不上,目的含糊而不明確。
第二點,要選擇有典型性的論據。
像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宜記敘抒情,但不宜議論說理。因為它往往不具備代表性。比方說論述「近墨者未必黑」這個觀點時,用「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而我還在好好念書。」這樣的事例,往往令人難以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
有代表性的論據才能有說服力。缺少共性,不具備普遍意義的事情,作為論據是不當的,會讓你的論點站不住腳。
第三點,你所選取的材料,務必是邏輯鏈清晰而簡練的,最好是那種可以一針見血體現論點的素材。如果是一些情節豐富、成因複雜的材料,你只需要交代清楚梗概就好,突出能證明你觀點的那一個部分,而不需要講述太多細節。
最後給大家分享幾個選取素材的加分小技巧:
1、大材小用,選取大事件中不為人知的小細節;
2、小材大用,選取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閃光;
3、選常人未見的視角。
以寫賈誼為例子,要麼是說他有才華,要麼就是嘆他被貶的事。上至司馬遷李白,下至魯迅毛澤東,都寫過。可如何寫出特色呢,李商隱的《賈生》給了答案:「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前三句,都是平淡的敘事,和別人的寫法無異,講賈誼有才華嘛。但到後一句,就厲害了,他說:
「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找賈誼,暢談到深夜,不問國事民生,問的全都是鬼神之事。這可比懷才不遇,被貶長沙可憋屈多啦。
關注幸福課棧,每天分享學習乾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