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題目
高三某班班委商議,利用「五一」假期的半天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部分同學提出反對意見,強調自己需要寫作業,或上輔導班補習。為此,班委在班會課舉行一場「社會實踐比補課學習重要/補課學習比社會實踐重要」的辯論會。
如果你在現場,會選擇支持哪一方?請寫一篇辯論稿。
注意:1、立意自定。2、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態度鮮明,理由闡述充分。3、考慮對方的立場和理由,批駁有理有據,語言文明得體。4、不得少於800字。
二、審題
材料裡已經說是「辯論稿」,因此觀點必須明確,以其中一方做準,「社會實踐比補課學習重要」或者「補課學習比社會實踐重要」。
有同學寫:「對於『知行合一』我有一些話說。」在講評作文時,同學笑說他是「第三方辯友」,屬於辯論中「要倒戈」的隊友,其文章觀點明顯不符合要求。
三、淺談作文素材運用技巧
1、素材的儲備
已到臨近高考的關鍵時刻,幾乎每個學生手上都有那麼一個「素材本」,裡面有各種名人名言和許多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比如「XX年十大感動人物」「平語近人」或者「李子柒專題」、「新冠疫情專題」等,這些需要孩子們平時做一個有心並且筆頭勤快的人。
生活處處皆語文,從課堂上老師同學的金句,語文書的文本、注釋,試卷中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語言運用題到朋友圈的文案,頭條裡各位大俠的點評,各種官媒的發聲……處處都是素材。
來自語文書的。比如,寫母愛、生活的苦難、關於生和死的思考,可以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寫人性的曠達和灑脫,可以用蘇軾的「赤壁三文」、王勃的《滕王閣序》;寫生命的意義,可以用帕斯卡爾的《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和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
來自各種新聞媒體的。比如「2019年4月1日四川涼山大火」、「西安利之星奔馳車漏油,女車主維權事件」、「巴黎聖母院大火,塔尖坍塌」「坐霸」事件等等。
附一段自己的筆記:
「坐霸」們振振有詞的背後,並不是「無知」在作怪,而是「無所顧忌」在撐腰。面對社會規則的破壞者,就是要果斷喝止,糾正錯誤做法,並用嚴厲的處罰打消他們的念頭,讓他們為其行為付出代價,讓他們的霸道成為其自悔的根源。最大限度地打擊「霸座者」的霸氣,讓大家對規則有一種敬畏之心,才能讓後來者受到震懾並望而卻步,從而使規則得到保護。
類似的語段,除非有相當的語言功底做支撐,不然,在高考考場上、不足一小時的作文時間中、儘可能沒有塗改的卷面要求下實在是很難完成的。但是,沒有人說過作文不能「有備而去」,滿分150的試卷中作文分數佔到60,「半壁江山」絕不為過。平時花大量時間力氣去背字音字形、古詩文默寫卻置作文於不顧,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
整理作文素材,無疑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但古語有言:不動筆墨,焉能讀書?學習本身就是積累、記憶的過程。在積累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分類,可參考李敖的讀書筆記法。名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這些小高中生呢?
2、素材的選擇和整理
現在你已經有了一座寶藏傍身,不怕沒話說沒東西寫。接下來要注意的是素材的選擇,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為中心服務原則。
不能為素材而素材,要改變「用素材去湊字數」的習慣,特別是整篇文章用一個素材的,幾乎完全就是套用了一個別人的故事來寫自己的文章,是大忌。所有的素材都必須為中心服務:記敘文中,語言動作神態環境描寫等為襯託人物;論述文中,論據為證明觀點的依據。
(2)「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原則。
在這篇辯論稿中就出現了大量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名句。在每一篇文章寫作過程中,審題不止是「審作文題」,還要審別的考生會怎麼寫,一定要避開千人一面,做到與眾不同。
(3)避生就熟原則。
熟悉的題材才更好把握和發揮,一些只是模糊有點印象的材料儘可能不用或者採用略寫。至於「某某人說」這種,絕對不能張冠李戴出現硬傷。
3、素材的整理和運用
材料均在手邊,接下來就是如何運用的問題。運用之前,其實還有一個整理的過程。
(1)根據上述原則對材料進行篩選,一般以七八個為宜。
(2)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詳略,
(3)根據一定的順序(比如事例的時間順序,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或者文章結構(並列式、層進式、正反對比論證式、總分式)等進行布局。
綜上,其實就是一個「列提綱」的過程。「沒提綱不作文」,平時多要練就列提綱的習慣。
4、材料貼著中心寫,要做到材料和論述水乳交融。
可參考下面的習作,尤其是黑體部分。
(一) 《行是知之始,始是行之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題記
只是理論而不付諸實踐的智慧,猶如重瓣玫瑰,其色賞心悅目,凋謝了卻沒有種子。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行駛,行是知之始,始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提升實踐的過程。
題記下的段落,幾乎都是材料的疊加,120個字中,屬於自己寫的大概才20個字。這類作文就是生搬硬套,記住了很多素材,但是還沒學會怎麼用。
(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題記
對於補課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比較,我認為實踐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就像生活中的實踐經驗遠大於書中的空談,只有自己切實地去經歷,方可知難易、懂深淺、明道理。
不紙上談兵,以行動證明是先人們早已教給我們的道理。如果只為成績苦讀書,減少自己的實踐行動。那麼,即使你獲取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也只是一個會讀書的機器罷了。
身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需用實踐的風帆來搏擊時代之浪。「實踐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現實活動,也是我們對現實事物表達自己強烈主觀能動性的過程。」這是馬克思早已闡明了的實踐的重要性。今天要實現中國夢就需要全體人民,特別是作為學生的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關鍵是要懂得「篤行」——堅持不懈,扎紮實實地,把那些「懸於高空」的理論拽回到地面上來,把那些只從口中說出的從書本上學來的真理拽回到自己手中。
如果說宇宙孕育了山林,湖泊,那麼實踐就創造了人間萬物。正是因為實踐,刀耕火種變成了機器大發展時代,策馬飛輿變成了高鐵飛機;正是因為實踐,茅屋泥房變成了摩天大廈,茹毛飲血變成了玉饌珍饈。
的確,實踐是有一定危險的,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而裹足不前。只有理論的支持永遠都構不成一個健全的肉體,就像一個人如果只是空有一腔巧言吝嗇的理論,卻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的大腦,那麼無論他建構的藍圖多麼宏偉壯闊,都會像叔本華所言「只是理論而不付諸實踐的智慧,猶如重瓣玫瑰,其色賞心悅目,凋謝了卻沒有種子。」
因此我們要擁有豐富的知識,用智慧的大腦來扶持我們實踐的雙手,只有知行重合,才能大道無窮,才能在新中國的萬裡路上走向未來的光明。
願理論之樹在生活之地上鬱鬱蔥蔥,綿延萬裡。
這一篇的材料運用就妥帖很多,特別是黑體部分明顯比上一篇用得自然。除此之外,也更有文採。按題目要求來說,欠缺了「考慮對方的立場和理由,批駁有理有據」這一點。
常有人說,寫作是一件需要天賦和靈感的事。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只要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用心打磨,所謂「匠心」也者,花點不多的心思,得48分應該不難。
其實,個人認為:在寫作中「技巧」都只是一些細枝末節,關鍵是要有一顆熱愛寫作的心。都說考場作文是「戴著鐐銬在跳舞」,首先我們都要學會跳舞,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