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議論文寫得好,從靜態的角度來說,必須解決好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而一篇好文章,更是動態中的展現,即使素材一般,如果能用到出神入化,也一定能寫出好作文。
有些人很聰明,又訓練有素的同學,即使給他並不算太出眾的素材,他也能用得恰到好處。
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是有了米,許多同學卻在反覆思來想去中變成得思維不流暢,作文中充滿遺憾。
最近把部分的講稿整理後出來,有讀者問能否押一下考題,也有讀者希望提供一些萬能素材。
這兩個都是我們希望能解決的問題,如果真能押對題目,確實會走捷徑。
關於押題
但是押高考題這件事情的本身,更多的時候目的依然是提升大家的能力,以此為出發點的押考題,無論對師生雙方都是好的。
教學這麼多年,確實有在思維上和題型押對考題的欣喜,卻從來沒有在內容上撞上過。
事實也證明,如果我們能的寫作練習,訓練出大家過關的審題立意的能力,謀篇布局快速成文的能力,他們在臨場的時候,依然會自信滿滿的。
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高考,甚至他們一出考場會高興的告訴你:「老師,XX作文題,和我們曾經訓練過的題目,非常像,我用和上次很相似的方法和論證方式,就寫出作文了。」看這口氣,大家說這作文能寫得差嗎?
其實真的不是押到考題,也並不需要老師們押到考題,只要認真的分析以往的考題,看看考察大家哪些能力,是可以做到「鑑往而知來」的,人生底色看語文,不是死記硬背的語文,而是活學活用的語文。能寫出一篇好作文,確確實實證明了我們靚麗的人生底色。
關於萬能素材
有沒有「萬能素材」?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其實真正想告訴大家,萬能素材可以有。
但準確的說,不是「萬能」而是「多能」,就是我們手中的一個素材,在我們寫作的時候,可以多角度的運用,更誇張一點說,無論我們寫什麼材料的作文,它都可以變成非常好的論據,特別是事實論據。
為什麼不是理論論據呢?因為理論論據往往還有鮮明的觀點,指向比較單一。但也不是用不上。
比如一些古詩當中的句子:「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些有哲理的句子,確實也可有比較廣闊的應用。
事實論據,在以往的考試中,確實充當過萬能的角色,並且到了今天,依然可以多角度應用。
據說30多年前高考的時候,如果能抓準一個政治素材多向解讀,作文便會有很高的分數;
20多年前,如果我們能讀懂一部名著,甚至了解一個名著中的人物,或者一個時事熱點,在考場上能言之有理,言之有形象,也是可以得到高分的,如某考生的《赤兔之死》;
近幾年,也確實可以把一個素材,運用到多套高考作文試題裡。能這樣做的一定是高手。
素材運用舉例
以2017年的高考試題為例,如果我們把這一年的幾套考題進行如下立意,真就可以找到所謂的「萬能素材」。
比如,全國1卷的立意是「文化自信」,全國卷2立意為「提升人格」,全國卷3立意為「點燃智慧,放懷長遠」,山東卷是「傳遞愛和溫暖」,浙江卷的例子是讀「無字之書」,江蘇卷的例子是「做事要因人,因時因事而變化」,上海卷是「預測之術,見微知著」,北京的是「紐帶」……
如此立意,就都可以用最熟悉也用得最俗的馬雲或者賈伯斯。
比如北京的「說紐帶」,我們來一段關於馬雲的:
「生意場上,能在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建立經濟往來,是需要強有力的紐帶的,這種紐帶,就是信任……」
再來段賈伯斯的:
「賈伯斯的偉大,不在於他發現了什麼萬有引力,而是在科學知識和日常應用之間,建立起了一道強有力的紐帶。優質的蘋果手機,固然可以成為人們之間優秀的溝通的紐帶和橋梁,同時我們更要看到,賈伯斯的精益求精,拉近了科技和我們幸福生活的距離,成為了連接兩者的紐帶。」
……
例子就不多舉了,非常想和大家說的一句是:所謂萬能的事例,是熟悉了語言技巧之後,思維的經驗。
大家可以看到所謂的萬能事例,其實就是一塊承載意義的磚頭,我們把它砌在合適的地方,就構造成一篇好作文。
記住,不是堆砌的「砌」,而是以語言為材料,構築華美的承載思想的建築。
這幾天一直強調的,作文除了字數和結構,還要承載思想,更要讓人體會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