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高中同學來說,寫好一篇議論文,還真不那麼自信。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更多情況卻是:有米手卻不夠巧。有同學會經常感覺到不會用材料。
如何解決?唯有把手變巧,素材的米才能萬無一失地變為香噴噴的高分議論文。
的確,好多同學議論文就處於這樣的境況:審題沒問題,立意沒問題,基本的語言素養也過關,甚至連標題都取得非常好,但是分數,卻總也高不上去。
究其原因,好像是手中的素材不夠多,更不夠好,其實呢是手不夠巧,材料運用的不夠好。所以很多很多同學的議論文,看起來內容空洞,給人泛泛之談的感覺。
如果你的作文正處於這樣的階段,那麼本文將使你有所受益。
素材的分類。
這裡所說的議論文素材,其實就是議論文的論據,可以分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這兩者的區別不需要多說,只告訴大家如何用。
第一,理論性的素材可以直接用。作文中,直接引用名言警句、諺語、文學名著、科學定律等的理論性素材,有利於提升說服力,最大限度地保留理論的真實性。
如某考生的《人生何處不精彩》,開篇是這樣寫的:
愛默生有言:「生活難,難就難在選擇。」杜甫也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尼採卻覺得站在半高處看,這個世界最美好。其實人生也如登山,無論是半山腰或者頂峰,只要努力攀登,同樣會收穫精彩。
引用材料有直接引用或間接引用,上面的語段中,愛默生和杜甫是直接引用,而尼採的名言卻是做間接引用。無論寫什麼文章,在引用材料之後,都要對材料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分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面這個例子,後幾句就是分析,而且大家能看出,這是一篇作文的開頭,一篇文章的論點就是有這幾句話引出的。
第二,事實性的論據,務必加工使用。事實性的論據,出現在議論文中的時候,必須進行一番提煉和加工。議論文要以議論為主,文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事實,或者人物的故事,都是為議論而服務的,是想用這些事實或人物來論證文中的觀點。
同一篇的《人生何處不精彩》,便引用了莫言的故事:
2012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終於花落中國,莫言以其作品「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的敘事,以魔幻的手法熔於一爐」,以豐富的想像力,寫出了情感飽滿的,富有張力的「民間底層經驗」,成為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為什麼會是莫言?除了天分,更源於勤奮,他是潛心幾十年,堅持自己的風格,孜孜不倦地創作,才結出了累累碩果。人生只要努力,何處不精彩?
《人生何處不精彩》講了莫言的故事,不是為了告訴大家莫言的獲獎,而是想通過莫言獲獎的意義來告訴大家,只要努力,人生就會精彩。
因為這樣的初衷,所以文中並沒有詳細莫言獲獎的始末,也沒有過多的講莫言獲獎的意義,只是講了莫言的努力和他後來的成功,並對這一成功進行了評價,用以論證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說,議論文的靈魂是議論,所以更多的文字皆應當圍繞論點進行論證。所以議論文中的敘述,也是要掉多餘的修飾文字,務必簡練。最關鍵的是,敘述必須服從於議論,無條件的為議論服務。
議論文素材使用的誤區。
好多同學知道議論文素材的用法,卻依然會在使用中犯錯誤。
下面只提醒大家一種議論文寫作中最容易犯的錯誤,素材使用的片面或角度不對。
比如有同學運用了《範進中舉》的素材:
堅持可以使不可能變成可能。落第秀才範進,一生參加過好多次考試,都不曾榜上有名,為了考試,他不惜放下面子和尊嚴,去向嶽父借錢,甚至窮到了家中沒有米老母親幾天沒吃飯,他依然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堅持為了人生的目標而努力,最後他中了舉,躋身於上層社會。試想如果沒有範進當初的堅持,會有後來的成功嗎?
這一段論述,在論證結構上沒有任何問題,卻被範進中舉的例子抹殺了優點。如果大家能夠認真的讀一下《儒林外史》,會發現這位同學言之成理的背後,是對於這一部著作知道的太少。
在整部著作當中,範進並不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所以把範進作為議論文素材來使用的時候,必須對此有所考慮。
希望同學們能堅持正確的方法,對錯誤的用法引以為戒,寫出更好的作文,拿到更高的分數。
高考英語,高三了,我們要這樣對待英語複習
高考語文,所謂通用議論文素材,這樣操作你也能擁有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表達題解答技巧都在這,套路滿滿助你得高分
高考化學,滿分學霸,與你分享學習及考試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