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培養皿中培育出完整的嬰兒大腦

2021-01-10 環球網

我們在高中或者大學的生物課上,一定都嘗試過在培養皿中培養一些細菌、細胞或瓊脂類物質,不過最近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卻在培養皿中開始培育更高端、看起來更不同的物質。

上周,該大學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已經有一個研究小組成功的培育出人類的大腦。你沒有看錯,就是人類的大腦。這個大腦只有鉛筆上的橡皮擦那麼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的胎兒的大腦相當,雖然沒有任何意識,但與真正的人腦極為相似,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的功能。新培育出的這種微型大腦幾乎具備了所有人腦的細胞類型,也能像人腦一樣進行基因表達,看上去就像是處於發育中的人腦。研究人員稱,這種微型大腦將能幫助科學家測試新藥,對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的發病機理獲得更多的認識。

負責此項研究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Rene Anand表示:「它不僅看上去像是一個發育中的大腦,其細胞的多樣性展現出了人腦所應該有的各種基因。」說得更準確些,這個人工培育的大腦包含了應有的基因比重達到99%。

這個大腦由成年人的皮膚細胞重新編程培育而成,在一個模擬子宮環境的培育裝置中生長了12周。下一步,他們計劃培育出一顆人工心臟來為這個大腦提供必要的血液通路,以使其獲得進一步的生長。只要再多花時間,它就能自己填補剩餘的1%基因,成為完美的模型。

這項研究一經發布,就引來了不少關注,不少同行認為該技術必須處於嚴格的監管之下。Rene Anand表示,這個大腦沒有意識,也不會思考,因此相關研究不存在任何道德問題。目前,他們正在專注軍事方面的研究,了解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創傷性腦損傷對大腦帶來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太厲害:"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產生意識-人造,大腦,科學...
    但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慧?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大腦」是否也存在這一問題。這些類大腦可能是人類或動物細胞培育的嵌合體,或人類腦組織切片。
  • 生物學家在培養皿中培育生物,他培養皿中作畫
    培養皿(petri dish)是諸多生物學實驗研究的必備器材。生物學家在培養皿中培育生物,甚至作畫都不奇怪,包你大開眼界。JD Doria便是一位試圖在培養皿中還原出「物質的創造過程」的藝術家。 JD Doria工作生活於以色列特拉維夫,他的跨學科作品先後在羅馬、米蘭、巴黎、慕尼黑參加各種展出。他曾經從事電影業,後轉向繪畫為主,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和前衛畫家馬列維奇對他的創作影響至深。
  • 日本科學家成功培育出透明金魚 心臟大腦清晰可見
    透視金魚的大腦和心臟清晰可見中國日報網消息:繼培育出透明青蛙後,日本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又成功培育出可以透過鱗片和皮膚直接看見心臟跳動的透明金魚據英國媒體12月31日報導,日本科學家之所以致力於研究透明生物,其主要目的就在於希望能夠將其直接應用在醫學實驗領域。由於研究需要,每年有許多動物都不得不被解剖,在社會上引來越來越多的爭議。領導此項研究的日本三重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田丸泰說:「金魚的魚鱗和皮膚都沒有顏色,所以我們能看到它跳動的心臟和身體的其它器官。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生命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
  • 人工大腦已被培養出,多個不同頻率腦電波出現了
    而最近,來自美國科學家團隊竟然從幹細胞中培育出了人工大腦,儘管人工大腦比人腦小100萬倍,但具備了功能性神經網絡,能釋放出類似於早產兒一樣的腦電波。 據了解,此次培育的人工大腦只有豌豆大小,被科學家稱為「大腦類器官」,它最初來源於人體內的多功能幹細胞。
  • 美國科學家宣稱培養出99%成型的人腦 發育似5周胎兒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宣稱,他們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了第一個幾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再造了大腦各類細胞和基因的99%,不過這項技術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儘管研究人員堅稱這個大腦沒有意識,但相關的道德問題立即引發關注。 這個大腦只有鉛筆上的橡皮擦那麼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的胎兒的大腦相當,雖然沒有任何意識,但與真正的人腦極為相似,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的功能。
  • 嬰兒也需要早教?專家建議愛撫培養心靈,對話開啟大腦發育第一步
    當嬰兒呱呱墜地時,母親要馬上抱起嬰兒,讓他們含著乳 頭,嬰兒只要開始吸吮母親的乳 頭,就會給母親的皮膚以刺激,這種刺激會變成神經衝動,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中,於是會分泌出催乳素等激素,使嬰兒感到無窮愛意,母 乳也會變得更加充足。
  • 撫觸皮膚可以培養心靈,新手媽媽這樣做,開啟嬰兒大腦第一步
    由皮膚來培養心靈恐怕媽媽們並不清楚。 當嬰兒呱呱墜地時,母親要馬上抱起嬰兒親餵母乳。母乳親餵會給母親的皮膚以刺激,這種刺激會變成神經衝動,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中的下丘腦,下丘腦會分泌出催乳素等愛的激素,使嬰兒感到無窮愛意,母乳也會變得更加充足。
  • 神經元如何排列組成大腦?科學家發現隱形指令
    斯坦福科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數學建模,發現了神經元組合成大腦神經網絡所遵循的隱形指令,這項技術有助於生物工程師引導幹細胞培育身體器官。生命中處處有各自特定的形態:鳥的羽毛長短各異,玫瑰的花瓣裡短外長。科學家發現大腦的生長也一樣,也要遵循某種形態指令長成特定的形象。這份新研究的研究人員想搞明白,究竟是什麼看不見的生長信號,指引著特定種類的神經元聚集在正確的位置,長成大腦組織?研究人員選擇了長約1毫米的扁蟲的大腦進行研究。這種蟲斷頭後還能再長出一個新頭。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發/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生長毛髮的人類皮膚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生長毛髮的人類皮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4 16:29:03 美國哈佛醫學院Karl R. Koehler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科學網—科學家實驗室培育出人體器官 將延長預期壽命
    北京時間9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表示在實驗室培育人體器官或許在幾年內就可以實現,現在他們已經開發出超過20種培育人體組織的方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在實驗室培植膀胱、尿道和氣管組織並在臨床實驗中移植給病患。 現在,他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實驗室培育更複雜組織器官的可能性,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胰腺以及胸腺。這一醫學進展將有助於延長人的預期壽命,因為它將極大地縮短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的等待時間。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人為什麼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兒?-人類,嬰兒,記憶,大腦 ——快科技...
    那麼根據現代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我們能夠找回嬰兒時期失去的那些記憶嗎?要知道,在嬰兒時期,我們的大腦每秒鐘都會形成700個新的神經連接去接受並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這種特殊的技能讓無數語言學家羨慕不已,並且嬰兒在離開子宮前的胎兒時期,就已經在大腦開始了對這種特殊技能的訓練。
  • 科學家警告:懷孕初期,準媽媽一周飲酒2杯就足以阻礙嬰兒大腦發育
    科學家警告:懷孕初期,準媽媽一周飲酒2杯就足以阻礙嬰兒大腦發育  olivia chan • 2020-10-13 14:
  • 日本科學家培育出世界首例「透明蛙」(圖)
    這種透明青蛙是該研究所精心培育的品種,它的皮膚是透明的,其內臟器官清晰可見。科學家希望通過對這種透明青蛙的觀察深入了解癌症等疾病在器官內的變化與發展。  日本科學家最近培育出「透明蛙」,為蛙類家族又添新丁。這種蛙類新品種有望成為醫學研究的得利助手。  通體全瞭然  日本廣島大學兩棲生物研究所培育的這種新品種蛙皮膚基本透明,體內的骨骼結構、內臟器官和血管組織等清晰可見。
  • 孩子大腦不夠靈活?科學家洪蘭:這幾個方法,輕鬆激活大腦
    臺灣著名教育家洪蘭,也是加州大學著名的腦科學家與實驗心理學博士。她曾經在網際網路上發表過一篇引人注目的Ted演講,至今仍令人難忘。她經常在網上發表一些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育兒文章,深受家長喜愛。大腦是人體的「最高統帥」。大腦的控制著人類的語言、行為、感覺、判斷和思維。嬰兒出生後大腦會迅速發育。
  • 英國科學家培育出人類腎組織 透析療法或要升級
    (原標題:科學家培育出人類腎組織) 據新華社電 英國研究人員第一次成功在活生物體內培育出了可以正常過濾宿主血液並產生尿液的人類腎組織